1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个传统美国社会学家库利:社会学传统传播是人与人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精神象征和传递保存手段美国学者皮尔士:符号学传统传播是观念或意义(精神内容)的传递过程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的特殊作用社会学和符号学对于传播学概念的两者融合表明:传播即通过社会互动而共享意义。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贡献是提出了信息的概念。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定义:传播即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人类社会传播的特点:(重点)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交流、交换、扩散。2)社会传播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社会传播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B-R传受双方必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4)经过符号中介。5)社会传播是一种行为,过程,系统行为:人的传播行为与其他社会行为的关系。过程:从信源到信宿的一系列环节和因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关系。系统:各种传播过程的相互作用及其所引起的总体发展变化。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传播系统-信息系统)一般地,传播学通常把社会传播区分为五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人内传播-典型系统性,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人际传播-两个个体系统的相互连接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群体传播-帮助个人实现社会化,对个人社会态度和社会行为发挥制约作用。组织传播-结构秩序更为严密的社会集合体,有明确组织目标,是执行特定功能的系统。大众传播-特殊-广泛而巨大的社会影响力,社会互动系统,社会管理和控制系统。大众传播的特点1)大众传播是专业传播机构从事的有组织的传播活动。2)传播对象是广泛而分散的、不定量多数的一般社会成员。3)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4)传播内容公开,有别于私下或内部传播活动。5)延迟的反馈机制,受众对传播过程缺乏即时的干预能力。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1)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开放性是执行功能的前提。)(2)社会信息系统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3)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4)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劳动创造了人类的语言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的特征以语言为核心的信息传播系统的形成,是一个体内信息功能体外化和社会化的过程。人类传播发展的历史进程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是人类掌握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为什么)特点:·信息的长久保存·扩展人类的交流和社会活动空间·使人类文化传承有了确切可靠的资料和文献依据印刷传播时代(发展历程)特点:·复制文字信息·对信息批量生产电子传播时代形式:有线和无线、有线:莫尔斯发明的有线电报+贝尔的电话系统无线:意大利人马可尼1895年的无线电通2信,后发展成为无线电报、无线广播、无线电视及无线电话第三节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信息社会:指的是“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信息是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体第一节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符号的定义:信息的外在形式和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符号的基本功能:符号是人类传播的介质,人类只有通过符号才能相互沟通信息。1)表述和理解功能2)传达功能3)思考功能意义的界定从社会传播的角度对意义的界定:指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第三节象征性社会互动象征性互动理论的提出创始人是20世纪初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H米德。他的论文和讲稿《精神、社会与自我》,对这一理论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发展人——美-布鲁默、西布塔尼、特纳。象征性互动理论的核心问题:考察以象征符为媒介的人之间的互动关系。米德的观点:意义交换是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作用的纽带人的“自我”意识是伴随意义的传播活动形成。“自我”是“主我”和“客我”的统一米德的观点:意义交换是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作用的纽带“客我”意识只有通过与他人的意义交换(即传播)才能得到“客我”和“主我”的对话和互动形成统一的社会自我。自我的形成是个人的社会化过程。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1.传播者——信源,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发出讯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于他人2.受传者——信宿,讯息的接收者和反应者-反馈影响传播者-转换3.讯息——受传双方之间社会互动的介质,是能够表达完整意义的信息4.媒介——媒介是讯息的搬运者是连接传播过程中各要素的纽带5.反馈——双向性和互动性,获得反馈是传者的目的,发出反馈是受者能动性的体现(一)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模式:科学研究中以图形或程式的方式阐释对象事物的一种方法。1.美国学者拉斯韦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第一次提出构成传播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并按照一定结构顺序将它们排列。也就后来人们所称的“5W”模式。19482.“数学模式/香农韦弗模式”19493美国的两位学者香农、韦弗在《传播的数学理论》提出了“数学模式/香农韦弗模式”为传播过程研究进一步提供了重要的启发。提出“噪音”的概念。(二)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1.“循环模式”:美国传播学者施拉姆在《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中,在奥斯古德模式的启发下,提出“循环模式”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一)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1863-1931)最早从传播的角度对人的自我意识及其形成过程进行系统研究。他认为自我意识对人的行为决策有重要的影响。自我可以分解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主我”(i)“客我”(me)人的自我意识在主我和客我的辩证互动的过程中形成、发展和变化,也体现着这种互动。可见,人内传播具有社会性、双向性和互动性,互动的介质是信息。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新的信息传播系统。库利的“镜中我”理论(thelooking-glassself)概念: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透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人的自我是与他人的联系中形成的:他人如何认识自己、如何评价、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二、人际传播的特点和社会功能1.人际传播(主要是面对面传播)的特点:a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b传播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多彩,特殊的情境会产生新的意义。c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是一种高质量的传播活动。d是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具有自发性、自主性和非强制性,相对自由和平等。2.人际传播的功能4对社会来说,是社会成员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是社会协作的重要纽带,是传承社会文化的重要工具。\对个人来说,人际传播是完善和发展自我的重要途径。第六章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群体压力: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群体活动的基本原则——个人服从集体,少数服从多数。这是群体协调统一的前提,也是个人社会合作性的体现。信息压力:一般人在通常情况下会认为多数人提供的信息,其正确性概率要大于少数人;因此,个人对多数意见会持较信任的态度。基于信息压力,就产生了趋同心理;趋同心理:即遵从性,指个人希望与群体中多数意见保持一致,避免因孤立而遭受群体制裁的心理。莫斯考维西研究证明,群体中少数意见的中坚人物的作用不可忽视。群体暗示:更接近催眠暗示,表现为一味地盲信和盲从。参加者通常处于昂奋、激动的精神状态,这种状态使他对周围的信息失去理智的分析批判能力。\群体感染: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的过程。\成员失去理性的自控能力,而对外部的刺激表现出一种本能的反应。群体模仿:集合行为中的群体模仿更多的表现为无意识的、条件反射性的模仿。匿名性:集合行为使人淹没在人群中,使正常人失去社会责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在一种法不责众的心理支配下,做出种种宣泄原始本能冲动的行为。第七章大众传播(重点)一.大众传播的定义(重点)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二.大众传播的特点(重点)1.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大众传播是有组织的传播活动,是在特定的组织目标和方针指导下的传播活动。2.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3.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即受众,因此具有跨阶层跨群体的广泛社会影响。4.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5.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主要表现为传播组织单方面提供信息,以及没有灵活有效的反馈渠道。6.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三.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重点)(一)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1.环境监视功能——瞭望哨的作用2.社会协调功能——在有分工合作的社会各组织之间进行协调和统一3.社会遗产传承功能——继承和创新使得社会得到发展二)赖特的四功能说1.环境监视——警戒外来威胁,满足社会的常规性活动的信息需要。2.解释与规定——不是单纯的告知活动,而是为了向特定方向引导和协调社会成员的行为。3.社会化功能——传播知识、价值以及行为规范4.提供娱乐——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占传播信息总量的一半以上(三)施拉姆对大众传播社会功能的概括1.政治功能:环境监视、社会协调、遗产传承2.一般社会功能:社会控制、规范传递、娱乐3.经济功能:经济信息的收集、提供和解释、开创经济行为大众传播的诞生:施拉姆的观点:15世纪40~50年代,德国古登堡印刷术发明为标志(第一批油印的5《圣经》)。确切的观点:19世纪30年代大众报刊的出现。报刊成为大众传播媒介:19世纪30年代(原因:电子媒介的出现·大众报纸的普及)廉价便士报的出现——《纽约太阳报》、《先驱报》,“人人都看的报纸”。20世纪最重大的事件之一,是电视媒介的出现和发展。早在20世纪60年代,德国学者林格斯将电视、原子能、宇宙空间技术的发明并称为“震撼现代社会的三大力量”。电视的媒介特性:(重点)1)集视听觉手段于一体,通过影像、画面、音声、字母以及特技等多方面地传递信息,给受众以强烈的现场感、目击感和冲击力;2)它不仅是人们获得外界新闻和信息的手段,而且是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和娱乐的主要提供者。塔尔德对报刊所持的观点:报刊的贡献在于造就了舆论的主体――公众(public)。库利舆论实质上是组织化的群体意识和公共意识。(三)现代社会中“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美国著名新闻工作者李普曼在《自由与新闻》《舆论》等著作中提出:现代人与客观信息的隔绝问题,以及人们对“拟态环境”的反应等问题。拟态环境:即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李普曼指出:“……大众传播在人与他的环境之间插入了一个拟态环境,他的行为是对拟态环境反应。但正因为这种反应是实际的行为,所以它的结果并非刺激引发行为的拟态环境,而是作用与行为实际发生的现实环境。”第八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媒介控制表现在多方面,主要有:1.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这是媒介控制的主要方面,直接制度控制。表现在:(1)规定传媒组织的所有制形式——政治控制的主要内容,确立传播体制的前提;(2)对传播媒介的活动进行法制和行政管理;(3)限制或禁止某些信息内容的传播;(4)对传播事业发展制定总体规划或实行国家援助。2.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的控制垄断资本控制传播事业的方式——垄断垄断是资本主义国家大众传播事业的最大特征。垄断的形式:(1)以强大的资本作为后盾成立超大型媒介联合企业,对大众传播事业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