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龙岩市2014--2015学年下学期高三生物第一次月考一、选择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15分)1.下列对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酵母菌细胞在细胞质基质中将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B.硝化细菌在细胞膜上完成能量转换和物质运输C.蓝藻细胞在高尔基体上完成蛋白质加工D.洋葱表皮细胞在细胞核中完成DNA复制考点:化能合成作用;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有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分析:本题考生首先将酵母菌和硝化细菌等进行生物分类,酵母菌、洋葱属于真核生物,硝化细菌、蓝藻属于原核生物;然后比较它们的细胞结构和代谢方式的异同.解答:解:A、酵母菌为真核生物,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中分解为丙酮酸,丙酮酸在线粒体内彻底氧化分解,A错误;B、硝化细菌为原核生物,细胞器只有核糖体,故能量转换和物质运输均在细胞膜上进行,B正确;C、蓝藻细胞为原核生物,无高尔基体,C错误;D、洋葱表皮细胞为分化的细胞,不在进行分裂,故DNA不在复制,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属于考纲中识记层次的要求,考查了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区别,要求考生能识记相关基础知识.2.如图表示利用二倍体西瓜(2N)培育出三倍体无子西瓜(3N)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的情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①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两次细胞分裂一次B.②过程可能产生突变和基因重组C.图中只包含有两个不同的物种D.三倍体无子西瓜可能产生极少量可育的配子考点:染色体组的概念、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分析:据图分析,①过程表示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得染色体数目加倍;②四倍体的西瓜和二倍体的西瓜杂交形成三倍体的无子西瓜,因此四倍体和二倍体不属于同一物种解答:解:A、①过程染色体复制一次,而细胞未分裂,导致染色体加倍,A错误;B、②过程为杂交,在杂交过程中可发生突变和基因重组,B正确;C、图中二倍体和四倍体是两个物种,它们的杂交后代不肓,C正确;D、三倍体植株在减数分裂时联会发生紊乱,极少数情况下可以产生可育的配子,D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染色体变异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识图和判断能力,属于中档题.3.关于生态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中碳循环是能量循环流动的载体B.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碳与植物呼吸作用释放的碳基本相等C.增加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能提高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D.生态系统中存在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分析: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推动力.碳循环必然依赖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无机环境中的碳主要以CO2的形式存在,食物网与食物链中主要是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同时进行的,二者彼此依存.解答:解:A、在物质循环过程中伴随着能量流动,不能循环流动,物质是能量的载体,A错误;B、只有当空气中二氧化碳达到能够产生光合作用的最低浓度时,光合作用固定的碳与植物呼吸作用释放的碳相等,一般情况下光合作用固定的碳大于植物呼吸作用的碳,B错误;C、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与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有关,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越小,抵抗力稳定性越低.故增加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可增加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C正确;D、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同时进行的,二者彼此依存,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4.下列关于生物学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的描述中,正确的一组是()选项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A罗伯特森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膜亮﹣暗﹣亮三层结构生物膜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B摩尔根用果蝇进行杂交和测交实验果蝇的白眼基因与X染色体联系在一起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状性排列C格里菲丝将活的R型细菌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混合注入小鼠小鼠死亡,体内分离出活的S型细菌DNA是转化因子D拜尔在黑暗环境中将胚芽鞘尖端分别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左侧和右侧胚芽鞘均发生弯曲生长尖端可能产生了使其弯曲生长的物质A.AB.BC.CD.D考点: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分析:1、罗伯特森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膜,发现了暗﹣亮﹣暗三层结构.2、摩尔根用果蝇进行杂交实验,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而摩尔根和他的学生们发明测定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相对位置的方法,说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3、格里菲丝将活的R型细菌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混合注入小鼠,小鼠死亡,并从体内分离出活的S型细菌,说明R型细菌中存在转化因子.解答:解:A、罗伯特森用显微镜观察细胞膜,发现了暗﹣亮﹣暗三层结构,推出生物膜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A错误;B、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现象是F2代中只有雄性出现白眼,结论是白眼基因在X染色体上,B错误;C、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只能证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能使R型活菌转化为S型活菌,不能证明转化因子是什么,C错误;D、拜尔实验的结论可以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了某种物质,这种物质分布不均匀时能促进胚芽鞘弯曲生长,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生物实验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5.为了研究人的T细胞对B细胞的影响,研究人员将来自于同一个体的B细胞等分为三组,每组培养液中加人的细胞种类如表所示(“+”表示加入该细胞,“﹣”表示未加人该细胞).将三组细胞在相同条件下培养.实验结果如图所示.A组B组C组B细胞+++T细胞+﹣﹣受抗原刺激的T细胞﹣+﹣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A.B组培养液中可能产生了记忆细胞B.A、C两组没有检测到抗体的原因不同C.受抗原刺激的T细胞能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D.第4﹣12天B组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抗体量逐渐增加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分析:分析曲线图:图中曲线是将三组细胞在相同条件下培养得到的结果,其中A、C两组中没有检测到抗体,原因都是因为B细胞没有接收到抗原的刺激;B组检查到抗体,且在第4﹣12天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抗体量逐渐增加,第12天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抗体量逐渐减少.解答:解:A、图中只有B组培养液中产生了抗体,说明B组的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了记忆细胞和浆细胞,A正确;B、A、C两组没有检测到抗体的原因都是B细胞未受到受抗原刺激的T细胞的刺激,B错误;C、B组能检测到抗体是因为受抗原刺激的T细胞能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C正确;D、由图可知,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抗体的合成量逐渐增加,D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结合图表,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能分析表格和曲线图提取有效信息,并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二、解答题(共4小题,满分50分)6.DonalParsons和他的同事最先建立了分离线粒体内膜、外膜及其他组分的方法如图所示.请分析实验,回答下列问题:(1)低渗溶液中,线粒体外膜破裂,原理是渗透作用.(2)含F0﹣F1颗粒物内膜小泡的形成依赖生物膜的(一定的)流动性特点.(3)在适宜条件下,图中各离心成分中可能产生二氧化碳的是线粒体内膜及基质、线粒体基质.(4)线粒体内膜上的F0﹣F1颗粒物是ATP合成酶.为了研究ATP合成酶的各部分结构与合成ATP的关系,请在图示实验基础上和含有ADP、Pi等适宜条件下,完善下列实验设计方案:对照组实验组自变量①含F0﹣F1颗粒的内膜小泡②含F0颗粒的内膜小泡③F1颗粒因变量实验结果及结论若①③组能合成ATP,②组不能合成ATP,说明P1颗粒的功能是催化ATP的合成考点:线粒体、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分析:图示了线粒体的结构和组成,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分别在线粒体的基质与内膜上进行.设计对照试验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注意控制无关变量.解答:解:(1)低渗溶液中,线粒体外膜破裂,说明线粒体吸水使外膜破裂,应为渗透吸水作用,故其原理是渗透作用.(2)F0﹣F1颗粒物内膜小泡的形成,应类比到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过程中囊泡的形成,依赖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的结构特点.(3)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在有氧呼吸过程中CO2是在第二阶段(丙酮酸和水彻底分解成CO2和[H],并释放出少量的能量)产生的,这一阶段不需要氧的参与,是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的.故只要是图中含有线粒体基质的离心成分都可能产生二氧化碳.(4)从题目可以知道本实验的目的是:研究能催化ATP合成的是F0颗粒还是F1颗粒,从而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应是不同的颗粒物,故对照组是F0颗粒和F1颗粒都有,从图中来找应为含F0﹣F1颗粒的内膜小泡,实验组是一组F0颗粒从图来看应为含F0颗粒的内膜小泡,一组F1颗粒;从实验结论可知F1颗粒能催化ATP的合成,故有F1颗粒的组均可以合成ATP.故答案为:(1)渗透作用(2)(一定的)流动性(3)线粒体内膜及基质、线粒体基质(4)对照组实验组自变量①含F0﹣F1颗粒的内膜小泡②含F0颗粒的内膜小泡③F1颗粒因变量ATP合成量实验结果及结论若①③组能合成ATP,②组不能合成ATP,说明F1颗粒的功能是催化ATP的合成.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线粒体的功能以及对照试验的设计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的方法.7.下丘脑是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其与垂体有两种功能联系方式:一种是体液联系.构成下丘脑一腺垂体系统;一种是神经联系,构成下丘脑一神经垂体系统,C、D表示联系方式.据图回答相关问题:(1)当下丘脑某些神经细胞接受血糖浓度升高的刺激后,会产生兴奋且作用于胰岛B细胞,使其分泌胰岛素,此过程中胰岛属于该反射弧组成环节中的效应器;当血糖浓度降低到一定程度时,反过来会使该胰岛细胞的活动减弱,这一调节方式称为反馈调节.(2)当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会产生相应神经冲动传到下丘脑,下丘脑就会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经图中D(填字母)运输到垂体,促使垂体分泌激素,最终使机体产热增加.(3)当人体缺水时,血浆渗透压会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使其合成抗利尿激素增加,经图中的C(填字母)运输到垂体,再由它释放,随体液或血液运输到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靶器官、靶细胞),促进其重吸收水分.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分析:1、血糖的升高会刺激下丘脑的感受器进而通过神经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但同时血糖的升高也会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其为神经﹣体液调节.血糖降低,刺激下丘脑和胰岛B细胞,而下丘脑也会通过神经刺激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会促进储能物质向血糖的转化,进而提高血糖.2、体温调节是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3、人体缺水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由下丘脑合成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解答:解析:(1)从“下丘脑某些神经细胞接受血糖浓度升高的刺激后,会产生兴奋且作用于胰岛B细胞,使其分泌胰岛素”,可知“胰岛B细胞”相当于效应器,对血糖浓度升高这种刺激做出相应(使血糖浓度降低)的反应.从“当血糖浓度降低到一定程度时,反过来会使该胰岛细胞的活动减弱”,可知:在这一过程中调节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过程的工作,故属于反馈调节;(2)下丘脑主要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抗利尿激素等,从“人体受到寒冷刺激和最终使机体产热增加”,可知参与调节的激素应是甲状腺激素,相应的下丘脑分泌的就应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由下丘脑分泌,作用于垂体细胞,从图中可以看出D细胞符合;(3)抗利尿激素是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的,从图中可以看出C细胞符合,因C细胞属于下丘脑细胞,但其轴突延伸到垂体,故其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