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第七章-聚落与城市化.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七章聚落与城市化内容摘要第一节聚落的起源与发展第二节城市化及其动力机制第三节城市与城市地域结构第四节城市体系与城市景观本章内容简介本章从介绍聚落的各种存在形式及其演变规律开始,介绍了城镇标准,对城市化及逆城市化做了深入的机制探讨,认为逆城市化是城市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和发展阶段;重点对城市及其城市地域结构进行了详尽的阐述与分析,包括城市区位与环境的关系、城市与自然环境和城市地域结构发展动力及其模式分析。最后分析了城市体系等级规律并介绍了城市景观的重要构成因素。第一节聚落的起源与发展一、城市与乡村二、起源与发展三、城镇标准一、城市与乡村(一)城市(二)集镇集镇是介于乡村与城市之间的过渡性聚落1具有工业生产活动的乡村2集市在农村聚落研究中,集市具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乡村:1一般类型的乡村:按形态对乡村聚落进行分类,可分为密集型农村聚落;分散型农村聚落和半聚集型农村聚落。2活动型村落:无固定地点、无固定居住地。3特殊类型:如,美国单户型、集体农场型、经营性农场。(一)城市概念:城市作为人口的集中地,是物质、能量、信息交流与转化的场所,是复杂的社会经济产物,因而不同学科对城市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地理学认为城市是具有一定规模的、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点,是人口和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集中地。1.奥隆索城市职能分类2.我国的城市职能分类1.奥隆索城市职能分类体系类型城市类型行政城市首都、税收城市防御城市要塞城市、驻军城市、海军城市文化城市大学城市、教堂城市、艺术城市、朝圣城市、宗教城市生产城市加工工业城市交通运输城市采集城市,运输城市、贸易城市娱乐城市疗养城市、旅游城市、度假胜地表为奥隆索城市职能分类2.我国的城市职能分类《城市规划原理》一书中的分类:工业城市交通城市省和地区的中心城市县城特殊职能城市二、起源与发展(一)西方城市的发展西方城市发展始于希腊罗马时代,城市获得更大发展。在罗马时代,在城市发展上重要的进展是通过罗马控制区的扩大,把城市带到欧洲的广大地区。文艺复兴后,君主王朝为了体现其权威,往往把首都建筑和建设作为其权威的体现。工业的发展,铁路的出现,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城市规模急剧扩大。随着人口增加、城市的扩大、工业的发展、小汽车增加,城市问题出现,如住房困难、交通拥挤和环境污染问题,出现了郊区化。(二)中国城市的发展1.古代城市的发展秦统一后的首都咸阳、汉长安城、唐长安城、宋开封城、杭州城,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城市,城市内部功能已相当齐全。元,明、清三朝,全国最大的城市是北京。它代表了我国封建礼制的典型,城分为内外城。鸦片战争后,我国的城市出现新的变化,城市偏于东南沿海地区,形成不平衡状态,反映了其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2.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的发展第一阶段为初期发展阶段,时间为1949-1960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水平略有上升。第二阶段从1960-1977年,由于经济困难和受“文化大革命”影响,经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对城市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第三阶段从1978-1998年,我国的改革开放时期,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城市发展速度也是空前的。(三)村落的发展1.原始的居住地2.古代村落3.城市兴起后农村聚落的发展4.现代村落的发展经历以上四个发展阶段三、城镇标准(一)世界各国关于城镇标准的规定(二)我国城镇建制的设置(一)世界各国关于城镇标准的规定由于各国生产力水平,人口数量、密度不同,城镇的划分标准也很不一致。1.按居民点达到一定的人口数作为城镇的标准。2.规定各级行政中心为城镇。3.规定首都或某几个居民点为城镇。4.按居民点的人口数量及其非农业人口比例规定城镇标准。5.按居民点的人口数量及其职业构成规定城镇标准。(二)我国城镇建制设置1.城市(1)聚居人口10万以上的城镇(2)聚居人口不足10万,但是省级国家机关所在地,或是重要工矿基地、或是规模较大的物资集散地、或是边疆地区的重要城镇、并且确实有必要由省、自治区领导的、可设市的城镇。2.镇:1984年11月,国家民政部对原建制镇标准做了调整,新规定如下:(1)凡是县级国家机关所在地,均应设置镇的建制。(2)总人口在2万以上的乡、乡政府所在地非农业人口和自理口粮到集镇落户、务工、经商、办服务行业的人口合计超过2000人的,可以建镇。(3)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稀少的边远地区和山区,可以按照第二条适当放宽。(4)小型矿区、物资集散地,风景旅游区、边境商埠口岸等地,非农业人口和自理口粮人口两项总数随不足2000人,如确有必要,也可以设置镇的建制。第二节城市化及其动力机制一、城市化的基本概念二、城市化的进程三、城市化的机制四、当代城市化的特征一、城市化的基本概念城市化概念涉及四个方面的含义:(1)城市化是城市对乡村施加影响的过程。(2)城市化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3)城市化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集中点的增大。(4)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例占全社会人口比例增加的过程。二、城市化的进程(一)内部市区的城市化(二)外围市区的城市化(三)郊区的城市化(四)逆城市化阶段1.城兴地区的城市化2.中间市区的城市化1.对外交通设施的延生与城市化2.工业的扩展与城市化3.住宅的扩散与城市化1.土地利用集约化2.产业结构的高级化3.城市网络化三、城市化的机制(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原动力(二)工业化是城市化直接动力(三)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四)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内生决定性力量(五)人口与城市政策可以加速或延缓城市化进程1.农业生产力水平及剩余粮食的生产能力是城市形成的第一前提。2.农业剩余劳动力是城市形成的第二前提。四、当代城市化的特征(一)当代世界的城市化特征1.城市化进程加快2.大城市发展迅速,出现规模巨大的城市群3.城市化发展的区域差异明显4.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倾向(二)当代中国的城市化1.有计划逐步发展,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乡村城市化开始显现3.城市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城市群和一批超大城市正在形成4.城市化的省际差异明显第三节城市与城市地域结构一、城市区位与环境的关系二、城市与自然环境三、城市地域结构发展动力及其模式一、城市区位与环境的关系(一)从防卫出发而选择的区位1.在利用河流方面2.在利用海洋方面作为防卫的有利条件有半岛、岛与內港3.制高点和隘口(二)城市区位与交通的关系1.城市与水运的关系2.城市与陆运的关系3.海上交通与城市的关系二、城市与自然环境(一)地质环境与城市地质条件特别突出的是地震,这是对城市造成巨大灾害的一种力量,特点是:力量大、突发性。(二)地形与城市城市的建设与所在地的地形条件十分密切,一般来说,平坦而地势稍高的地形是比较理想的。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是人口集中分布的地区,也是城市发育的理想环境。高原和山区也有城市的分布,如热带地区。(三)气候与城市大城市多位于适宜人类生存的温带地区,城市的小气候对城市发展有重大影响。气候与城市关系很大,如多雨地区要考虑防洪与排水,寒冷地区要考虑取暖、防冻等(四)水资源与城市城市发展与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关系密切。城市一方面需要大量供水,另一方面又要大量排水,特别是排除污水,如不加处理也会给下游城市及周围地区带来严重问题。(五)城市的生物环境创造优美的文化景观与田园风光城市-----既是反映人对回归自然的潜在愿望,也是现今城市规划、建设中的重要课题。三、城市地域结构发展动力及其模式(一)形成城市地域结构的动力(二)城市内部的地域结构模型(一)形成地域结构的动力城市地域结构是由集聚力、离散力和摩擦力三种力量相互作用形成的。集聚力就是向心力吗,驱使居民和某些部门向市中心集聚;离散力则是向相反方向,驱使其转向郊区。1.集聚力:集聚力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引起,第一,它提供了多而方便的服务和设施,第二,它具有社会条件方面的优势。2.离散力:由两个方面的原因引起,首先是经济条件方面,其次是社会条件方面。3.摩擦力:摩擦力是指阻碍产业发展、家庭产生集聚或扩散运动的力量。如:自然地理条件、技术设施条件、城市结构和生态环境。(二)城市内部的地域结构模型1.同心圆模型:由芝加哥大学社会学家伯吉斯在1929年提出。2.扇形模型:美国的土地经济学家霍伊特于1939年提出。3.多核模式:美国地理学家哈里斯和乌尔曼与1945年提出。第四节城市体系与城市景观一、城市体系的等级规律二、城市景观与感知一、城市体系的等级规律(一)城市体系的概念定义: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地区之间实质上存在着固定联系与等级结构。也就是说,一定地区内,性质不同、规模不等的城市是相互联系、互相依赖、互相补充的,进而形成一个统一的城市地域结构。(二)城市体系的等级规律1.等级规模法则由奥尔巴哈于1913年提出,公式为:Pr=P1/rq式中:Pr为r等级城市的人口数量r为人口规模的等级P1为最大城市人口数q为常数2.首位城市法则由杰佛逊于1939年提出,认为一个国家在首位城市下存在众多中小城市体系。(三)农村聚落体系定义:农村聚落体系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由村庄和集镇共同组成的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特点:等级越高,规模越大,其影响地区越广,数量则越少。二、城市景观(一)城市景观在城市景观中,最明显的是城市建筑高度;其次,城市景观往往与著名的建筑相联系,该建筑也就成为该城市的标志与象征;第三是城市的格局;第四是城市与环境的协调所形成的风格;(二)城市感知城市的景观给人带来的印象并不相同,这是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环境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的。从城市景观来说,对人感知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路、界、节点、区和路标。课后作业:1.论述逆城市化现象。2.深入分析地质环境、地形、气候、水资源、生物与城市的关系。3.阐述城市体系的概念及城市体系的等级规律。回首页回首页回首页回首页回首页回首页回首页

1 / 4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