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社会支持和健康指数的影响研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社会支持和健康指数的影响研究1.选题依据1.1选题的目的和意义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大学生的扩招现象已成为当今社会不可阻挡的的潮流。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重要群体,对祖国未来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水平应该受到各界人士的注重和重视。因此,提高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和健康指数是目前大学心理教育不可忽视的方面。在时代变迁,生活变化的过程中,体育潜移默化的发挥出它各种功能和作用,尤其是在改善生活方式和提高健康指数方面体现出了它特有的价值。在当今社会体育作为一种能迎合人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的满足,已慢慢的步入了社区及各个场所。它的意义和价值已经突破了它原有的范畴和领域,与人类的生活越来越密切。随着体育内涵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扩展,以及人类不断面临的新的健康问题和心理问题,体育与健康、心理问题的关系日益密切。体育的健康观和心理观也正受到各界人士的关注。大学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大学生作为这个特殊社会群体的成员,并且内部的每个学生之间都存在着微妙的关系。他们通常都生活在这个没有被社会熏陶的环境中,可见大学生的个性是善良、单纯的。在遇到一些学习、生活、处事、自我调节等等的问题时他们往往表现出不同的情况。一部分学生通过参与体育锻炼能忘掉或缓解烦恼、忧伤等心理现象。另一部分学生则表现出许多不良反应例如:焦虑、抑郁、烦躁甚至还有精神分裂自杀等现象出现。经研究表明,社会支持是个体处于不良情绪中的积极因素,影响着个体的身心健康作用。大学生作为文化水平较高的群体,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大学时期是心理问题的高发时期[1],充分的社会支持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因此,了解他们的社会支持情况,提高他们的健康指数降低自身伤害的程度,达到大学生自身健康的全面发展。本文在研究健康指数的诸多因素中充分参考体育锻炼和社会支持的各种因素进而进行深远意义的探讨与分析。1.2研究价值本文主要研究大学生的体育锻炼、社会支持与体质状况的相关因素,从而为降低大学生不良情绪和提高大学的健康指数做出贡献。为了实现以上效果,本研究将依据有关体育锻炼、社会支持和体质状况的相关理论,紧密结合大学生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围绕大学生的体育锻炼、社会支持、以及体质状况进行全面研究。目前大量研究都只是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和体质状况进行研究而对大学生的体育锻炼、社会支持和体质状况的研究较少甚至为零。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将对进一步分析大学生体育锻炼、社会支持和体质状况的关系提供理论依据,也为提高大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作出贡献。2.研究现状2.1体育锻炼的研究现状2.1.1体育锻炼的定义:目前体育锻炼没有一个准确、统一的定义,Caspersen等(1985)认为体育锻炼是以保持和增强体质为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内容、进行重复身体运动的过程。包含三个要素:1、由骨骼及产生的身体唯一;2、引起能量由低到高变化的消耗;3、对体质有积极影响。《辞海》中指出:体格(育)锻炼是指通过体育运动和利用日光、空气、水等自然因素来增强体质,提高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及预防某些疾病的方法。《体育科学词典》中把体育锻炼定义为:运用各种身体练习方法,结合自然力和卫生措施,以强身健体、调节精神、丰富文化生活为目的的身体活动,是增进健康,增强体质的最积极、最有效的方法。《体育词典》指出:体育锻炼是实现体育目的、任务的基本途径之一,是运用各种体育手段,并结合自然力(日光、空气、水)来锻炼身体,以增进健康、增强体质为目的的从事体育活动过程。席宝玉认为:体育锻炼是以身体练习和运动负荷为手段,以健身健美、娱乐休闲、保健康复、心理智能锻炼为活动内容,以增强体质、增进身心健康,提高和保持机体能力而进行的一类体育运动。其主要特征是将体育锻炼作为提高工作、学习能力,提高生活质量的手段。综上所述体育锻炼是指应运不同体育手段,结合自然力(日光、空气、水)以及卫生措施,以强身健体、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发展体质、完善人格、调节精神和丰富文化生活为目的的身体活动过程。体育锻炼是大学生在校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校应培养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特别是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激发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充分发挥体育的健康功能。2.1.2体育锻炼的作用:谈到体育锻炼人们通常想到的是它的强身健体作用,而忽略了它的其他功能。事实上,体育锻炼不仅能增进健康、增强体质、促进生长发育、延长生命、预防疾病、振奋精神、促进新陈代谢、丰富文化生活,特别是对个体的心理健康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那体育锻炼是怎样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我国的心理学家曾经对体质差的学生进行了一系列身体素质训练后,得出这些学生由自卑变得自信、由胆小变得勇敢、由内向的变得外向、由自闭变得开朗。这就间接证明了体育锻炼在发展体质、调控精神、丰富文化生活的条件下,同时对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2社会支持的研究现状2.2.1社会支持的定义:社会支持通常是指来自社会各方面包括父母、亲戚、朋友等给予个体的精神或物质上的帮助和支持的系统[2]。社会支持作为一个普遍概念对人们来讲并不陌生,而且在同一文化背景下也无理解上的歧义。但作为科学的研究对象和专业概念,自1970年以来,先后有精神病学、社会学、心理学、医学等学科涉入,其内涵在各个学科之间甚至于学科内部从未达到统一[3]。肖水源把社会支持归纳为三个方面[4],一是客观的、实际的或可见的支持包括物质上的直接援助和社会网络。二是主观的、体验到的或情绪上的支持,主要指不同焦虑水平大学生的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体在社会中被尊重、被支持和被理解的情绪体验和满意程度。三是个体对社会支持的利用情况,有些人虽然可以获得支持,却拒绝别人的帮助;然而,人与人之间的支持是相互的,支持别人的同时,也为别人提供帮助打下了基础。国内学者程虹娟从三个角度归纳了对社会支持的定义[5]。一是从社会互动关系来定义社会支持。典型的定义为:社会支持不仅仅是一种单向的关怀或帮助,它在多数情形下是一种社会交换,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社会互动关系;二是从社会行为性质来定义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那些导致某人相信自己被关心、被爱、有自尊、有价值的信息,或者是导致某人相信自己属于一个相互承担责任的社交网络的信息;三是从社会资源的作用来定义社会支持。如Gottlieb(1981)定义为:来自于社会关系的帮助、人们联系的方式以及支持网络中成员间的资源交换。综上所述,研究者的研究思维、方向、层面不同,导致对社会支持定义的理解也不同。总的来说社会支持是一种人际关系的的反应,它主要指被支持者感受到的来自他人或其他团体的尊重、关爱、帮助和肯定等,它是以个体为中心由个体和他人(提供支持的人)提供支持行为所构成的人际关系网。对社会支持的定义进行确切的判断时,其中“社会支持”和“社会关系网络”的概念应当注意,二者很容易被混淆。社会支持经常被看作是具有积极因素的作用,而社会关系网络经常是指一种结构资源,这种资源既包括压力也包括支持,而且可能会对人的身心健康产生消极影响[6]。因此,我们可以得出在个体的社会关系系统中,不但包括积极的社会支持,而且也包括消极的社会支持。本研究对社会支持的概念界定在“积极”的社会支持的研究范畴内。因此得出,此文研究社会支持的“给予和接受”这个概念对我们起到的是积极的作用。2.2.2社会支持的理论研究:自1950年,社会支持作为科学专业术语正式被提出来后,社会各界、各部门的社会支持状况及其对情绪、情感以及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影响受到学术界研究人员的关注和重视,国内外其它研究人员也发现,社会支持与个体的身心健康呈明显的正相关,社会支持在缓解个体心理压力,消除个体心理障碍,增进个体心理健康等方面有重要的影响。近先年,大部分研究者从不同方向和角度应用不同方法对社会支持进行了更深层次的研究,涉及到的研究内容有社会支持内容、社会支持来源、社会支持影响因素、以及社会支持与身心健康的关系等等。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的积极意义和保健功能已得到了广泛承认[7]。刘广珠调查在校大学生的社会支持情况发现,大学生的社会支持主要来源于家人、老师、朋友、亲戚、同学这五类成员中[8];陈文莉等人对理工科大学生社会支持来源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同样如此[9]。Wong等人对600名香港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90%的大学生从朋友处寻求支持,70%的大学生从家人处寻求支持,13%的大学生从老师处寻求支持[10]。程虹娟对106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调查,发现父母、同学和朋友是大学生的主要社会支持来源[11]。陶沙、李伟[12]等通过对大学生社会支持结构的研究发现,从社会支持来源的角度看,社会支持的构成分两大类:纵向来源(如父母、教师等)和横向来源(如同学、朋友等)。2002年,我国学者张力为在国内首次研究了社会支持和自尊与生活满意感的关系,认为“社会支持与集体自尊与社会交互作用有关,且均对生活满意感具有预测功能”[13];张敏杰(2005)[14]研究结果显示:不仅接受社会支持对自尊和生活满意感有预测贡献;而且,提供社会支持同样对自尊和生活满意感有预测贡献。综上所述,社会支持不仅包括提供社会支持,也包括接受社会支持,而且大学生接受社会支持要大于提供社会支持[15]。上述研究已经表明:大学生的社会支持来源(接受社会支持)主要源于家人、朋友、亲戚、同学、老师这五类成员中并且各来源在大学生的接受支持中占有不同的比例,其中朋友和同学的比例占有多数;家人占有的比例居中;老师的比例只有一小部分。目前很多研究者给予接受社会支持的定义较多;相对而言给予提供社会支持的定义较少。本研究认为,接受社会支持是指来自于家庭、朋友、老师等群体给于大学生的精神上的支柱和物质上的关怀。提供社会支持是指大学生给予旁人或向社会上其他群体提供的主观和客观的帮助。经前人研究得出影响社会支持主要有两个因素,即:内因和外因。内因主要是指个体对社会支持的应用情况以及个体自身的性格特征、遗传因素、气质特点、心理素质、控制源等。社会支持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个体对社会支持的应用及领悟情况。社会支持对个体身心健康的影响程度在于个体是否能获得来自他人或其他群体的帮助与支持,并且看这种帮助和支持的获得是否具有主动性。个体和个体之间的帮助与支持是一个相互的过程,在给予别人帮助的时候;同时也会给自己得到相应的帮助奠定了前提和基础,因此说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联系的。外因主要是指个体的生活环境、家庭状况、为人处事、意志品质、个人地位、接受能力以及社会关系网络等。社会关系网络是指本人与他人或其他群体的社交情况。通常来讲,个体社交范围越广、社交人群(家人、朋友、同学老师等)多样、社交次数越频繁、社交持续时间越长,个体的社会支持程度对自身的身心健康效果就越显著。但是,在某种特定情况下过多的社会支持力度反而会影响个体的情绪,增加心理负担,产生叛逆应激。因此,提供社会支持必须讲究原则在某个度内进行,一旦超越这个度就会达到质变最终使提供的社会支持失去原有作用和效果。20世纪前期,法国社会学家Durkheim[16]的研究表明,大学生自杀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社会支持的缺乏。1970年来,在社会心理学家[17]应运社会支持这个专业术语说明与体质健康有关的社会关系网络时,跟随的几十年里,大量对社会支持的研究结果表明,接受社会支持的个体比不接受社会支持的、接受社会支持少的个体更容易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和困难;之后几年,又有研究人员发现不同的社会系统所提供的社会支持不同,他们不仅仅是两个人之间的关系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关系。所以,为了确保增进个体的心理健康、满足不同的社会需求就必须与各式各样的人群交流。我国学者肖水源在他的社会支持对身心健康影响的研究中总结、证明了多数学者对社会支持影响健康的研究[18]。这些研究都表明了社会支持对人们身心健康的积极作用。余欣欣[19]对高师学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发现,接受社会支持少的个体习惯于逃避问题、不能缓解给自己带来的不利因素,心理健康占劣势;接受社会支持多的个体,习惯于求助答案解决问题,心理健康占优势。答

1 / 2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