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多媒体教案被压扁的沙子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体会简练、缜密、生动的语言。2.能力目标善于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在文中提取主要信息。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1.了解文章所说明的事理,领会文章的说明顺序。2.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准确简明,逻辑性强。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一、导入1.简介阿西莫夫。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著名的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他发表的科幻小说和科普作品至今已有300多部,是公认的当今美国科幻小说家的泰斗。今天我们来共同探讨他所撰写的一篇说明性文章《被压扁的沙子》。2.当你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你猜想本文会写些什么呢?学生自由想象,自由谈论。二、整体感知1.速读课文,讨论本文研究的对象是什么?明确:恐龙为什么会灭绝。2.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理论?各自的依据是什么?明确:科学界对于恐龙在6500万年遭遇灭顶之灾,存在着的两种对立的理论是:“撞击说”和“火山说”。“撞击说”的依据: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浙江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多媒体教案“火山说”的依据: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3.这篇文章中作者的看法是什么?依据又是什么?作者意在说明“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证据一:因为在恐龙灭绝的那个年代的岩层中,发现了斯石英——压扁的沙子。证据二:斯石英只在被撞击后才形成,所以如果是火山爆发吞没了恐龙,就不会有“斯石英”存在结论:无疑是撞击毁灭了恐龙。4.我们把文题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或《星球撞击导致恐龙灭绝》会不会更好?为什么?明确:不好。因为本文的题目不但形象性强,更能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还能提示读者,恐龙灭绝的“撞击说”所以产生,与对被压扁的沙子的科学发现和科学研究密不可分。此外,对本文内容起不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三、体验探究1.再次阅读全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文中关键语句,思考作者得出结论的过程,明确说明顺序。提示:一般文章每个段落中都有概括性、提示性的文字或语句,在阅读中画出这样的内容可以帮助你提炼文章主要信息,快速准确的掌握文章主要内容所以说,圈点勾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之一。明确:科学发现→观点产生→科研成果→印证观点。这是一种追本求源,由因到果的逻辑说明顺序。逻辑顺序与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共同成为说明文的三大说明顺序。2.品味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以下句子可通过比较阅读的方式加以品味,在教师指导后,可由学生列举。(1)如果在大约在8500C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左右,它将变为普通沙子。问:能否去掉“大约”,为什么?明确:不能。“大约”表示估计,这里是指斯石英变为普通沙子的温度和时间是推测出来的;去掉“大约”之后就变成了斯石英一定是在这样准确的温度和时间下变为普通沙子地,不符合客观实际情况。不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性,也体现了科学的严谨性。(2)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问:能否去掉“也许”,为什么?明确:不能。“也许”表示推测,这里是指“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使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是导致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科学家根据科学现象进行科学推测得出结论;去掉“也许”,这是一个科学的判断,这与客观事实不相符合。不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性,也体现了科学的严谨性。(3)你能从文中找出与前两个例句相似、能够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的句子吗?并尝试分析。①“在一个科学领域作出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②“这个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浙江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多媒体教案③“毫无疑问,6500万年前地球上曾有过一次‘大绝灭。”④斯石英的原子之间结合的极为致密,在通常条件下,斯石英可以保持数百万年。……3.学了本文,我们在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时,会有些什么启发呢?是哪句话启发了你?科学家能从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中产生联想,经过怀疑、推测、研究、论证之后有新的发现。要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恐龙无处不在》四、作业设计《恐龙无处不在》与《被压扁的沙子》有什么异同,结合课文做具体分析(可以从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角度、说明语言等多角度进行分析比比较)。参考:说明内容:两篇文章都围绕恐龙展开说明内容;两文都表明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说明顺序:两篇文章采用的都是逻辑顺序,以科学发现引发科学观点,重在说明事理,在短小的篇幅内,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剖析,既严谨又深入浅出地解释清楚。说明方法:都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1.列数字是一个重要说明方法,如:①“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②“大约在2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③“印度向北移动,并且大约在5000万年前与亚洲相碰撞,形成巨大的喜马拉雅山脉。”④“到6500万年以前,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⑤“大约经历了1亿年,(南极)气候逐渐变冷,植物慢慢越来越稀少,动物种类和数量也大量减少。”2.举例子:《恐龙无处不在》列举“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举“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说明南极不只有恐龙化石,还有别的。《被压扁的沙子》中举“斯石英与金刚石”,“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石”证明斯石英是由撞击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的,从而得出“恐龙的灭绝是撞击造成的”。3.作比较:《恐龙无处不在》中将南极的恐龙的命运与其他大陆的恐龙进行比较。而《被压扁的沙子》则是运用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的比较方法来说明斯石英与普通沙子区别。4.打比方:《恐龙无处不在》中“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非常形象可感。“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一句,形象地说明了南极洲寒冷的程度和南极洲在地球中的位置。浙江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多媒体教案除此以外,还有“打比方”“作诠释”等说明方法。说明的角度:《恐龙无处不在》是从恐龙化石遍布全球的角度来谈大陆板块的移动;《被压扁的沙子》是从探寻恐龙灭绝的原因推断地球可能曾受到撞击。(1)说明语言:准确简练,浅显易懂。(2)如果在大约在8500C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左右,它将变为普通沙子。(3)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4)大约经历了1亿年,气候逐渐变冷,植物慢慢越来越稀少,动物种类和数量也大量减少。(6)现代的两栖动物(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更不适应南极气候。(7)随着时间的流逝,北美又与亚洲和欧洲分开,南美也与非洲相离。(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8)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