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shinesunshine传统生存方式变迁对农村环境的影响赫晓霞1,栾胜基1,艾东21.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北京100871;2.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100094摘要: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户的生存方式开始逐步由传统的生存方式逐步转变为现代的生存方式。在具体的案例研究过程中,我们既可以看到传统生存方式的环境友好的一面,也可以看到传统生存方式变迁过程中农户经济行为变化对于农村环境的不利影响。与此同时,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新的现代生产生活要素的介入,在不断使农户的生活逐步走向现代化的同时,也带来了种种环境问题。总之,农村环境问题的产生既有传统生存方式本身存在的问题,也来自于生存方式变迁过程中新的外部物质的介入,因此,对于农村环境的改善需要同时从这两方面着手,在改善农户生存方式的同时,更要从根本上控制外部的污染物质的介入。关键词:农村环境问题;生存方式;农户经济行为中图分类号:X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175(2006)06-1403-06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户经济形式在我国广大农村的重新确立,我国农村整体的社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整体上传统的农户经济形式开始向现代的农户经济形式转化,在一些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地区却依然保留着传统的生存方式。传统生存方式的保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仍具有其传统优势,但是,传统生存方式与现代农户经济形式的脱节依然带来了很多问题,而农村环境问题就是这诸多问题中的一个。本研究是针对辽宁省凤城市一个普通农户进行了实地调查,通过观察和访谈的方式,了解当地农民的生存方式及其对农村环境的影响。该农户所在地是典型的辽东丘陵地带,地理位置较为偏僻,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因而较为完整的保留着传统的生存方式。当然,新的生存方式也在不断的冲击着这个小山村。这一农户的主人是我的亲属,据说,他们家住在那里已经将近60年了。正因为如此,这一农户既很好的保留他们原本的生存方式,也在不断接受着现代的生存方式的影响。1调研基本情况该农户所在地是辽宁省凤城市,凤城市位于辽宁省东南部鸭绿江西北岸。从地域上说,这里属于辽东丘陵地带。从气候上说,这里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1.1农户的居住环境让我来描述一下这里的环境。东边是一座高山,春秋两季,都有人在山上养蚕;西边有一条小河,只在夏天发水的时候才有水;院子前面,有一个水塘,这儿应该是一个泉眼,因为无论冬夏,这里的水总是那么多,即便在盛夏,这儿的水也是冰凉刺骨;后面是一道低矮的山岭,有很多树,其中的大部分都是该农户的。房子的周围是菜园和果树,东边还有一个废弃的烟房。他们家在山脚下,从大路上下来,穿过一大片玉米地,就来到大门口。进了简陋的铁大门,左边是猪圈,右边是牛圈,再往前走,左边是放马车的车棚,再前面是鸡窝,右边是粮仓。上了台阶,就是四间正房了。正房左侧是一个放杂物的小房间,这里叫厦子,右侧是另一个粮仓。一进正门就是厨房,左边是一个老式的大锅,右边却是两个。绕过锅台,左右各有一间屋。左边是小屋,是主人的孙子和孙媳住的屋子,右边是一间大屋,主人,儿子、儿媳都住这间屋,炕的中间用家具隔开。每间屋子朝南的一面都是炕,和厨房的锅灶相连。朝北的一面放着一些简单的家具。墙上贴的是旧报纸,还有几张年画,一张是毛主席像,还有一张是山水风景。据我所知,他们的房子在这些年总共进行了两次大的整修。第一次,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将老旧的草房翻盖成瓦房,从此再不需要每年上山割草来覆盖屋顶。第二次,是在90年代中期,为了主人的孙子娶媳妇,屋子进行了简单的装修,就整个院落来说,基本上还是老样子。1.2农户主要收入来源家里有耕地约1hm2,今年大概收了5000kg玉米,投入费用(化肥,种子,农药等实际开销)大概是1500元,玉米按市价0.8元/kg计算,5000kg玉米留2500kg自用,卖掉2500kg,收入为2000元。这意味着种粮食对农民来说,最重要的目的仍然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家里的生活性支出主要来自其它副业收入。家里现在有三头牛,以前养牛为耕地,家里有七八头牛之多,忙时牛用来耕地,平常也就是用牛sunshinesunshine车拉些柴禾什么的。后来不再需要耕牛,就逐渐把家里的牛都卖了,一头牛可以卖到一两千元。家里还养了几十只鸡鸭鹅。除了自己家食用之外,家禽和禽蛋也是家庭副业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农闲季节,如果周围有工厂,有的农民可以去工厂打短工,或者将厂里的工作带回家来做,然后按照工作量获得报酬。表姐说他家附近有一个板栗加工厂,是出口板栗的。在农闲时,他们就每天从厂里去带壳的板栗回家,取掉表壳,再将果肉表面的一层薄皮削干净,就算完成任务。主人的孙女现在每天晚上在家都削板栗,一个晚上差不多能削5kg,每公斤2.6元,一个晚上能挣十几块钱。这对他们而言是一个很好的工作机会,因为不会与其他的事情发生冲突,而且收入的多少完全由工作量决定,只不过,这个工作最多持续一个月。这里是辽东的柞蚕之乡,我来的时候,秋大茧好像刚下山不久,正是拦茧的时候。我和主人已出嫁的孙女上山拦茧,在山上转了很久,得到了大概有0.25kg蚕茧吧,听说现在大茧的市价是7元/kg,姐姐说姐夫现在每天上山半天,可以收5kg左右,相当于30几元的收入。所以,在养蚕的人家收获完大茧之后,已经完成秋收的农民们都很积极的上山去拦茧。这是一个补贴收入的好方法,尽管相对来说,这项工作所能进行的时间,也只有半个月左右。也有人上山采草药、采野菜、采蘑菇、采野果等,包括上面提到的拦茧,这些都会带来一定的收益。除此之外,有的人家会选择养蚕,种烟,扣大棚等收入较高的副业,但这些副业一方面需要大量劳动力,另一方面也需要懂一些技术。有些技术要求高些,有些技术含量低些但是却相当辛苦,各家往往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市场状况来选择所从事的副业。村子里目前普遍种植的一种经济作物是天麻,一种不错的药材。早先人们都上山去挖野生的天麻,因为野生的天麻价格高,质量好,只是随着挖掘人的增多,野生的天麻已经越来越少。原因之一就是这种药材的挖掘会破坏植被,我曾亲眼目睹多处一米见方的山坡被挖得寸草皆无,很难恢复到原本的状态。农民要寻找天麻,就要不断的变换地点,难度逐渐变大,从经济上考虑也不那么划算了。后来,人工种植天麻就逐渐兴起。最初只有一两家种植天麻,获得很高的收入,于是很快的,整个村子的人都开始种天麻了。到现在已经快十年了吧。据说刚开始种的时候,每公斤天麻卖到25元,而现在市场价已经降到6元/kg。但是所有的人都在坚持不懈,他们总认为说不定什么时候,也许会涨价,他们的付出就值得了。今年的状况却不大好,先是主人的儿媳抱怨今年的天麻长得不好,然后在地里看到他们仅仅收获他们明年所需要的种子。据说是由于雨水多,今年的天麻长得都不好。但是仍然有一家收得不错,因为他们种得多。我问她为什么不多种,他们回答是因为多种需要多投资。他们只是在第一年投入一定的资金,然后每年所使用的种子都是去年产下的。所以,后来的天麻产量和质量往往都取决于第一次所种下的种子。令我不解的是,即使在售价最好的那几年,也没有人想到扩大规模,只是守着自己一开始种的那些,不管收成如何。在他们看来,似乎是否有好的收获,完全取决于自己的运气,所以他们并不费心去管理。1.3能源利用方式的转变晚上出去,惊见满天星斗,醒目的银河横贯天际。暗夜里,星空是那样的美丽而清晰,或许是这里的空气好吧,都市里已被遗忘的夜空重又以最美丽的姿态呈现在我的面前。乡村的夜,寂静而安详。当灯光熄灭,屋里的人都沉入梦乡之时,四周便漆黑一片,没有一丝光亮。乡村的人们秉承古人节约的美德,灯光只在需要的时候才会出现,家里的电灯,便只在晚饭时和睡觉前使用,他们看电视都要把灯关掉,屋子里如果没有人,是决定不会亮着灯的。这里的一切,都是以最节约能源的方式进行。但是人工和时间是很少被考虑的。人们在考虑一件事情的利弊时,通常只考虑这个事情能带来多少收益,却很少去考虑花费多少体力和时间,因为在他们看来,有力气不用是浪费,虚度光阴也是浪费。晚上睡觉的时候,我觉得嗓子不舒服,这是因为屋子里有烟,其实是用柴禾烧饭取暖时留下的。这里烧饭取暖仍然是多年沿用的传统方式,燃料通常是薪柴和秸秆,燃烧的过程常常伴有浓烟,有时是柴禾的关系,可能柴禾较湿,不容易烧着,有时是锅灶设计不好,有时又会烟道不通,结果,不仅这里的厨房到处是黑乎乎的,做饭的人更是深受其苦。在农村,承担烧饭任务的绝大多数都是妇女,正因为如此,深受浓烟之苦的往往也是妇女。但是我没有听到任何抱怨,我亲眼看见她们在烟雾中忙碌,她们会告诉我离得远一些,因为烟太大,但是她们自己却是一直身处浓烟之中,而且面色坦然。晚上,他们睡得都很安然,很香甜,似乎没有人受到烟气的影响,也许他们早已习惯了吧。我看到他们家里也有煤气灶,但是用得机会很少,一般是在夏天或者过年过节或者农忙的时候。sunshinesunshine这一方面是因为买煤气要用钱,但是烧柴却不用,而且来源甚广,考虑到自己的经济状况和客观条件,他们往往会选择烧柴。另一方面,即便经济条件允许,煤气灶也只是在夏天的时候比较适用,因为东北地区气候寒冷,夏天不需要取暖的时候可以使用煤气灶做饭,而到了冬天,为了满足取暖的需要,人们也必须使用木柴。这多少说明,决定煤气使用状况的主要原因在某些时候已经不是经济原因,而是客观需要。传统的以火炕为睡眠工具的方式决定了烧柴取暖是必需的,在这个过程中,用柴禾来做饭也就是自然的了。1.4垃圾处理方式的转变关于生活垃圾,家里没有专门存放垃圾的地方,也没有什么垃圾。清扫屋子和院子产生的垃圾往往进了牛圈或猪圈,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与牲畜粪便一起成为农家肥的来源;其他的废物则被收集起来等待小贩来回收。废旧电器有人回收,虽然价钱很低,但这些东西对农户来说已经没有任何用处,他们乐于将无用之物出售出去,小贩们将回收的东西处理后二次利用往往也会有少许收益,这是一个简单的双赢过程。其他诸如饮料瓶(玻璃瓶或塑料瓶),废旧书报,废旧塑料(方便袋除外)等物品也都是回收对象,因为这些都很容易进行再利用,难怪我在这里几乎看不到这些东西。这就意味着,在这里,一旦某样东西可以产生效益,就很容易被利用起来,即便不是出于保护环境的目的,农户也很容易因为经济利益的驱使而对一些东西进行简单回收。当我问到方便袋之类如何处理的时候,主人说,能用的就留着用,不能用的基本上都直接添到灶坑里烧火了,因为这类塑料没有人回收,随处乱扔也不美观。我想对他们来说,这已经是最好的办法了。与之类似的是地膜的使用,这种塑料的使用也是一次性的。如果用完后不将这些破碎塑料清楚,对于作物生长非常不利。但这种塑料也是没有回收价值的,农民将这些从田地里清除以后,通常都是用焚烧的方式处理。虽然这种普通的焚烧方式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并且可能导致塑料不完全燃烧,产生有害物质等,但是由于当地空气的扩散能力强,排放规模、排放量又极小,因此并不构成环境问题。1.5种植方式的转变这里的主要粮食作物是玉米。原来我还奇怪,由于主人的孙子和孙媳外出打工,主人年纪太大,他们家现在只有儿子和儿媳两个主要劳动力,两个人怎么种得了家里的十几亩地呢?一问我才知道,原来现在种地已经不需要像以前那么费事。翻地可以雇犁杖,化肥直接在翻地的时候洒在地里。到了种地的季节,雇人翻好地,其他的工作就可以自己完成了。以前种地要一人刨坑,一人撒化肥,一人踩窝,一人撒种,一人盖土,所以往往是大人孩子齐上阵,还要几天才能忙完。现在肥料先放好了,土质好的话,一人踩窝,一人撒种,一人盖土就可以了,工作速度就快了很多。在苗还未出土的时候,往地里打上除草剂,这样,从种子下地到秋天收获,中间已经不需要任何田间管理工作。本来原本在这之间有两三次除草,两次翻地,一两次追肥,现在全都不需要了,节省出来的劳动力就可以从事其他工作了。有人和我说,现在种地已经比十几年前轻松了很多,只差没有实现机械化了。然而除草剂的使用也并不总是那么有效,今年主人的儿子在喷洒除草剂的时候,因为想节约一点,用一亩地的药量喷了一亩半地,结果,杂草长出来了,还是要除草。根据这些年的经验,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