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自助与合作:农业安全问题的国际治理——以转基因产品为例姓名:黄维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国际关系指导教师:沈丁立20070504自助与合作:农业安全问题的国际治理——以转基因产品为例作者:黄维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刘胜湘.Liushengxiang西方自由主义国际安全理论及其批评-太平洋学报2005,(9)当代西方自由主义国际安全研究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20世纪30年代始,西方自由主义国际安全研究陷入低潮.20世纪70年代初,由于国际相互依存程度的增加,自由主义国际安全研究再次兴起.经济自由主义、制度自由主义及民主自由主义对国际安全研究的影响越来越大,并构成了当代自由主义国际安全思想的三大学派:经济依存安全论、国际制度安全论与民主安全论.经济依存安全论反映了20世纪70年代国际安全形势的新变化,实际上,国际相互依赖也可能招致冲突与战争.国际制度安全论是在相互依存安全论的基础之上产生的,国际制度有时也成为为少数大国谋利的工具.民主安全论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逻辑上都是难以成立的.2.学位论文刘宏松国际防扩散体系中的非正式机制2007在国际关系学界,关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对国际安全的影响,存在着“乐观派”和“悲观派”两种看法。由于“乐观派”看法所依赖的威慑逻辑在现实世界中存在着许多内在缺陷,在政策实践上,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不利于国际安全的看法在国际社会得到较为普遍的认同。为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国际社会建立了一系列的国际机制,形成了多层级的国际防扩散体系。根据成员国之间的承诺关系属性,国际机制可以分为正式机制和非正式机制。正式机制的成员国之间建立了契约型的法律承诺关系,而非正式机制的成员国之间则只存在保证型的政治或道德承诺关系。成员国之间是否意图在相互之间建立有法律约束力的权利与义务关系,是正式机制与非正式机制的本质区别。根据这一区分标准,第二层级的多边出口控制机制和第三层级的防扩散安全倡议属于非正式机制。本文所研究的问题是:为什么第二和第三层级的防扩散机制选择非正式的制度形式?非正式的制度特征对这些机制的有效性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国际机制/国际制度的形式选择是当前国际制度理论研究中的一个前沿课题。对于一项国际机制为什么会选择非正式制度形式的问题,现有的国际关系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解释。这些理论解释可以分为问题特征的解释、非正式机制特有优势的解释、交易成本的解释和民主遵约论的解释。这些已有的理论都无法合理地解释非正式防扩散机制的制度形式选择。本文从自由主义的分析路径出发,从以下四个方面对这些非正式防扩散机制的形式选择动因作出了解释:第一,在各参与国的国内政治中没有出现具有强大政治影响力的支持这些机制合作议题的聚结式社会团体,这为政府决策者形成非正式机制的制度形式偏好提供了宽松有利的国内政治环境;第二,各参与国的政府决策者为规避国内强势利益集团的掣肘以及避免在法律义务上与第一层级的防扩散机制或其他领域的国际条约机制发生冲突而产生了非正式机制的制度形式偏好;第三,这些机制的初始参与国相互之间在机制合作议题上政策偏好趋同,这使它们没有为加强承诺可信性的需要而调整其非正式机制的制度形式偏好,从而使非正式机制成为共同的形式选择;第四,由于合作议题以非排他性为结构性特征,非正式机制的集体形式选择具有较高的稳定性,这从机制谈判的博弈特征上保证了非正式机制作为最后的集体选择结果出现。作为非正式机制的多边出口控制机制和防扩散安全倡议,虽然使其相应领域内的国际合作得以迅速达成,并在实践中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有效性。但在非正式的制度特征下,也存在着机制遵守行为的非约束性、机制规定的模糊性、机制目标与成员国范围的不相合性、机制的非正式安排对普遍性国际规范扩展的制约等方面的局限与困境。这使它们在当前形势下,无法满足国际社会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问题的治理需求。本文的研究具有以下政策含义:由于非正式的制度形式在现有条件下很难改变,更为可行的改革方式是对这些机制的决策程序进行制度化的调整。在加强这些非正式机制的同时,国际社会还应当从需求方角度消除或降低相关国家为应对安全困局而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需求。3.期刊论文陈寒溪.ChenHanxi中国如何在国际制度中谋求声誉——与王学东商榷-当代亚太2008,(4)王学东的外交战略中的声誉因素研究一书值得学术界重视.该书认为,崛起国的声誉可以传达维持现状的意图,避免遭到他国制衡,冷战后中国之所以积极参与国际制度,是为了获得声誉,以便减缓结构压力,避免美国和其他国家的联合制衡.不过,王学东对国家声誉概念的界定有一些模糊之处,对国家声誉和国际制度之间的相关性的分析也存在一些不足;在检验假说的过程中,案例选择也存在一些不合理之处.这些问题损害了王学东的理论的解释效力,也难以说明中国参与国际制度究竟能够获得什么样的声誉,中国所获得的声誉是否有助于实现避免他国制衡的安全战略目标.本文试图修正和发展王学东提出的基本概念和命题,认为国家参与的国际制度的类型不同,获得的声誉的政治影响也不同,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安全制度才有可能建立安全合作领域的声誉.传达维持现状的意图,避免他国的制衡.4.学位论文朱杰进规范、理性与国际制度设计2007国际制度设计是当前国际制度研究中一个颇具活力的领域。芭芭拉·凯里迈诺斯、查理斯·利普森和邓肯·斯奈德三位学者从理性主义的角度,提出了一个“国际制度理性设计”的研究模型。他们认为,国家间合作的难题类型决定了国际制度的特征。具体来说,国家间合作的难题包括执行问题、分配问题、博弈者数目及力量对比问题、不确定性问题等四种类型,国际制度的特征包括国际制度的成员资格、议题范围、集中程度、控制方式、灵活性等五个方面。在模型中,她们将国家间合作的难题类型作为自变量,国际制度的特征作为因变量,然后运用理性选择理论在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建立了一系列的假设,如当执行问题严重时,国际制度会采用限制性成员资格;当分配问题突出时,国际制度会扩大议题范围;当博弈者力量对比不对称时,国际制度会采取不对称的控制方式;当不确定性上升时,国际制度会加大灵活性等。该模型的一个重要缺陷是忽视了规范在国际制度设计中的作用。如同其他的社会事物一样,国际制度也是在行为体互动的实践活动中社会建构而成的。虽然这种实践活动具有理性的特征,即先是目标设定,后是手段选择,但在设定目标和选择手段的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规范的制约。在国际制度设计的过程中,规范以强意义合法性机制和弱意义合法性机制两种形式发挥作用。强意义合法性机制是指构成性规范通过塑造行为体的思维方式,成为行为体社会身份、社会关系的一部分,进而在国际制度设计中行为体无需考虑就加以接受,因而又被称为国际制度设计的“理性神话”。弱意义合法性机制是指限制性规范通过影响行为体利益的方式作用于行为体设计国际制度的理性行动。行为体出于声誉和责任方面的考虑,会限制一些纯粹出于物质利益追求的国际制度设计行为。值得指出的是,由于限制性规范需要与利益、权力等因素相互联系才能发挥作用,因而也就往往成为行为体在设计国际制度时斗争的焦点。这样,本文通过补充规范在国际制度设计中作用的分析,提出了一个修正的“国际制度设计”模型,并运用联合国“集体安全与使用武力”制度改革的一次尝试对它进行了案例实证。案例表明,联合国“使用武力”制度的改革既是对当前国际安全新形势的一种反应,又是当前国际力量对比新态势的一种折射,与此同时,联合国“集体安全与使用武力”制度所包含的一系列规范在改革的进程中也以不同的方式发挥着作用。5.期刊论文ThomasApolte一体化区域的最优规模-世界经济文汇2007,(1)本文从两种不同的视角分析了一体化经济区域和政治区域的最优规模.我们假定政治制度促使一体化的运行,并由此产生政策制定成本.从所谓的内部人最优的观点来看,一体化区域内一个普通成员国的代表性国民的净效用应该实现了最大化,而从所谓的全球最优的观点来看,这个地区内所有国家(包括分属于不同一体化区域的国家以及不属于任何一体化区域的国家)平均水平下的代表性国民净的效用也应该实现了最大化.在经济一体化区域内,内部人最优规模下所产生的收益小于全球最优规模下的收益,因此,就所有分属于不同地区的国家而言,一体化区域的规模偏小.而在政治一体化区域内,情况正好相反,整个区域会随着国际安全的加强而获益,与全球最优规模相比,这些一体化政治区域显得规模偏大.6.学位论文刘雪飞海上石油运输通道国际安全制度之构建2006能源是国民经济的基本支柱,能源供应不足或供应来源受到威胁都将直接影响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一般而言,能源包括石油、煤炭、天然气、水能、核能等,但是石油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更为重要,当前世界各国能源的突出问题也是如何确保石油的可靠供应。因此,石油安全问题是关系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大战略问题。一般来说,一个国家要解决石油安全问题,至少需要进行三方面的努力:一是找到合适而充足的油源,二是建立起安全的石油运输通道,三是拥有一定规模的石油储备。石油供应地的稳定供给和石油运输通道的安全被认为是石油进口安全得以保障的重要标志。如何确保石油的可靠供应已成为当前世界各国能源的突出问题,而石油运输无疑是这个供应链条上至关重要的一环。石油这种物资运送批量大、运输距离长,使得海上运输成为必需的途径。油轮运输方式具有成本低、效率高和灵活度大等优点,所以目前,超过五分之三的世界右油贸易量是通过海上油轮运输的。然而,当前世界上几个主要的海上石油运输通道,如马六甲海峡和霍尔木兹海峡,受到诸如大国的军事威慑、日益猖獗的海盗威胁等多种不安全因素的影响,安全形势十分严峻,安全状况令人担忧。因此,如何保障海上石油运输通道的安全,便成为许多石油进口国关注的焦点。面临复杂的国际形势,为了确保海上石油运输通道的安全,专家学者们提出各种建议。这些建议具有针对性强、指导意义大等特点,但是,从总体上看,也存在以下两方面缺陷:一是很少有人建议运用法律手段来解决此问题;二是大部分建议仍然把目光仅仅局限在国内的范围。因此,本论文的目的就是要从构建制度体系这个全新的视角出发来分析、解决海上石油运输通道的安全问题。并试图突破已有的局限,把该问题置于整个世界的范围内来考察,尝试在现代国际法框架内通过构建相关的制度体系来解决问题,即通过构建法律制度来保障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主要石油进口国海上石油运输通道的安全,这正是本论文的创新点所在。本文主要对构建海上石油运输通道国际安全制度的必要性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详细的论证,并从理论和现实两个层面充分论述了构建海上石油运输通道国际安全制度的可行性。在分析、研究了相关国际制度的立法现状与特点的基础上,尝试在现代国际法的制度框架内,对海上石油运输通道国际安全制度在法律适用、法律原则的确立、结构体系的安排、主要内容、法律的实施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初步构建。本文主要采用了叙述与议论相结合,逻辑推理与比较分析并举,纵向历史分析与横向比较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另外,由于篇幅有限,本文还较多地运用了例证分析的研究方法。比如,在分析影响海上运输要道安全的因素时,就主要以马六甲海峡霍尔木兹海峡为例展开论述的;在一些问题上的阐述,也主要是以亚洲的中国、日本、韩国为例进行论述的。同时,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以法理学的立法方面的相关原理为理论基础,在现有的国际法框架内,对海上石油运输通道国际安全制度进行了初步的构建,力求在最大限度内解决海上石油运输通道安全问题。7.期刊论文孙溯源集体认同与国际政治——一种文化视角-现代国际关系2003,(1)文化已成为后冷战时代国际关系研究领域的重要维度。在建构主义国际政治学理论中,文化是指不同国家行为体经过国家间互动、社会学习而共同拥有的国际规范、国际制度和国际规则等共有知识或集体知识。文化结构的研究包括规范、制度、认同等一系列范畴。本文以温特为代表的建构主义主流学派的国际政治理论为基础,试图阐发集体认同与国际关系的互动,以及与国际安全之间的构成性关系。8.学位论文陈东晓全球化下的联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