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计划蔡绍东新课程标准倡导学校体育应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健康第一”不仅是身体的健康,而且还要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体育教学作为学校体育的中心环节,担负着向学生传授知识技术技能,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勇敢顽强,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健康和谐发展。作为从事小学体育工作的我,根据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暴露出来的心理健康缺陷,对其作了初步的教学实践研究,旨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本学期研究计划如下:月份研究内容2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发展的体育教学环境3挖掘体育教材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4利用组织队形特点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5通过课堂动态调控进行心理渗透6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方法2012.2体育教学中游戏创设情境_教学反思(二月份)游戏在体育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体育教学往往可以通过游戏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而且多数游戏都有一定的目的性和思想性,有情节,又有对抗和竞争,符合学生生理、心理特点,是学生最喜爱的一项综合性的体育活动。因此,我们教师在进行游戏教学时,一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体力和智力,更要重视发挥教材的思想教育作用,培养他们机智、勇敢、团结、负责、遵守纪律、活泼乐观、进取、创新等优良品质;二是教师对游戏的选择要准,渗透要实,方法要多,可采用“故事法”“演练法”等,创作出一定情境,给学生身临其境之感。例如:我在教授前抛实心球当中,穿插了一个“抢运物资”的游戏。以解放军抗洪抢险,需要沙包堵决口为背景。“为了保护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我们要发扬不怕苦、不怕累,敢于牺牲的精神,请把沙包(实心球)以最快的的速度运动到决口(终点)处……”。通过情境创设,语言导引,一幅齐心协力、众志成城抗洪的场面出现了。这样,不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而且也使学生很快地投入到游戏中,勇敢顽强,团结友爱的良好气氛立刻在游戏中表现出来,学生的那种团结协作、爱国情操也在游戏中得到陶冶。体育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向活动,也是师生之间通过活动进行情感,意志,兴趣,能力的心理交流。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方法进行交流,如对动作不协调的学生多加鼓励,对生病学生多给温暖,这样,思想品德教育在良好的感情催化下,学生会自觉愉快的接受,甚至还能转化学生自身的迫切要求。思想品德教育只能在这种和谐,愉快,情感交融的教学气氛中,才能起到激励其积极进取的作用。2012.2:《前滚翻》教学案例一、前言:在实施新《课程标准》发展素质教育的今天,体育课堂教学不再是传统单调、枯燥的学习氛围,而是要通过教学让学生充分展示、体现自我。特别是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通过“故事、情境”活动能激发学生对体育与健身的兴趣,享受体育带来的欢乐,有利于培养学生竞争、合作和创新等意识,增强体质,促进身体全面发展。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通过情境形式进行体育教学,达到教学目的,提高学习成绩,激发学习兴趣,已逐步成为体育教师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二、案例介绍:(一)学习内容:小学一年级(水平一)《前滚翻》。(二)学习目标:1、初步学会前滚翻团身向前滚动的动作方法,发展学生灵巧、柔韧的身体素质,培养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2、在规范而活泼的活动中,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克服困难、团结协作的精神,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乐趣。3、教育学生一切行动听指挥的意识。(三)教学设计:让每个学生通过在故事中扮演角色、在情境中感受到愉悦,在愉悦中初步掌握“向前滚翻”的动作方法,同时在激活思维、拓展能力过程中体验合作、创新、成功时的心情,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四)片段介绍:组织:每人一块小垫子,成圆形队伍站立情境设置,小游戏导入。1、刺猬妈妈(老师)带领小刺猬(学生)学本领,来到了大草原。走到圆形上。2、老师:“当刺猬遇到危险时它会怎么样?”学生兴高采烈的回答并边说边比划:“团成一个大刺球!”3、老师扮演老虎,进行捉刺猬活动。4、教师及时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及遇到危险时形象的动作。组织:每人拿一块小垫子放在老师指定的圆形上。教法:1、情境导入:“小刺猬保卫自己的本领多好,你们想学吗?”2、教师示范前滚翻,让学生观察,引导学生说一说老师翻得怎么样?3、让学生像老师这样试一试。4、指导学生两人一组,把垫子垫高。小刺猬滚下山坡,体会团身向前滚动。设疑:从坡上往下滚与在平地滚有何不同(引出蹬地动作)5、组织学生练习,巡视指导注意动作的连贯性。6、教师进行评价7、教师保护较好学生演示前滚翻动作,教师讲解保帮方法。2012.2体育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的教学反思(三月份)孩子们在面对生活、学习中的挫折、烦恼,或是意外时,他们往往经受不住,因而出现心理崩溃的现象。心理健康教育对体育教师而言是责无旁贷的。并且我个人认为体育教师在课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很大的优势。1现代的体育课不但重视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新课程标准还指出体育课上应该担负着对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五个领域的教育培养。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老师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安排适合的学习内容,有效地发展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也促进学生心理等方面健康发展。2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在运动中小孩子情绪高涨、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可塑性达到最高值。在体育课中,学生的活动不单是身体活动的过程,也是心理活动的过程,学生在以身体活动的过程中,其个性特征或心理特征会通过活动表现出来,让体育老师能及时发现,并通过在教学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对学生一些不良的心理状态进行扭转、纠正。3小学生特别喜欢亲近体育老师,容易与体育教师沟通,对体育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很在意,尤其对有一技之长的体育老师产生仰慕甚至崇拜。因此,以身体活动为主要教学的体育老师,对培养、发展学生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有着特殊的优势。4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将体育活动与心理教育紧密结合,有意识地巧妙地设计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培养与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学生通过体育活动,能培养与磨练坚强的意志品质、促进智力的发展;通过体育活动,提高学生自尊心、自信心和独立性,进而提高社会适应力;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勇敢、顽强、朝气蓬勃和进取向上的精神.体育课中心里健康教育的渗透对我们当代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继续学习心理学知识,了解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不良心理倾向,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体育课中进行渗透,发挥体育教师的特殊功能。2012.3“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几个案例分析案例一:某班体育课,教师进行800米测试,有两位学生因心脏、膈肌等原因而出现身体异常现象,当时曾打120急救电话,经治疗处理后回家休息,第二天正常上课。中午因心脏等原因的学生在班上再次出现异常现象,在教师处理完此事后,另一位曾因膈肌疼痛的学生也再次出现脸色发青、四肢痉挛抽搐的现象,次日这位学生又发生抽搐现象,后去外地检查,经心理医生的治疗而愈,在此后的学习生活中这位学生没有再次出现此类现象。案例二:某节体育课,体育教师带领女生进行形体练习,这个运动项目很受学生的喜爱,但有一位学生的行为引起了教师的注意,这位女生在进行形体训练时表现得无所谓,动作马虎,不到位,教师问及原因,此生说:“我不想练习,因为我不想身材好看,我不想引起别人的注意,我不想美丽,我只爱我自己。”可课后她却偷偷地自己练习。上述两个事例是我在这几年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发生和发现的问题,通过这两个事例可以看出这两位学生都属于心理健康不良状况。目前在广大的中小学生中,心理健康不良的现象很多。当今社会发展迅速,而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由于家庭的溺爱,孩子任性、自私、自负、害怕挫折、遇事缺乏耐心等现象比比皆是。但是他们又是祖国的未来,社会发展的栋梁。我们作为一名体育教育工作者,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已是迫在眉睫的问题,这也是目前我们体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新课题。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时,我们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我在体育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探索:一、教师应具备较高心理素养水平,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融于其中,其自身必须具备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首先,教师必须不断加强对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理论的学习,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深入研究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研究新课标,使自己的教育心理理论水平得到更新和提高,能胜任新形势的教学任务与要求。一个心理健康的体育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心理修养、师德修养,有较强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品质,能真诚地接纳学生,理解和尊重学生,在教学中能创设一个健康向上的学习环境。二、改善师生关系,优化课堂心理环境,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新型的师生关系,首先,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是正常的人与人的交往关系。其次,师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和行为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第三,学生应该得到足够的表现自己的机会,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的机会。体育课有其自身的特点,它能使教师学生广泛接触,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能把自身的个性特点、心理健康状况、身体素质状况充分暴露出来。教师在教学中,对每个学生的情况要做到心中有数,充分注意师生交流的时机和过程,使情绪情感互相感染,造成心理上的共振,情感上的共鸣,做到认知上相近,情感上相融,心理上互动,创造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良好的人际关系背景下,师生之间的积极关系所带来的积极情感、合作支持的态度和良好的情绪气氛,都将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促进师生积极进取,自由探索,有所创新,使学生能创造性地应对环境的变化,增强心理素质。三、课堂教法灵活,突出心理健康教育1.开发学习动力系统,产生良好心理定势。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促进学生乐学的先决条件,是学生主动参加学习活动的最大动力。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转变思想观念,积极和最新的教育观念接轨,可通过目标设置法、创设情境法,价值寻求法、沟通法、冷却温暖法、规则法、诱导感染法、自我暗示法等激发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动机,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从而改变或改善学生的体育态度,从中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产生良性心理定势。2.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主体意识有内在需要的趋向,当满足这种内在需要时,人会产生愉快的体验。我们在教学中应贯彻“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地位”的思想,应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及学习欲望,启发诱导学生多动脑,使学生真正认识到为什么而学?学了有什么用?怎样学才能学得快学得好?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去,如,课堂上不妨让学生轮流带准备活动,放松活动,提前给学生一个内容,让学生自己设计这个内容的活动方法与组织,上完一节课后,下一节课应该上什么内容,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方法,从而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主体地位,抛弃盲从心理、依赖心理和屈从心理,同时,通过自身尝试,克服恐惧心理和紧张情绪,锻炼自我能力,增强心理适应能力,使其学习心理处于活跃的状态。四、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运动技能学习效果的差别是显而易见,一个动作做得好坏,一个动作学会没有、学得怎样都展现在师生面前,学生通过比较容易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具有乐于接受他人批评和建议的心理倾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经常分析和检查自己,了解自己的缺点,从而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要求。1.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分析学习失败的原因,帮助学生建立成功的学习情感,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功体验,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心理学研究表明:凡是伴随着使人满意、愉快情感体验的学习活动,其活动常常受到强化;而不满意的情感体验则使活动受到抑制。教师应注意学生的情绪变化,并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有针对性地对他们提出力所能及的要求和目标,为他们提供成功的机会。学生经常体验到成功和自己能力的提高,就会即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又激发和维持坚持参加体育活动的内部动机。比如,选择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如对身体胖的学生安排一些力量练习,对瘦小的学生安排一些灵敏性练习,使他们在各自的运动项目中显示出自己的优势,从而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