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复习题2014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人文地理学复习整理第一章绪论简答题1、人文地理学的概念和研究对象是什么?人文地理学以人为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2、简述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1)社会性。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具有社会性。社会科学以人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人文现象的分布是社会现象的空间形式,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经济活动,研究社会现象的地域结构是人文地理学的具体研究领域,不同地域人文现象分布的发展和变化主要受制于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社会性的人文因素,尤其是社会生产方式与社会经济制度。②人文现象具有历史性。各地区的人文现象的分布面貌是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的,因而在不停的运动中,比如人口的分布和迁徙等。另外,人文地理学研究主要用历史分析的方法,用动态的方法研究不同发展时期和不同历史阶段人文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其演变规律,预测其发展方向,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2)区域性。区域性是地理学的基本特性。人文地理学的区域性体现在对人文现象的地理位置的研究,它的分布范围、界限、类型、规律的研究,区域特征以及条件的研究,区域划分的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以及地图的编制等。人文地理学与其他人文学科的差异的根本点之一在于人文地理学包含了区域研究的特性,重视了区域特征的差异性和相似性。离开了区域差异的研究,人文地理学也就失去了凭借。3)综合性。综合性的特点来源于地理事物的多样性、整体性。人文现象内容繁多,彼此之间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关联,不能就个别地理现象进行分析,要注重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以及地表综合体的特征和时空变化规律。人文地理学自身的优势也在于综合研究一个区域的人口、经济、社会、文化、政治、聚落等各方面形成发展的条件、特点、分布规律和人地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后,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发现问题,提出解决矛盾的构思。3、简述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各学派。有以拉采尔为代表的环境学派,以白兰士、白吕纳为代表的人地相关学派,以赫特纳、哈特向为代表的区域学派,以施吕特尔、索尔为代表的景观学派。4、简述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任务。1)对科学认知的贡献。学科建设任务包括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理论、区域开发的综合研究、加强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2)积极参与社会经济实践,提高其应用价值。3)文化教育功能,为普及人文地理知识服务。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名词21、文化区: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2、接触扩散:某种文化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所接受,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自然地接受了这种文化现象,从而实现了其扩散。3、等级扩散:某文化现象的传播,或接受该文化现象的人,在空间上或人群等方面,存在等级现象。4、刺激扩散:某种文化现象,受某种原因而无法在另一地存在,不得不将原文化现象做某种程度改变,使其得以在当地存在,得到传播。5、文化整合: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征在功能上形成协调。6、景观:地球表层各种地理现象的综合体。7、文化景观:居住于某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简答题1、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有哪些?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生态、文化整合、文化景观。2、文化区有哪几种?它们的特征、区别和联系是什么?1)形式文化区。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它具有一个文化特征表现典型的核心区、文化特征相对一致而又逐渐弱化的外围区及边界较为模糊的过渡带。这种文化区是该文化现象在自然状态下,不受外部的某种作用而形成的。2)功能文化区。是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功能文化区的功能中心位置和边界界线是明确的。3)乡土文化区。是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除在感情上有所反映外,有的还有一种符号作标志。区别:功能文化区与形式文化区的形成机制不同。乡土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相比既无功能中心,又无明确的边界线。乡土文化区与形式文化区相比区内缺乏形式文化区那种文化特性上的一致性。联系:三者存在作用上的互补性,空间上的重叠性,时间上的动态性。3、简述文化扩散的类型及其各自特点。1)扩展扩散。指某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大。特点是空间上的连续性和扩散速度的差异性。扩展扩散可分为接触扩散、等级扩散、刺激扩散三种类型。2)迁移扩散。某种文化下的人或群体迁移到新的地方时,会将该文化传播到该地。特点是易于保持这种文化的本身特点,且与其原有文化区在空间上不连续。4、文化生态学的研究内容是什么?主要研究地域文化系统的组成、功能、结构、空间特性和时间动态,系统要素之间与系统内部发生的各种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机制。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包括:文化与文化之间、文化与环境之间、各种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文化与环境的双向关系是地域文化系统中的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关系。5、简述文化生态关系的类型。1)直链型文化生态关系。把人和自然对文化的关系看成单向的、完全由自然决定的。2)网络型文化生态关系。强调人的选择能力,在重视自然对人的影响的同时,也重视人的作用,把二者看成是双向影响,3认为自然环境对人类文化发展提供各种可能性,经过人的选择,才能在特定环境下创造最佳文化。3)社会体系中的文化生态关系。注重于人类环境关系中人对环境物象、观念的研究,其目的是探索和环境有关的人类行为动机。4)和谐文化生态关系。是一种新型的人地关系论,不仅强调环境对文化的影响,更强调文化对环境的影响和文化与环境双向作用的协调性。6、人文地理学有哪些理论?1)区位论。是经济地理学和城市地理学的核心理论。2)行为论。把心理学的有关成就与理论引入地理学,说明人在某种环境中的一些行为。3)文化景观论。可以研究某地区的人从前的各种活动,恢复其以前的活动过程。4)人地关系论。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理论,从人的文化适应,研究人类与环境的关系。7、在历史上有哪些人地观?环境决定论、可能论、适应论、生态论、环境感知论、文化决定论、和谐论。第三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名词1、遥感技术:使用各种传感器,从不同高度的平台上收集、记录来自地球表层各类地物的电磁波信息,再经加工处理获得地物的图像和数据信息,从而揭示地物特性的一种综合性技术。2、地理信息系统: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在计算机软件、硬件的支持下,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法,适时提供多种空间和动态的地理信息,而建立起来的为地理研究和地理决策服务的计算机系统。简答题1、简述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确定研究课题、制定研究计划、收集整理资料、调查研究与实地考察、分析研究、研究总结与成果评审。2、简述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经验主义、实证主义、人本主义、结构主义。3、简述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方法、空间模型方法、社会学方法、系统分析方法。第四章人口、人种和民族名词1、人口:生活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一定时间,居住在一定地域,实现其生命活动并构成社会生活主体,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所组成的社会群体。2、自然增长率:一定时间内(通常为1年)每一千人中净增人口的数量,即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3、人口转变: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即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过渡。4、人口分布:一定时间内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是人口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45、人口密度:单位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是衡量人口分布的主要指标,反映一定地区的人口密集程度。6、人口移动:所有人类个体在空间位置上的移动。7、人口迁移:人们处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8、人口流动:暂时离开居住地,过一段时间返回原居住地的人口位置变动。9、人种:即人类的种族,指具有共同起源并在体制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10、地理人种:地理条件对体质、血型系统、免疫系统和遗传基因上有一定影响,导致地理区范围内的人群具有一定共性,这类人群被称为地理人种。11、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抵御、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12、民族融合:不同民族在相互交往(接触)过程中,各民族的文化相互接触,相互影响,并最终融入主体文化或形成新的文化的过程。13、民俗(民间文化):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时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简答题1、简述农业革命之前的人口特征。1)极低的人口密度。2)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的自然增长率。3)群体人口规模较小,一般不超过50人,分布特点为大分散、小集中。4)为了获取更多的生活资料,狩猎和采集者开始了原始的人口迁移,人口开始涉足除南极以外的各个大陆。2、简述农业社会时期的人口特征。1)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2)人口总量比以前大幅增长。3)分布范围进一步扩大,群体规模有所增长。3、简述工业革命后的人口特征。1)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死亡率持续下降。2)工业化早期出生率一度上升,19世纪后半期开始逐渐下降。3)世界人口增长加速,且人口增长及自然变动情况在发达地区和发展中地区之间出现了分化。4、简述世界人口增长趋势。1)尽管人口增长率下降,由于世界人口的基数巨大,世界人口总量还将持续增长,且每增长10亿所用时间缩短。2)人口发展不平衡,各大洲人口增长速度很不一致,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迅速。5、简述人口转变理论。1)法国人口学家兰迪提出人口发展的“三个序列”:第一序列即原始阶段,极高出生率、极高死亡率、极低自然增长率;第二序列即中间过渡阶段,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第三序列即现代阶段,先是死亡率持续下降、出生率维持不变、人口增长加速,后是出生法律开始下降、自然增长率由高转低。2)美国人口学家诺特斯坦首次提出“人口转变”的概念,将兰迪的第三序列划分为三个阶段,即“高低高”阶段、过5渡阶段和“低低低”阶段。3)英国人口学家布莱克提出人口转变五阶段模式。①高位静止阶段。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并达到均衡,人口增长处于静止状态。②早期扩张阶段。死亡率先于出生率下降,人口增长逐渐加速。③后期扩展阶段。死亡率继续下降并达到最低水平,出生率也开始下降,人口增长扩张至最快尔后减速。④低位静止阶段。死亡率和出生率先后降至低水平并重新达到均衡。⑤减退阶段。出生率继续下降并开始低于死亡率,人口呈现负增长状态。6、划分种族的标志。以保有共同的遗传的自然特征为依据,包括毛发、肤色、身高、头颅形状、鼻形、血型、指纹等。7、民族分布的形式。1)形式分布区:是指民族在地域上的分布范围。2)机能分布区:是指按民族的聚居地域而建立的行政管理体制。8、民俗有哪些类型?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礼仪民俗、精神民俗、口承民俗。论述题1、人口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1)自然环境对人口增长的影响是巨大的,一般来说自然环境优越的地区,由于单位面积所能供养的人口数也较大,因而有利人口的增长,而环境恶劣的地区则抑制人口的增长。此外,社会机制的作用,如经济发展,技术条件,文化以及政策等方面,也对人口增长有影响。2)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即人口的两重性。人口过多或过少都会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因此任何国家和地区在人口发展方面的理想目标是保持适度人口数量。3)适度人口实际上是指合理的人口容量。合理的人口容量是指在不破坏生态环境、不耗尽可再生资源的条件下,特定空间资源对人口的最大负荷能力。2、适度人口的意义是什么?人口容量即人口承载量,是指地球及其各个部分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所可能容纳和抚养的最多人口数量。而适度人口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是一种理想人口

1 / 1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