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测量与评价教案李远明第一章绪论一、体育测量评价学科概述体育测量评价是对体育范畴内现象(身体综合能力)极其有关因素进行测量与价值判断的一门应用学科,属于方法学范畴。测量:是对研究、观察的对象进行量化的过程。评价:是对测量结果的价值判断。测量关心的是数量的多少,评价关心的是价值的高低;测量是一种纯客观的过程,评价则带有主观性;测量是单一的活动,评价则是一种综合的活动;体育测量与评价是主观估计与客观测量的统一。二、体育测量评价学科的研究对象、意义和功能(一)体育测量评价学科的研究对象1,体育活动参加者2,体育活动本身3,体育活动的指导者和体育活动计划4,活动群体和学校整体5,环境条件6,影响体育活动的体系制度(二)体育测量评价的意义和功能1,体育评价的意义(1)有利于体育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2)推进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3)提高指导者的水平(4)提高体育活动参加者自我评价能力2,体育评价的功能(1)导向功能(2)监督检查功能(3)激励功能(4)筛选功能(5)诊断改进功能三、体育测量评价学科的发展概况1,运动人体测量的发展阶段2,教育测量的发展阶段(1)教育测量的萌芽阶段(2)教育测量的蓬勃发展阶段(3)教育测量的深入发展阶段3,教育评价的发展阶段(1)开创时期(2)大发展时期(3)专业时期4,我国体育测量评价的发展第二章体育测量与评价的基础理论第一节体育测量的基础理论一、体育测量的基本概念1,测量:测量是根据法则给事物赋予数量。用一定的法则给事物属性指派数字或符号的过程。对研究、观察和考察对像进行量化的过程。2,测验:为实现测量目的所构成的一系列测量系统。3,测量要素:(1)待测属性或特征(时间、距离、长度、重量)(2)法则(能有效衡量事物属性的规则和尺度,或能显示事物属性的程序)(3)数字符号(秒、米、公斤、次)4,测量量表:测量所获得的数据属性的表述规则。表示测量结果的数字符号的性质和类型。实数列的三个特征(顺序、距离、原点)。(1)名称量表(定类量表、分类量表)(2)有序量表(定序量表、顺序量表)(3)等距量表(定距量表)(4)比例量表(定比量表、比率量表)5,测量的类型:(1)按测量方法分类:直接测量、间接测量(2)按测量属性分类:物理测量、非物理测量(3)按测量的组织形式分类:连续性测量、横断面测量6,体育测验的类型:(1)按测试者的人数分类:单个测试者、多个测试者(2)按重复测量次数分类:测验本身所安排的重复测量次数为测验的频数。7,测量误差;(1)测量过程的分解:○1第Ⅰ过程——由测量值推测现象真值的过程。○2第Ⅱ过程——由现象真值推测指标真值的过程。○3第Ⅲ过程——由指标真值推测属性真值的过程。(2)测量误差的分解:○1测试者误差○2受试者误差○3指标误差二、体育测验的客观性1,客观性的概念客观性是间接衡量第Ⅰ过程测量误差(测试者误差)大小的一种量度。(1)测验的总体:满足测验要求的所有测试者和测试对象构成的总体。(2)测验的客观性定义(3)测验的客观性检验(4)客观性的检验误差2,测验客观性的检验方法(1)单个测试者的测验(2)多个测试者的测验3,影响客观性的因素(1)测试者水平(2)测验的规范化、标准化程度(3)测量的指标特征(4)测量的尺度三、体育测验的可靠性1,可靠性的概念可靠性是间接衡量第Ⅱ过程中测量误差(受试者误差)大小的一种量度。(1)测验的总体:某种测验适用范围内所有测验值的全体。(2)第Ⅱ过程的误差模型(3)可靠性的统计学定义2,体育测验的可靠性检验由于总体可靠性系数R0总是未知的,为了研究某测验的可靠性,需要借助于样本,构造一个统计量去估计总体可靠性系数,从而对测验的可靠性进行评价。3,影响可靠性的因素(1)受试者个体差异及能力水平(2)重复测量间隔时间(3)受试者能力发挥的水平四、体育测验的有效性1,有效性的概念测量的结果(成绩)真实地反映测量目的的程度。有效性度量的是由现象真值到属性真值这一推测过程中的误差,即第Ⅱ和第Ⅲ过程的合并误差。2,有效性的类型(1)内容有效性(2)结构有效性(3)相合有效性3,有效性的检验(1)效标的确定:○1专家法,○2总分法,○3正式比赛法。(2)有效性检验方法:○1逻辑分析法,○2相关法。4,影响有效性的因素(1)测量的可靠性(2)效标的有效性(3)受试者总体特征(4)测量指标的数量五、测量“三性”之间的关系客观性度量第Ⅰ过程中的误差,即测试者误差;可靠性度量第Ⅱ过程中的误差,即受试者误差;有效性度量第Ⅱ和第Ⅲ过程的合并误差。要提高测量的科学性,客观性、可靠性和有效性都必须提高,三者缺一不可。六、体育测验的编制和实施1,体育测验编制的基本原则(1)科学性原则(2)可比性原则(3)实用性原则(4)相关、独立性原则2,体育测验编制的基本程序(1)确定测验目的(2)分析拟测属性和选择测验指标(3)预备测验(4)科学性检验(5)编制测验实施细则3,测验编制的程序(1)逐一测验编排法(2)连续测验编排法(3)循环测验编排法4,成套测验(1)成套测验的特点(2)成套测验的编制5,体育测验的实施(1)测验前的准备工作(2)测验工作的进行(3)测验后的工作第二节体育评价的基础理论测量:将可以测得的物理量和非物理量转换为数值或符号,进行资料汇集、信息收集的过程。评价: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通过科学地分析,进而作出价值判断,赋予被测量事物或现象某种意义。一、体育评价的基础知识1,体育评价的概念评价是指对评定事物的属性或特征的价值。2,体育评价的基本形式(1)诊断性评价(初始评价)(2)形成性评价(阶段性评价)(3)终结性评价(终末性评价)3,评价的类型(1)相对评价(2)绝对评价(3)进步度评价二、体育评价量表及常用评价方法1,分值量表(1)标准分评分量表(2)百分位评分量表(3)累进评分量表2,等级评分量表(1)标准分等级量表(2)百分位等级量表(3)回归等级量表第三章身体形态的测量与评价第一节身体形态测量概述身体形态:指身体的概观性特征,包括器官的外形结构、体格、体型和姿势。形态测量:包括观察与计量两个过程,属于前者的有姿势的观测,属于后者的有身高、体重和胸围等指标的测量。身体形态测量:是定量化研究人体外部特征的重要方法。一、身体形态测量中常用的定位术语二、体表划线1,胸前体表划线2,腹部体表划线三、人体主要测量点四、身体形态测量注意事项(一)影响测量结果的主要因素1,测量仪器的精密度和灵敏度2,测量的姿势和方法3,测量的时间(二)身体形态测量时应注意的事项1,受试者须知(1)除头部及坐高测量取坐姿外,其他测量一律取直立姿势,并保持眼耳水平位。(2)受试者男性着装为上身裸露,下着短裤,赤足;女性上着背心,下着短裤,赤足。(3)测量前受试者应排便便、排尿。2,测试者须知(1)如无特殊要求,测受试者右侧肢体。(2)保持测量仪器清洁,测量前检验校正测量仪器,测量一定人数后应及时校正测量仪器。(3)掌握测量方法,熟悉测量点。(4)测试者的视线应垂直于测量仪器上的标度部分读数。(5)测量与记录一般取小数点后一位。(6)测量中应尽量减少测量误差。第二节体格测量与评价体格测量是指对人体整体及各部位的长度、宽度、围度等量度所进行的测量,是研究人体外部形态结构、生长发育水平等必不可少的方法和手段。一、体格测量1,量度测量(1)体重:描述人体横向发育的指标,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人体骨骼、肌肉、皮下脂肪及内脏器官发育状况。(2)瘦体重(3)体脂重2,长度测量(1)身高:是人体生长发育过程中一个反映人体骨骼发育状况,身体纵向发育水平的重要指标。(2)坐高(3)上肢长(4)上臂长(5)前臂长(6)手长(7)中指间距(8)手足间距(9)下肢长(10)小腿长+足高(11)小腿长(12)跟腱长(13)足长3,宽度测量(1)肩宽:表示肩的长径,它与体重、胸围等指标有关,是反映体型特征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形态测量的常用指标。(2)胸廓横径:用于评价胸廓的形态特征及发育程度。ⅹ胸廓前后径(3)骨盆宽(4)手宽(5)足宽4,围度测量(1)胸围:反映呼吸器官、胸部肌肉和脂肪的发育情况。(2)呼吸差(3)臂围:上臂紧张围与放松围、前臂围。(4)腿围:大腿围、小腿围二、体格评价体格评价:绝对值评价、指数评价。形态指数:根据人体各部分的比例和相互内在关系,把两项和两项以上指标的测量值按照一定的数学方法计算得出的相对值。用形态指数评价时,可以使不同年龄、性别、地区和种族的个体或群体之间的评价建立在对等条件之上,使相互之间的比较更具有科学性。1,描述人体各环节长度的指数(长度/长度ⅹ100)2,描述人体各环节宽度的指数(宽度/长度ⅹ100)3,描述人体各环节围度的指数(围度/长度ⅹ100)4,描述人体整体发育水平的指数(1)克托莱指数:通过体重与身高的比例关系,作为相对体重或等长体重来反映人体的围、宽、厚度以及机体组织密度,又称肥瘦系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身体的充实度,指数越大,相对体重越大。体重/身高ⅹ1000(2)维尔威克指数:是体重与身高之比和胸围与身高之比两个指数之和,反映人体长、围、宽厚度和组织密度,与心肺和呼吸机能密切相关。身高、体重、胸围三者结合,可以说明人体的充实度和发育发达程度。它不仅是体格、体质的评价指数,而且也是很好的营养评价指数。(体重+胸围)/身高ⅹ100(3)捞雷尔指数:用身高的三次方去除体重,意味着人体每立方厘米体积的重量,反映了肌肉、骨骼、内脏器官及脂肪组织的发育状态,作为显示人体充实度和营养状态的指数被广泛采用。(4)利维指数:体重是代表一个体积的重量,把体重的开立方作为体积的一个边长,然后与身高进行比较,用以判断人体的充实度和营养状况。(5)贝利迪西指数:坐高与体重的立方根有关,食物营养的吸收与肠面积有关,肠面积又与坐高有关。人的肠管有8~9米,约为坐高的10倍,肠宽约为坐高的1/10,因而可以用体重的立方根与坐高之比来判断营养状况和肥瘦程度。(6)布罗克指数:一个人的正常体重应该是他的身高减去100的差数5,人体比例(1)身高中点为耻骨联合上源。(2)指间距(间臂长)与身高等长。(3)坐高与身高比例:坐高/身高ⅹ100,52以下为短躯型,52~53为中躯型,54以上为长躯型。第三节身体成分测量与评价人体主要由水、脂肪、蛋白质、矿物质和碳水化合物等组成。身体成分的测量与评价主要是对人体脂肪成分进行测量与评价,而测量的方法可分为直接测量法和间接测量法。一、身体成分测量1,皮褶厚度法测量部位:(1)臂部(2)肩胛部(3)腹部(4)髂部(5)大腿部2,水下称重法3,生物电阻抗法二、身体成分评价第四节体型的测量一、体型测量概述体型:指人体在某个阶段由于受遗传性体质、营养、环境或疾病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身体外型特征。肌肉和骨骼的发达程度与脂肪积蓄程度是判定体形的主要依据。1,测量体形的意义通过对体形的研究,了解各不同年龄阶段个体发育的特征,可以估计身体的结构和组成,估计健康状况及免疫功能,对运动员的选材则有更直接的帮助。2,体形分类(1)内胚层型——肥胖型(2)外胚层型——细长型(3)中胚层型——匀称型(运动员型)二、体形测量方法1,柯里顿分类法用观察法将人的身体从头部至脚部分为五大部分,分别对五个部分评分,最后以每个成分五个部分得分均值来进行评价。2,希思—卡特分类法体格测量:(1)身高(2)体重(3)皮褶厚度——上臂部、肩胛部、髂部。(4)肌肉围度——上臂围、小腿围。(5)骨径——肱骨、股骨。根据测量结果查找各胚叶对应分值绘制体型分布图第五节身体姿势的测量与评价身体姿势:指身体各部位在空间的相对位置。反映人体骨骼、肌肉、内脏器官、神经系统等各组织器官的力学关系。静态姿势、动态姿势一、局部姿势测量1,脊柱前后弯曲测量与评价2,脊柱侧弯测量与评价(1)观察法(2)重锤法3,胸廓形状测评(1)正常胸(2)扁平胸(3)圆柱胸(4)鸡胸(5)漏斗胸4,臂部形状测评(1)欠伸(2)直伸(3)过伸(4)后伸5,腿部形状测评(1)直型腿(2)X型腿(3)O型腿6,足型测评(1)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