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教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伦理学资料1第一章伦理学的对象、方法与任务第一节伦理学的对象一、人类道德思考的发展与伦理学的产生(一)西方:可以追塑到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其中最有成就的是“亚里士多德”以《伦理学》为标志。亚里士多德被西方誉为“伦理之父”。其主要著作:1、《尼可马可伦理学》2、《欧德米亚伦理学》3、《大伦理学》从此,伦理学在西方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西方伦理学的发展:1)规范伦理学;2)应用伦理学;3)理论伦理学。(二)中国古代1、中国最早对道德进行思考可以追塑到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期。2、东汉刘熙的表述:“德者,得也,得事宜也”3、东汉许慎的表述:“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已”4、先秦孔子的表述:《论语》“伦,辈也;理,条理也”。5、伦理二字连用:最早见于我国战国至秦汉之际的《礼记,乐记》中国古代没有系统研究道德,没有专著,因此,没有伦理学。但有丰富的伦理思想,融在中国哲学之中。二、对伦理学研究对象的不同理解(一)非马克思主义观:1)对范围进行研究;2)对内容进行抽象研究;“善、义务、德性等”(二)马克思主义观:1)研究道德现象是由经济决定的;2)对道德内容进行研究;即:道德活动现象;道德意识现象;道德规范现象。三、伦理学:是以道德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的科学。四、伦理学的基本问题:是道德与利益的关系问题。(一)经济利益和道德关系:谁决定谁;(二)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谁服从谁;(三)伦理学的阶级性。第二节伦理学研究的方法伦理学资料2一、一般科学方法(最根本的方法)唯物辩证法二、社会科学方法(一)阶级性法(二)历史方法(三)理论联系实际方法三、特殊方法(一)价值分析(二)科学抽象(三)自省(四)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第三节伦理学的任务一、揭示论证道德的起源、本质、发展及其规律;一、理论的继承与创新,阐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规范体系。二、研究与时俱进培养新人的成长规律。第二章道德起源与本质第一节道德起源的历史前提关于道德起源的不同观点(一)非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观点1、宗教伦理学对道德起源的观点:上帝意志、戒律2、唯心主义伦理学对道德起源的观点:(1)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先验的、人生固有(2)客观唯心主义观点:“精神”“理念”“绝对观念”3、旧唯物主义观点:自然本能、抽象“人性”(二)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观点一、道德与人类的活动劳动是人类道德起源的第一历史前提。(1)道德的主体(2)对道德的需要(3)道德产生与发展的动力伦理学资料3二、道德与社会关系1、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2、道德发生、发展的依据;社会关系。3、道德关系的建立,是道德发生过程的一个伟大进步。三、道德和社会意识1、意识是道德发生的前提2、道德起源过程中的关键环节3、从前道德和向道德的过渡。由“是”向“应该”的道德要求。第二节原始道德的发生一、原始道德发生的前奏期1、本能的生存阶段2、本能的群居3、生产和生活。二、原始道德发生的萌芽期1、人类道德的胚胎萌发于原始禁忌;2、在婚姻上,人与人之间“应当”的认识有了萌醒的标志;3、对禁忌的赞同与否。三、原始道德发生的形成期1、氏族内部明确禁止通婚。标志着原始道德的正式形成。2、对原始禁止(规范)的“敬畏”与“过失”感。第三节道德的本质一、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一)非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对道德本质的观点1、神学观。上帝赋予德性――人犯下原罪――人赎罪2、唯心观。先验的善良意志、良心、理念、绝对精神(二)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对道德本质的观点(一般本质)1、一般本质。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受社会关系中的经济关系的制约。2、社会的经济关系决定道德。具体表现为:(1)、社会经济结构的性质直接决定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经济结构:原始社会――阶级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伦理学资料4表现的不同道德:公有制——私有制——公有制(2)、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直接决定着道德的基本原则和规范。(3)、在阶级社会中,同一经济结构中的不同地位和不同利益,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阶级属性,社会地位和彼此间的矛盾和斗争。具体表现为:阶级对立的道德;蕴含人类共同道德。二、道德是特殊的规范调解方式(特殊本质)1、道德规范是一种非制度化的规范;2、道德规范并没有也不使用强制性手段为自己开辟道路。3、道德规范是一种内在的规范。三、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1、实践精神是一种价值。(1)如何满足人们的两种需要;(2)为了达到人们的目的而协调(3)为了实现人们的理想而协调2、道德把握世界的特殊性。(1)从人的需要出发,能动地改造世界;(2)为了达到道德目的,对世界进行价值评价(3)为了实现社会道德理想,培养提高主体道德选择能力第三章道德的结构、功能和运行机制第一节道德结构模式一、道德的结构态势(一)道德作为系统其存在的范围是无序和有序的统一1、只同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相联系2、只限于人的社会规定性、以及人与人之间涉及利益和善恶价值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3、人的社会活动表象层次上无序和深层上的有序性(二)道德作为系统的内部结构诸要素的存在态势是无序和有序的统一1、从直观表象形态上看:往往没有确定的样式和过程2、当认识超越直观,从深层看道德现象又是有其固定规定和相对稳定过程伦理学资料53、表现为层次上的无序性和深刻层次上的有序性的统一(三)道德作为系统诸内构要素的相互关系,是有序和无序的统一1、道德现象、道德关系、道德活动不仅有共性而且各有特性2、道德现象、道德关系、道德活动彼此之间又存在着某种关联二、道德的社会结构模式(一)社会道德关系结构1、社会道德关系的分类(1)个人与社会整体之间的道德关系(2)个人与个人之间的道德关系(3)社会整体与社会整体之间的道德关系2、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二)社会道德的现象结构1、划分(1)社会道德意识现象善恶价值、道德心理、自觉自为(2)社会道德规范现象善恶准则、规范(3)社会道德活动现象善恶行为意义2、道德现象定义(三)社会道德的水准结构1、社会道德的水准结构的涵义2、社会道德的水准结构的类型(1)过时道德(2)应世(顺势)道德(3)超前道德(四)道德的社会结构的总体模式三道德的个体结构模式(一)个性道德心理结构(德心)1、心理过程结构包括:道德认知、情感、意志过程2、个体道德心理倾向结构包括:道德需要、兴趣、理想、信念等(二)个体道德行为结构(德行)1、行为的过程结构包括:道德动机、行为过程、效果过程等2、行为的倾向结构包括:道德修养、选择、评价等伦理学资料6(三)个体道德境界结构(德品或品德)1、境界的过程结构包括:自发的道德境界、自觉的道德境界、自由的道德境界2、境界的性质结构包括:善的道德境界、可容的道德境界、恶的道德境界(四)道德个体结构的总体模式四社会道德和个体道德的辩证统一(一)从生成上看是自成与相成的统一1、自成的两个“基础”不同2、既“自成”又“相成”(二)从运行过程上看是自组、自控与互动、互控的统一1、各自相对独立的一面2、各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一面(三)从社会功能上看是“自为”和互补的统一1、自为2、互补第二节道德的社会功能一道德的基本社会功能(一)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的范畴1、是物质的社会关系的上层建筑,不同于政治、法律2、是观念的社会关系的上层建筑,3、具有政治、法律等上层建筑因素的结构和特点(二)是社会控制力量1、直接疏导和调整社会成员的行为2、为社会成员现状提供信息(三)是把握现实世界的特殊方式实践的精神1、认识世界2、改造世界二、道德认识功能的特殊性反映现实状况,预测未来历史趋势(一)从认识的角度和范围上看:利益关系伦理学资料7(二)从表达认识成果的方式上看善恶(三)从认识的基础上看生活过程本身三道德调节功能的特殊性(一)从调节的角度和范围上看现实利益、社会关系(二)从调节的尺度上看应当怎样(三)从调节的偏颇上看偏重于义务(四)从调节的方式上看诉诸于社会舆论(五)从调节的效力上看针对非对抗性矛盾,效力非常有限第三节道德的运行机制一道德运行的目标体系(一)道德运行目标的涵义1、涵义2、决定道德运行过程的必然趋势的条件(1)是当时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和状况的客观要求(2)是道德自身的内部机制和外部机制(二)道德运行目标体系的结构特点1、多向性2、级次性(1)全社会总的道德运行目标(2)各个社会群体的道德运行目标(3)各个个人的道德运行目标3、序列性4、阶段性(三)道德运行的基本目标完善社会道德、个体道德(四)道德基本运行目标的实现1、目标决策功能2、目标控制功能3、目标协调功能4、目标应变功能伦理学资料8二、道德运行的外部机制(一)外部机制的主要表现1、目标机制2、涵容机制3、功能机制4、时空机制5、效应机制(二)外部机制的性质与程度1、从外部机制的性质上看(1)具有同一社会属性的外部机制能起积极、推动作用(2)具有不同社会属性的外部机制能起消极、阻碍作用2、从外部机制的程度上看外部机制的强弱程度同外部各因素当时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能量有关3、是动态的(四)外部机制的基础和限度1、归根到底是以经济必然性为基础的2、依赖于经济条件为限度三道德运行的内部机制(一)自选择能力对目标、方式的自选择能力(二)自组织能力1、变原来无序为有序2、变原来不稳定为稳定3、变旧的有序为新的有序(三)自控制能力1、预前自控能力2、随机自控能力四道德运行的轨迹(一)道德运行曲线(二)道德运行的中轴线(三)道德运行轴线与经济运行轴线伦理学资料91、道德运行轴线以经济必然性为基础2、道德运行轴线由经济必然性所决定的第四章道德的历史发展及其规律性第一节道德的历史类型一、原始社会的道德(人类第一个历史类型)资料:中国的原始社会主要分为两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处在原始人群时期,如元谋人、北京人和蓝田人;第二阶段处于氏族公社时期,这一时期又分成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中国最早进入氏族生活的是山顶洞人,而母系氏族公社阶段在长江、黄河流域典型的代表分别是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山东泰安大汶口原始居民中后期、黄帝、尧、舜、禹、处在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禹做部落联盟首领时,破坏禅让制,于前2070年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原始社会终结。这是按时间来划分(一)最突出的特征:维护氏族公社和部落的共同利益的道德要求。1、从原始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上看:(1)氏族部落非常脆弱;(2)脱离集体就无法生存;2、出于以上原因,原始人逐渐形成一种原始的集体主义道德观念(二)最重要的生活准则和道德规范:维护氏族内的自由、平等(三)推崇的美德:共同劳动、相互帮助、勇敢刚强、吃苦耐劳;(四)原始社会道德的特征1、直观性与狭隘性存在:(1)直观性;(2)狭隘性2、权威性与外在性一体(1)权威性(2)外在性:3、纯朴性与野蛮性并存:(1)纯朴表现:(2)野蛮性表现二奴隶社会的道德(第一个阶级道德)(一)主要特征(奴隶主阶级的)1、维护奴隶对奴隶主的绝对屈从和人身依附关系2、鄙视劳动和劳动者是奴隶主阶级一条很重要的道德规范;3、对奴隶主国家绝对忠诚既是奴隶主阶级的政治要求,也是奴隶主阶级的道德规范4、信奉男尊女卑、男主女从的道德规范5、奴隶阶级的道德思想(1)反抗奴隶主的虐待和虐杀,争取做人的地位;(2)在劳动中形成了顽强勇敢、大公无私、团结互助的高尚品质。伦理学资料10(二)较之原始社会道德是进步和退步的统一1、在表现形式方面较原始社会有很大的进步(1)道德意识与其他意识诸形式有所区分(2)脑力与体力开始分化,抽象思维能力有所发展(3)逐渐克服直观,具有了独立思想意识、理论形式和其他形式2、奴隶社会的残暴统治是大退步。(1)对奴隶的人身完全占有,把奴隶当成会说话的工具(2)恶习的出现:庸俗的贪欲、粗暴的性欲、卑下的物欲等三封建社会的道德(一)封建社会道德的基本特征(地主阶级的)1、维护封建宗法等级关系(封建社会最突出的特征)表现为“金字塔”(1)中国古代:天子——诸侯——士大夫——官吏——庶民(2)西方古代:国王——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2、最根本的道德规范:三纲五常(1)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2)五常:仁、义、礼、智、信3、道德进一步政治化、宗教化、规范化、理

1 / 3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