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nbsp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3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从容说课我国古代农业孕育了我国古代文明,它的艰难成长历程,既记载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同大自然作斗争的艰辛和智慧,也包含了历代统治者所实行的农业政策。精耕细作和自给自足,是我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征。本节课分四目内容,对我国古代农业的成长历程、基本特征和社会影响进行了充分的诠释。第一目“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介绍了我国古代农业主要生产工具不断改进的过程,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水平在不断提高。第二目“土地制度的演变”,揭示了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土地制度变化的历程,从生产关系角度分析了统治政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第三目“小农经济的艰难成长”,则重点描述我国封建社会小农经济的产生、基本特征以及封建政权对小农经济成长的双重影响。第四目“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则从耕作方法、耕作制度、施肥技术、农作物品种增加与播种区域扩大四个方面,详细地阐述了我国古代农业的辉煌成就,充分地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与智慧。除此之外,本节课还配有大量的插图和辅导资料,对以上四目内容进行了补充和解释,它有助于学生对农业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在教学时,要利用这些图片和资料,向学生解释一些农业生产现象,阐释一些农业生产名词,剖析一些农业生产问题。●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我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理解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前提,探讨它与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之间的关系。2.掌握我国古代主要土地制度的内容和特点,探究它对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影响。3.理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从小农经济成长的历程中,认识到封建政权对小农经济的双重作用与影响。过程与方法1.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巧妙地引导学生主动认识历史和探究历史。深入浅出,循循诱导,层层剖析。2.利用历史短剧表演和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在历史情景中感受历史,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探究历史。3.鼓励学生大胆地回答问题,提示学生用一定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学生展示自我提供机会和平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教学,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人民利用勤劳双手和无穷智慧为中国古代文明创造了巨大财富,但是广大人民的生活却相当困难。●教学重点土地政策的演变。●教学难点小农经济的艰难成长。●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黄梅戏《天仙配》中“夫妻双双把家还”的那段戏曲吗?生:(齐声)喜欢。师:我也非常喜欢这段家喻户晓的戏曲。不知哪位男同学和女同学能否对唱这段戏曲,让我们大家共同欣赏一下?生:×××(男同学)和×××(女同学)是我班的“歌王”和“歌后”,由他们对唱,一定好听。师:那好,请大家以热烈掌声欢迎这两位同学对唱《天仙配》中的“夫妻双双把家还”选段。男女对唱:女: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男:绿水青山带笑颜。女:你耕田来我织布;男:我挑水来你浇园。女:从今再不受那奴役苦;男:夫妻双双把家还。(完毕)师:两位同学的歌声确实好听,我看到下面有许多同学在小声地跟着唱。在听歌时,我留意到其中一句歌词“你耕田来我织布”,这是对我国古代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的真实写照。从这句歌词中,我们可以形象地感受到我国古代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生产形态。当然,一句歌词不能概括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全貌。要想仔细了解我国古代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的详情,还需要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这节课。(多媒体课件打出课题)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推进新课]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想想议议:师:大家知道成语“刀耕火种”的意思吗?生:我知道。刀耕火种指的是古代山地的耕种方法,亦泛指原始农业的耕种方法。师:那么,古代山地的耕种方法到底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考察一番。请大家看大屏幕的图片。(多媒体课件播放图片)云南独龙族人在砍伐森林,准备火耕海南岛黎族人火耕之后进行播种的情景师:从这两幅图片中,大家弄清楚刀耕火种的方法了吗?生:老师,这两幅图片再现了古代刀耕火种的情景。即:古代人先用石斧之类的工具砍伐树木,清除山地上的杂草,然后把砍下来的树木、杂草进行焚烧。最后,人们就在清理出来的山地上播种。师:不错,是这样。不过,刀耕火种毕竟是古代生产力低下的一种耕作方式,它要求人们不断寻找新的耕地,来更换因火种而肥力不断下降的耕地。这样,导致古代先民经常迁徙,生活艰苦。后来,我们祖先掌握了一种新的耕种方式——“耜耕”。在考察“耜耕”之前,我请同学们查查字典,弄清楚“耒”和“耜”两个汉字的读音和意思。生1:耒,读成lěi,它是古代的一种农具,形状像叉。生2:耜,读成sì,它也是古代一种农具,形状像现在的锹。师:同学们,耒、耜就是我们祖先在“耜耕”阶段用于松土的农具。耒就是削尖的木棒,后来发展为双尖的木叉,再后来单尖的耒又发展为一种形状类似于铁铲的木耜,接着又有了骨耜和石耜。生:老师,“耜耕”相对于“刀耕火种”有什么优点呢?师:“耜耕”相对于“刀耕火种”的明显的优点是土地挖得深一些,土翻得松一些,栽种的粮食收成好一些,山地耕种利用时间长一些。尽管如此,“耜耕”也没有解决人们不断迁徙、寻找新土地耕种的问题。到商周时期,人们制成了青铜农具,农业生产水平开始得到提高。生:老师,商周时期农业相对于“耜耕”阶段有什么新发展呢?师:主要表现在土地耕种的时间长了,肥沃的土地可以连续耕作,贫瘠土地在休耕一二年后可再耕。人们不需要再四处迁徙来寻找新耕地了。生:为什么这时人们不必四处迁徙寻找新的土地耕种呢?师:根本原因是商周时期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高。这一时期出现了比木石农具坚硬的青铜农具,出现了如钱、镈等中耕农具。另外,当时人们还掌握了灌溉、除草、施绿肥和灭虫等技术。师:同学们,现今我国农民使用主要的农具和农用动力是什么呢?生:主要农具有锄头、铁犁、锹、镰刀等,主要农用动力是耕牛。师:不错。正是铁犁和牛耕构成了我国农业的主要耕种方式。当然,农用机械在我国一些农业发达地区的使用也越来越广。大家知道铁犁牛耕技术在我国已存在了多长时间吗?生:不知道。师:铁制农具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战国时期使用范围进一步扩大。牛耕技术也是在春秋末期出现的,战国时期开始推广,也就是说铁犁牛耕技术在我国已有两千五六百年的历史了。生:老师,铁犁牛耕耕作方式的出现,对我国古代农业有什么重大意义吗?师:当然有。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的出现,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重要标志,它使古代人们有能力耕种更多的土地,能提高土地的产量。请大家看大屏幕上的材料,从中我们可以更具体地了解铁制农具使用的意义。(多媒体课件播放材料)这一时期,由于铁农具的普遍使用和水利灌溉的发展,从而开垦了大量的荒地,提高了耕作效率。战国时期,韩、赵、魏三国的垦荒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中原地区的荒地大大减少。——《中国古代简史》中第二节“战国秦汉的农业”师:(过渡)战国时铁制农具出现,不但使得荒地开垦大量增加,而且引起了土地所有制发生重大变化。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一变化过程。2.土地制度的演变合作探究:师:同学们知道我国农民现在耕种的土地的所有权归谁吗?生:我国现在实行的是土地公有制,国家只不过是把土地承包给农民耕种,农民只享有土地使用权。师:是这样。实际上早在夏、商、周时期,我国就实行了土地国有制,不知这一土地国有制与我们现行的土地公有制是否相同?生:当然不同。夏、商、周时期的土地国有,实质上是归国王一个人所有,正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而我国现在土地国有制是一种土地公有制,归国家所有。师:是的,这就是两者间的本质区别。夏、商、周时期的土地国有制有一个形象的名称,叫“井田制”。什么是井田制呢?请大家看大屏幕上的材料。(多媒体课件播放材料)材料一:在周代,土地以及附着于土地上的劳动者,都属于周王室所有,即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周天子按照爵位高低将土地分赐给诸侯及卿大夫、士;各诸侯国以同样办法逐级分赐给境内各级大小贵族;下级贵族要向上级贵族交纳一定贡赋。受赐的各级贵族,只享有土地使用权,并可以由子孙世袭,但土地不能买卖。所谓井田制,即各级统治者把耕地划分为一定面积的方田,每方里土地按井字形划分为九区,分给劳动者耕作;中间一区为公田,周围八区为私田,分授给八夫(即八家)耕种……井田制单位是“夫”(约合现今31.2亩)……(井)田间都有沟洫、道路,以便灌溉,以利交通;在井田上纵横交错的道路称作阡陌。……——张亚平《井田制》(中国长城网,2005.1.21)材料二:《农政全书》所绘“屋三为井”的示意图师:关于井田制的信息,从以上材料中你了解到多少?生1:材料一清楚地表明,西周井田制实际上就是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所有的土地都归国王所有。生2:从材料一中可知,井田制与西周分封制是紧密相连的。西周各级统治者正是通过分封制才获得数量不等的土地,然后把受封土地按照一定亩数划分为井田。受田贵族对于土地只有使用权,不能自由买卖,并要向上级贵族交纳贡赋。从这一角度讲,井田制实际上是西周分封制的经济基础。生3: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井田制是对奴隶社会土地制度的一种形象称呼。从形状看,西周井田制是九田一井,一井又分为一区公田和八区私田。其中八区私田是分给劳动者即奴隶和平民耕种的。一井中田与田之间是沟洫纵横,阡陌交错,类似于一个个的“井”字,故称“井田”。师:大家的剖析相当不错。井田制开始于夏、商时期,盛行于西周,到了春秋时期就逐渐瓦解了。井田制为什么到春秋时期就退出了历史舞台呢?大家探讨一下。生1:这主要是与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的使用有关系。随着耕作水平的提高,人们就可以在井田之外开垦大量私田。由于开垦私田所获都归自己所有,所以人们把大部分精力用于私田上劳作,而在井田上的劳动就大大减少了。这样,导致各级贵族的贡赋大大减少,井田制就自然瓦解了。生2:×××同学刚才的分析不具体,我来补充一下。随着各级贵族从井田上获得的贡赋减少,他们就考虑用一种新的剥削方式来保持自己的经济利益。最早实行新的剥削方式的是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它规定不论私田和公田都要按田纳税,“初税亩”同时承认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至此,西周井田制所包含的土地国有制就被废除,井田制开始瓦解。师:(小结)从以上两位同学的探讨中,我们可知井田制瓦解的过程。第一,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使用,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导致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第二,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新税制,接着其他国家也实行税制改革,改革的结果是土地私有制开始代替土地国有制,井田制瓦解;第三,在各国实行的新税制中,出现了新兴地主阶级和佃农,这标志着封建土地所有制开始形成。师:(过渡)同学们,如果说井田制的瓦解是春秋时期的一件大事,那么后来发生的变法运动则是战国时期的大事。这两件大事之间还有着密切的联系,大家能看得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吗?学生探究路径参考:生1:井田制瓦解为各国变法运动提供了前提条件。因为随着井田制瓦解,就产生了新兴地主阶级,他们的经济势力逐渐扩大,但是在政治上处于无权境地。由于当时的政权仍由奴隶主贵族垄断,于是新兴地主阶级强烈要求通过变法来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建立地主阶级统治。生2:各国变法运动是用法律形式来进一步废除井田制,用封建土地所有制取代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秦国商鞅变法中就有废井田、开阡陌的规定,这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生3:各国变法运动不但从土地所有制形式上废除了井田制,而且废除了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上的奴隶主贵族政治特权,确立了封建社会的基本制度。师:(方法归纳)同学们的剖析表明,井田制瓦解为各国变法运动提供了经济条件,各国政治上的变法运动又是封建土地所有制建立的必然要求。这一关系说明,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的反映。这一道理是我们分析许多历史问题的基本原理。师:同学们,封建土地所有制一经确立,在中国就一直存在了两千多年。期间,它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曹魏屯田制和隋唐均田制,就是它的两种重要表现形式。下面,我们逐个考察一下屯田制和均田制的历史面目。请看大屏幕上的材料。(多媒体课件播放材料)材料一: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认为:“由于军阀混战,北方经济遭到破坏,到处饥荒流行。在这种情况下,曹操为

1 / 1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