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活动对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影响已发表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体育活动对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影响赵林杰张淑敏苏艳(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北沧州061001)[摘要]:通过调查沧州某高专院校学生体育活动状况与心理健康状况,发现实验前后大学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与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着显著性差异;不同体育活动项目各因子总体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由此可见,体育活动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高校体育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合理化建议。[关键词]:体育活动;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测试量表SCL-90近年来高校心理健康调查的结果显示,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已成为社会普遍重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体育活动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带来的益处是公认的事实,学校体育活动是指余暇的身体活动,是以保持和提高体质为目的的有计划、有内容安排和重复从事的身体活动,是心理娱乐和身体锻炼的综合性活动,具有自主性、灵活性、选择性、社会性和娱乐性等特点1。国际运动心理学1994年发布了“身体活动和心理效益”宣言,肯定了体育活动对于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有着积极作用2。1研究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选取河北沧州某高专院校大一年级的学生100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44人,女生56人,平均年龄19.8岁。1.2研究方法:从2010年12月份开始,利用课余时间,在口腔10-1班、10-2班开展体育活动。内容是篮球、健美操和太极拳练习,活动强度为每次60分钟,每周2次,以小组活动为主,分为篮球组30人,健美操组40人,太极拳组30人分别在学校体育场、篮球场开展活动,活动期间老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并且在指导的过程中打破常规的教学方法,加入一系列体育游戏,试验周期为一学期。1.3测试方法:采用国际上通用的心理健康测试量表(symptomchecklist90,SCL90)进行测试。此表包括90个询问题目,隐含着10个因子:躯体化(F1)、强迫症(F2)、人际关系敏感(F3)、抑郁(F4)、焦虑(F5)、敌对(F6)、恐怖(F7)、偏执(F8)、精神病性(F9)及其他(F10);采用集体问卷测试,无记名答卷,统一指导语3。针对研究对象在体育活动训练前和训练一学期后分别进行一次测试,比较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变化1.4数理统计法:将所测量数据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显著性标准选择P0.05.2结果与分析2.1体育活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表1实验前后大学生心理健康各因子分的比较因子实验前(ˉ±S)实验后(ˉ±S)P值躯体化1.62±0.241.24±0.220.001**强迫症状1.54±0.381.56±0.340.156人际关系敏感1.78±0.451.53±0.420.019*抑郁1.64±0.421.38±0.450.028*焦虑1.53±0.371.34±0.320.034*敌对1.52±0.451.43±0.370.037*恐怖1.41±0.421.42±0.530.167偏执1.36±0.361.37±0.310.132精神病性1.37±0.471.38±0.390.138其他1.77±0.571.89±0.630.156由表1可知,在“躯体化”因子上,实验前后有显著差异,随着学生锻炼时间的延长,体质的不断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有明显提高;在“人际关系敏感”与“敌对”因子上,实验前后也存在显著差异,因为学生所进行的体育活动都是群体行的活动,在活动中彼此交流,加强了大学生之间的联系与沟通,使他们在进行体育活动的基础上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消除了隔阂与敌对情绪,增进了友谊;在“焦虑”、“忧郁”因子方面,实验组的结果呈显著性差异,说明体育锻炼能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的态度,保持愉快的心情面对生活,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体育活动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4。在“强迫”、“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因子上,实验前后没有显著性差异,这些心理因子所涉及的社会因素较多,仅进行体育锻炼不能使学生在这些方面产生明显的变化。2.2不同体育活动项目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表2不同体育活动项目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各因子分的比较因子篮球组(ˉ±S)健美操组太极拳组(ˉ±S)P值躯体化1.95±0.621.90±0.621.73±0.540.056强迫症状1.94±0.641.82±0.591.75±0.530.059人际关系敏感1.90±0.651.87±0.601.69±0.580.069抑郁1.96±0.731.80±0.631.66±0.550.085焦虑1.86±0.651.84±0.731.76±0.570.156敌对1.96±0.731.84±0.631.69±0.550.054恐怖1.98±0.731.87±0.671.62±0.540.147偏执1.99±0.601.86±0.651.75±0.550.168精神病性1.89±0.631.75±0.551.68±0.560.089其他1.97±0.721.89±0.661.73±0.630.149由表2可知,对篮球、健美操和太极拳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方差分析发现,3组各因子总体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对各组均值进行配对比较后发现,篮球组各因子上得分高于健美操组合太极拳组,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球类运动对抗性强,运动强度大,受心理因素影响较大5;太极拳组各因子上得分低于篮球组与健美操组,原因可能是太极拳练习重在养心,要求清静无为不苛求自我,泰然处之的自足心态。通过自我意念控制,使身体和精神获得最大限度的放松,有利于消除烦恼和内心的冲突,获得心理的平衡。3.结论与建议3.1结论通过实验前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体育锻炼有助于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3.2建议3.2.1体育活动与体育游戏充分结合体育游戏具有趣味性、普及性、竞争性、娱乐性、智能性和知识性等特点,在体育活动开展过程中结合体育游戏,目的主要是使游戏能反映动作的性质、组织的特点,以便于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用。课前选择游戏时,应注意选择既能锻炼身体、发展运动技术与身体素质,又具有很好的心理教育与社会培养作用的游戏6。课中进行游戏教学时,应向学生说明体育游戏的目的、意义和作用,使学生明白做该体育游戏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兴趣,还要达到锻炼身体、掌握动作技能和发展身体素质的目的,同时还要使学生领悟这一体育游戏的心理教育作用和在培养社会能力等方面的作用。3.2.2体育活动面向全体学生课外活动形式应与学生的技能水平、身体条件相匹配,并适当地改变活动规则;结合项目的特点广泛采用集体项目的竞赛与表演形式,如游戏、竞技比赛、校园体育文化节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在经常化、普遍化、多样化的竞赛组织与实施过程中获得快乐的体验与形成运动技能。3.3.3体育活动的形式与项目要多样化课外活动的形式与项目要多样化,不拘泥于淡出的教学,多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7,可以根据大学生的具体情况,为他们安排组织符合其健身条件的锻炼手段和方法。培养大学生体育开拓创新能力能发展学生个性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体育活动能使人学会竞争,学会合作,使许多个人凝聚成一个整体,为了共同的目标去努力。体育精神的核心就是体育活动中不畏艰难、勇于拼搏、敢于胜利、团结奋进等个性品质。因此,体育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参考文献[1]季浏等.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5-8[2]陈作松,陈红.国际运动心理学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3):80-84.[3]张运生,高留战,杜富广编著.大学生心理健康[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4]曲毅.体育运动与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1):141-143.[5]张晓虹.体育运动习惯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3):47-50[6]李南.高校体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今日科苑,2008,12(4):265-266.[7]杨建雄,蒋立旗.高等师范学生体育锻炼人群与非体育锻炼人群心理健康水平的对比研[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5):613-614.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