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厌恶疗法之我见经管学院工管9班张家宇1309010023在大学生人格教育选修的课堂上,第一次接触到了神奇的厌恶疗法,我被它神奇的疗效及操作手法深深震撼和打动了。厌恶疗法:又称对抗性发射疗法,这是一种应用具有惩罚的厌恶刺激来矫正和消除某些适应不良行为的方法。老师绘声绘色的用一个个厌恶疗法的案例向我们揭开了厌恶疗法的神秘面纱。厌恶疗法的形式多样,大致可分为三种:电击厌恶疗法、药物厌恶疗法和想象厌恶疗法。电击厌恶疗法是将被矫治者的不良行为与电击联系在一起,一旦被矫治者出现不良行为或者想象到该行为即对其施以电击;药物厌恶疗法是将被矫治者的不良行为与引起身体强烈不适感的药物联系起来,使被矫治者在出现不良行为或者想象不良行为时产生呕吐、恶心等不愉快的感觉;想象厌恶疗法是指要求被矫治者出现不良行为或者想象不良行为是自行想象其被惩罚的情形。无论何种厌恶疗法,都是建立在将目标行为和不愉快的刺激结合起来即条件反射基础之上的。厌恶疗法是行为疗法的一种,而行为疗法是建立在一系列理论基础之上的。这些理论的来源不同于心灵学派所主张的研究人类思想内部的变化发展,而更多地将研究重心放在人类行为以及被作为人类行为激发因素的社会环境上,其中心思想认为人类的性格和行为都来自于学习。具体而言,行为疗法的理论基础一是巴普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学说,强调条件化刺激和反应的联系及其后继的反应规律,从而解释行为的建立、改变和消退;二是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学说,阐明“奖励性”或“惩罚性”操作条件对行为的塑造和改变;三是班杜拉和华生的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强调社会性学习对行为的影响,华生则进一步认为任何行为都是可以习得或者弃掉的。基于这些理论,行为疗法提出了两大基本假设,一是如同适应性行为一样,大部分非适应性行为也是习得的,也就是说个体可以通过学习获得不适应的行为;二是个体既可以通过学习消除习得的不良或不适应行为,同理也可以通过学习获得所缺少的适应性行为。比如在经典的动物实验中,实验者将一只猫置于笼子内,每当食物出现引起猫的进食反应时,即对猫施以强烈的电击;多次重复后,这只猫就产生强烈的恐惧反应而拒绝进食;而后,实验者再对猫进行矫治,逐渐使猫消除恐惧反应,只要不再有电击,最终这只猫就会回到笼中进食且不会再产生恐惧。现实中“成为新人”的努力:厌恶疗法的临床运用。由于厌恶疗法在心理学治疗方面疗程短、疗效快,因此在临床心理学治疗过程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其在未形成理论体系之前,民间就应用许多类似厌恶疗法的方法得以克服一些顽疾。如在儿童的手指上涂上辣椒水一类苦剂,使儿童在多次尝试舔手指的过程中建立起不良条件反射,从而使得儿童永久放弃舔手指的尝试。厌恶疗法的使用,从资料看,确实源远流长,中国古代妇女为了避孕,故意延长哺乳时间,以致小孩到了6~7岁仍未断奶。而此时,要使孩子断奶,成人往往只能采用在乳头涂黄连或难看的颜色,使儿童望而生畏,产生厌恶感,以达到断奶的目的。现代临床心理医师也在使用这种方法帮助人们戒酒,让嗜酒者服吐酒石,或注射阿朴吗啡、吐根碱,在即将出现恶心时,让嗜酒者饮酒。如此每天一次,重复7~10次,直到嗜酒者不使用药物而单纯饮酒也出现恶心,对酒产生厌恶情绪止。此即说明条件反射已充分建立,以后每年仍可作1~2次巩固性治疗。据莱蒙所行的4096例以此种方法戒酒的效果统计,一个疗程治疗后,维持戒酒5年以上者占38%,维持10年以上者占23%,其余的人以后又继续喝酒。厌恶疗法的一般原理是:利用回避学习的原理,把令人厌恶的刺激,如电击、催吐、语言责备、想象等,与求治者的不良行为相结合,形成一种新的条件反射,以对抗原有的不良行为,进而消除这种不良行为。厌恶治疗的主要形式有以下三种。第一种是电击厌恶疗法。即将求治者习惯性的不良行为反应与电击连在一起,一旦这一行为反应在想象中出现就予以电击。电击一次后休息几分钟,然后进行第二次。每次治疗时间为20~30分钟,反复电击多次。治疗次数可从每日6次到每二个星期一次,电击强度的选择应征得求治者的同意。第二种是药物厌恶疗法。即在求治者出现贪恋的刺激时,让其服用呕吐药,产生呕吐反应,从而使该行为反应逐渐消失。药物厌恶疗法多用于矫治与吃有关的行为障碍,如酗酒、饮食过度等,其缺点是耗时太长,且易弄脏环境。第三种是想象厌恶疗法。即将施治者口头描述的某些厌恶情境与求治者想象中的刺激联系在一起,从而产生厌恶反应,以达到治疗目的。此疗法操作简便,适应性广,对各种行为障碍疗效较好。为了改变性变态行为,有人也使用过此种疗法。如在恋物癖求治者头脑中出现窃取恋物的观念或出现此种行为之际,令患者用通电或是用针刺痛自己,重复结合多次之后可以减轻或消除患者此类适应不良行为。此外有人用同样的方法治疗习惯性肌肉抽动症。Philpott医师在治疗强迫观念时,也使用过类似的方法,他用的不是疼痛刺激;而是当求治者每次出现强迫观念时即自动停止呼吸,用憋气导致的窘迫感来抑制强迫观念的涌现。还有一种方法,是在想象中主动呈现厌恶景象,并让这一景象与某种适应不良的冲动(或行为)相结合,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例如性变态患者,当其出现这方面的欲望或行为时,让自己立即闭上眼睛,想象面前站着一个高大警察,面孔冷峻,手里拿着镣铐在盯着他。或是回忆过去被拘留、被群众愤怒申斥的场面,以达到减少与控制此种适应不良行为的效果。除此之外,有心理医师还设计用想象恶心呕吐来抑制酒瘾或贪食症,但想象的方法究竟不如实际的、具体的给予的刺激那样有效。通过想象厌恶刺激来矫治适应不良行为的方法,又称内隐致敏法。对陷入悲观失望状态的失恋青年,内隐致敏法对于痴情有一定的效果。有人说内隐致敏法所起的作用与红楼梦中的风月宝镜相同。运用厌恶疗法进行治疗时,厌恶性刺激应该达到足够强度,通过刺激确能使求治者产生痛苦或厌恶反应,持续的时间为直到不良行为消失为止。如强迫观念患者,用拉弹橡皮圈法进行治疗,头几天,当强迫观念出现时要接连拉弹30~50次,才能使症状消失。另外,要求求治者要有信心,主动配合,当治疗有进步时要及时鼓励,必要时最好取得其家人的配合,这样效果会更好。另外把握时机进行治疗,尽快地形成条件反射非常重要,必须将厌恶体验与不适行为紧密联系起来。在实施不适行为或欲施不适行为冲动产生之前,即使求助者出现厌恶体验,肯定无益于两者的条件联系。同样,在不适行为停止以后才出现厌恶体验,也达不到建立条件反射的目的,充其量只能算一个小小的惩罚。厌恶体验与不良行为应该是同步的。但不是每种刺激都能立即产生厌恶体验的,时间要控制准确。使用厌恶疗法时应注意:(1)厌恶疗法会给求治者带来非常不愉快的体验,施治者在决定采用此法之前,务必向求治者解释清楚,在征得求治者的同意后,方可进行治疗。并且,施治者一般应把厌恶疗法作为最后一种选择。(2)在使用厌恶疗法的同时,应努力帮助求治者建立辨别性条件反应。例如对一位同性恋者使用厌恶疗法,施治者应将呈现厌恶刺激,限制在求治者的同性间性行为表现的范围内;同时,让求治者形成对正常的异性间性活动的愉快反应。只有这样才能在消除非适应性行为的同时,建立适应性行为。当然厌恶疗法也有消极后果1、厌恶疗法会给求治者带来非常不愉快的体验,施治者在决定采用此法之前,务必向求治者解释清楚,在征得求治者的同意后,方可进行治疗。并且,施治者一般应把厌恶疗法作为最后一种选择。2、疗效科预测性差。厌恶疗法往往只是短暂压抑而不是消除不良的行为。3、厌恶的泛化。厌恶和惩罚治疗会造成被治疗者对治疗者和治疗场所的厌恶。4、厌恶疗法的伦理问题。厌恶刺激疗法中呈现的刺激是非常强烈的,可能有悖于医疗和心理治疗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