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了,忘记了;看到了,记住了;动手了,理解了。学会、会学、乐学1赤峰市田家炳中学高二年级语文科学案课题伶官传序授课时间年月日课时数撰稿人姜波审稿人姜波目标1、学习掌握文言文词类活用的现象(主要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和特殊句式。2、学习通过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3、理解“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语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学习重点1、掌握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2、理解名言警语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3、文章借古讽今,劝诫北宋统治者要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学习难点1、理解名言警语的深刻含义、对人生的启迪。2、文章借古讽今的手法和对北宋统治者的劝谏。3、内容中史实的了解及其之间的关系。学习方法1.诵读教学法。2.点拨教学法。3.讨论法。学习器材PPT学习内容教师个性表现(学生学有所得)教学过程:相关知识1、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北宋吉水人,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以散文成就最高,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中宋代的五位(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都是他的学生。著作《欧阳文忠集》。还编写了两部史书《新唐书》(与宋祁等合写)和《新五代史》,二书均收入官修的“二十四史”。他的文章,叙事简约且富有波澜,语言酣畅又自然凝练,《伶官传序》就很好地体现了这样的风格特点。他在诗、文、书法、文论等各方面都很有成就。欧阳修的诗文革新理论与韩愈的一脉相承。著名的政治散文有《朋听到了,忘记了;看到了,记住了;动手了,理解了。学会、会学、乐学2党论》《五代史伶官传序》,状物怀人叙事散文有《醉翁亭记》《秋声赋》。《洛阳风土记》《洛阳牡丹谱》《洛阳牡丹图》,是我国最早的三本有关牡丹的专著。晚年著述《六一诗话》,多评述北宋诗人的作品,也涉及唐诗。2、“六一居士”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3、写作背景《新五代史》是我国的“二十五史”之一,记载五代(907—960)的历史包括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弑相寻,战乱频起,后唐庄宗就是被弑的一个。《伶官传》是一篇合传,写了敬新磨、景进、史彦琼、郭从谦四个伶人。庄宗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徘优(páiyōu,杂耍艺人)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包围。传中写敬新磨善于讽谏,没有贬词;而着重记述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祸国乱政的史实。公元926年,李嗣源叛变,自立为帝,庄宗亲征败回,众叛亲离,从马直(皇帝的近卫军)指使郭从谦(原是伶人)乘机率所部士兵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新五代史》即《五代史记》,74卷,是一部纪传体史书,因为有薛居正编篡的《旧五代史》在前,故称之为《新五代史》。旧史记载了大量帝王“受命于天”等荒诞不经的事,欧阳修以为此书不宜于“垂劝诫,示后世”,故重新编写了五代史。列传皆用类传,有《家人》《一行》《义儿》《伶官》等传。推荐阅读《伶官传》及其他篇章。《新五代史》的本例,多数传文的前面有一段序文,用以评认史事。《伶官传序》就是欧阳修为《伶官传》作的序文,用来评述伶官受宠幸而乱政的史实,总结历史,讽谏当时的北宋统治者。4、序序也作“叙”或“引”,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的前面。伶人──乐工,伶人做了官称为伶官。《伶官传》记叙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败政乱国的史实。按照《新五代史》的编写体例,多数传文的开头都有一段序论,用来表述作者对所记史实的感想和议论。《伶官传》的开头也有这样一段序论,由于写得比较出色,因此,后代有人让它独立成篇,编入古文选本,同时又加上一个标题,叫《五代史伶官传序》或简称《伶官传序》。5、“二十四史”旧时称为正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唐书(旧唐书)》《新唐书》《五代听到了,忘记了;看到了,记住了;动手了,理解了。学会、会学、乐学3史(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其中需着重注意的是,从汉代开始,《史记》包括于其中;到明史为止,不包括清史;《资治通鉴》虽为正史,却非纪传体,因而不在其中。文言知识1.古今异义岂非人事..哉(古义:人的行为;今义: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等工作)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古义:名词,官名,这里泛指一般属官;今义:投身到(事业中去))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古义:叛军;今义:小偷)其意气..之盛(古义:气势;今义:意志和气概)及其..衰也(古义:及,等到;其,它;今义:用作连词,连接并列的名词性词组)组:古,绳索,如;“系粱父子以组”。今,组织或由不多的人组成的单位。2.一词多义原民之衣食之原.也(事物的开始)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追究根源)武夫力而拘诸原.(原野)情有可原.(原谅,赦免)原.不过此数也(原来,本来)贼贼.人父母者(残害,杀害)是天下之大贼.也(祸害)二豪贼.劫持(强盗)孤与老贼.誓不两立(骂人的话)本予本.非文人画士(本来,原来)抑本.其成败之迹(探究,推求)用芽者自从本.说(此或今)今存其本.不忍废(底本,版本)若止印二、三本.(草木或书册的计量单位)今背本.而趋末(草木的根或茎叶,比喻事物的根源或主体)与听到了,忘记了;看到了,记住了;动手了,理解了。学会、会学、乐学4与.尔三矢(给予,授予)与.赢而不助五国也(结交,亲附)契丹与.吾约为兄弟(介词,引出比较对象或动作行为的偕同者)与.所以失之者(连词,表连接)归吾妻来归.(女子出嫁)请从吏夜归.(返回,回家)而其归.书也必速(归还)聊乘化以归.尽(归向)而皆背晋以归.梁(归附,归属)易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容易)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轻易)以乱易.整,不武(替代)天下事有难易.乎(容易)告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祭告,祷告)私见张良,具告.之事(告诉,告知)惧其不已,告.之于帝(上报,报告)自告.奋勇(表明)盛盛.衰之理(兴盛)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兴旺,昂扬)方其盛.也(强盛,兴盛)盛.以锦囊(chéng,装)山寺桃花始盛.开(繁盛)3.重要虚词乃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代词,你,你们)何乃.太区区(这,这样)胡乃.荣之私人(副词,是,就是)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副词,于是,就)乃.悟前狼假寐(副词,才,刚刚)今其志乃.反不能及(副词,竟然)听到了,忘记了;看到了,记住了;动手了,理解了。学会、会学、乐学5其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代词,他)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助词,无实在意义)使六国各爱其.人(代词,自己)愚人之所以愚,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估计、推测,大概、恐怕)其孰能讥之乎(副词,难道,表反问《游褒禅山记》)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副词,其中的)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代词,其中)4.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①负而前驱:前,向前②仓皇东出:东,向东③一夫夜呼:夜,在夜里(2)名词用作动词①岂非人事哉:事,为②抑本其成败之迹:本,推究③函梁君臣之首函:名词用如动词,用匣子装。(3)形容词用作名词知勇多困于所溺:智勇,有智勇的人(4)使动用法忧劳可以兴国:兴,形容词使动,使……兴盛5.文言句式(1)判断句①梁,吾仇也。(用“也”表叛断)②此三者,吾遗恨也。(用“……者……也”表判断)(2)被动句①为天下笑。(介词“为”表被动)②而智勇多困于溺。(介词“于”表被动)(3)省略句①(庄宗)请其矢,盛(之)以锦囊,负(之)而前驱。(省略主语和宾语)②(庄宗)还矢(于)先王,而告(之,指先王)以成功。(省略主语、介词和宾语)(4)倒装句①定语后置其意气之盛②介词结构后置A、盛以锦囊B、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听到了,忘记了;看到了,记住了;动手了,理解了。学会、会学、乐学6C、而告以成功D、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E、庄宗受而藏之于庙(5)固定句式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多么……啊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难道……吗文本探究1、庄宗一生中主要的几件大事。时间事件908年(23岁)受命继志,受三矢912年(27岁)系燕父子以组923年(38岁)函梁君臣之首926年(41岁)数十伶人困之,身死国灭2、理清思路文章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段)直接立论,提出盛衰由人的观点,并自然引出下文。第二部分(第二、三段)通过庄宗盛衰的鲜明对比,揭示成败之迹由于“人事”的道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作者先写庄宗的“壮”,写他继承父志、励精图治,奋勇杀敌,一往无前的气势。再写庄宗的“衰”,写他的仓皇出逃。前后形成巨大反差,不能不引人深思。第三部分(第四段)总结上文,概括由盛而衰之规律: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常困于所溺。3、结构图解4、本文论点是什么(用课文的原话回答)?作者立论的依据是什么?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或:“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听到了,忘记了;看到了,记住了;动手了,理解了。学会、会学、乐学7“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2、庄宗得天下用了十几年的时间,而失天下只有三年,作者认为庄宗的“盛”是由于什么原因,“衰”又是由于什么原因呢?这一极盛到极衰,作者运用了什么写法?“盛”——忧劳(可以兴国);“衰”——逸豫(可以亡身)。用对比的论证方法,如第三段的前两个大句子,和第四段开头两个句子。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结尾以这样的问句结束有何作用?引人深思,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国的道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启发人们通过历史看到现实,告诫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4、怎样理解文章中文与题的内在联系?作者为《伶官传》作序,却很少直接写到伶官们的事,表面看来文不对题,实际上两者有内在联系。因为伶官的事迹在传内己作了详细叙述,不必重复。庄宗的衰败正是由伶官所引起,作者以历史为鉴,就伶官乱政误国之事评述国家兴亡盛衰之理,以史论事,内容联系很紧密,重点落在庄宗盛衰的史实和评论上。文章最后也提到“数十伶人困之”的事实,使伶人的作乱和后唐的盛衰直接联系起来,这样扣住了题意,突出了中心。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