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课标语文七上《看云识天气》教案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A]创意说明:重点在指导学生阅读科普文的方法上,怎样通过速读抓中心、精读抓重点,研读质疑解难,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一、导入课题多媒体大屏幕出示不同类型的云的图片,你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它们与天气有怎样的关系?由此导入课题。二、快速默读课文,思考:云和天气有怎样的关系?明确:抓住关键句来回答,即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三、精读第二部分,设计一种表格,列出云及其光彩的种类、特征和它们分别预示的天气情况。包括:云的种类,云的形状、位置,预示天气等。三、研读第一部分1.这段文字的语言有何特征?试作具体分析。明确:体会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作用,体会说明性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2.仿照“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句式造句。3.读背第一段。四、合作探究学完本课,我们知道了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也知道了留心处处皆学问的道理。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我们就能有所发现,有所积累。现在,请同学们相互讨论,将自己所积累的自然、社会、人生的经验用“看……识……”的形式概括出来,越多越好。五、布置作业1.在小字本上抄写本课所积累的词语。2.留心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写一则观察日记。[教学设计B]创意说明:培养学生学习现代科技文的兴趣,充分挖掘学生的知识积累,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让学生主动学习。一、学生畅所欲言,将自己所收集到的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成语、俗语、诗词及文章片段等在全班交流。老师随时激励表现突出的同学,并将同学们的知识进行适当归纳。二、学生快速看课文,收集本文信息。三、师生共同筛选并归纳有效信息。1.从文章内容角度归纳有关知识。2.从写作角度归纳有关知识。四、质疑探究五、布置作业1.利用所学知识,课外观察天上的云彩与天气的关系。2.课外搜集一些自然现象与天气的关系的知识资料。[教学设计C]创意说明: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是相等的。在学生掌握课堂知识的基础上,将课堂转移到户外,学生利用课堂所学知识来看云识天气,将是一种有效的尝试。教学步骤:一、布置预习学生收集课文所提供的信息。二、利用二十分钟时间,师生共同筛选并归纳出有效信息。三、户外观察当天天气,通过观察天上的云来辨别天气并预测第二天的天气状况。四、布置作业结合所学知识,将观察到的云和天气的状况写成一篇短文。[资料整合平台]1.有关资料如何预测天气变化(见)2.扩读材料晕——大自然的天气预告图碧蓝的天空,铺过来一层蚕丝般的云幕,不一会儿,太阳周围现出一道彩色光环。它宛若彩虹,但没有彩虹鲜亮;虹的色彩排列是内紫外红,而光环刚好相反,是外紫内红。这就是“晕”,俗称“风圈”。人们虽然很早就注意到了这种美丽的光象,但对它的成因作出科学的解释则是近一二百年的事。1666年,牛顿做了一个很简单但对后来科学发展影响很大的实验。他让一束阳光透过三棱镜,结果出现红、橙、黄、绿、蓝、靛、紫的七色彩条。这使人类第一次认识到,阳光原来是由七种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当它们通过三棱镜时,由于波长、折射角不同,才显示了各自的本色。这一发现,给“晕”的科学解释打下了基础。探空资料表明,那白如蚕丝的云幕,其高度都在距地面5000米以上,是由六方柱体状的小冰晶组成的。如果把六方柱体不相邻的边延长,实际上就是三棱柱体。所以,六方柱体状的冰晶就像三棱镜一样,能把阳光分成七色彩条。当无数兆亿小冰晶被阳光照射后,各色光按一定角度折射出来,便形成了绚丽多彩的晕环。人们对“晕”的兴趣,不单因为它有斑斓的色彩,而且由于它是天气变化的一种前兆。据我国新疆阿勒泰地区统计,在1980年中就曾出现了1052次“晕”,“晕”后两天内出现风、雨等显著天气变化的占80%。不过,也不是所有的“晕”都是风雨之兆。气象工作者经过长期观察发现:当“晕”的持续时间在1小时以内(俗称“短晕”)时,未来的12小时~36小时内会出现风或雨;当“晕”的持续时间在5小时以上(俗称“长晕”)时,则不会有风雨天气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