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余姚市旅游资源的开发与思考论文报告课题负责人:韩志祥社会课题组:许炯(执笔)王亦红虞奇志阮建丽孙雅波唐光月鲍婉君姜曼丽许定龙(教研员)一.课题背景随着社会生产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高级消费形式逐渐形成一种气候。从本世纪50年代崛起的现代旅游,现今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最有前景的行业之一。余姚拥有灿烂的历史文化,淳朴的风土人情,秀丽的山水风光,丰饶的风物特产。古老丰厚的历史文化和多姿多彩的自然风貌珠联璧合,使她成为一个魅力独具、资源丰富的旅游城市,发展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研究余姚的旅游资源,对发展余姚的旅游业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研究也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需要。去年5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中提出“中小学增设信息技术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要求,以深化教育教学的改革,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决定》的颁布,既作为本课题研究的一种背景,也作为研究的一种诠释。通过旅游课题的实践和研究,既可以充实教师的教学资料,丰富乡土材料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又可以让学生参与旅游资源的调查与旅游活动,领略祖国自然风光,感悟家乡锦绣河山,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同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二.课题研究的目标1、初步构建余姚市旅游资源合理开发的思考框架。2、学生参与旅游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研究。三.课题研究的原则1、可持续原则发展旅游业需注重自然、社会和经济影响的评价,保持旅游大环境的稳定性。坚持“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发展、永续利用”的工作方针,协调处理好开发、利用和治理、保护的关系,保护优良的旅游环境,达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2、产业经济原则在实践中确立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经营产业的性质,无论景区的规划、开发,还是产品的包装、促销,都应引进商业策划意识和市场运作技巧,同时统筹住宿业、饮食业、旅游业、交通运输业、旅游用品业等多项产业的协调运作。3、突出特色原则旅游资源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与众不同的独特性。研究分析余姚市的地理文脉,比照竞争区域,确立自己可长期依存的“地方特色”,首先打好河姆渡文化遗址这张王牌,将文化求知和休闲度假相结合,开发“知识性、参与性、娱乐性”三者相结合的项目。24、文化性原则文化是旅游业发展取之不尽的源泉,是旅游的灵魂和生命力。当前,以经济和文化相结合而成的文化旅游,已成为全国范围内旅游发展的新潮流和新趋势。余姚是历史上的“东南名邑”、“文献古邦”,有着七千多年的历史沉淀,文化积蓄浓厚,发展文化旅游优势明显。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应不断挖掘其文化内涵,以文化为导向,推出一系列高起点、高品位的旅游项目。5.社会实践原则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让学生参与此课题的研究活动利于学生联系社会,关注生活,热爱家乡,在此课题研究中让学生积极参与、参观、访问、调查等实践活动,以提高其综合能力。6.查阅文献原则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必须具有获取知识的能力,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收集、整理、分析处理、运用资料的能力是21世纪人们必须掌握的获取知识的基本方法。基于这种认识,在此课题的研究中,要求教师和学生把查阅各种资料的方法作为课题的主要方法之一。四.研究过程1.概念界定旅游资源是指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产,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创造物。旅游资源可以是有具体形态的物质实体,如风景、文物,也可以是不具有具体物质形态的文化因素,如民情风俗。旅游资源的概念包括这样一些内涵:①旅游资源存在于旅游目的地这就排除了从客源地到目的地之间的因素;②“资源”的概念本身即意味着“有用”。因而,旅游资源应是形成从客源地到旅游地去的客流的促进(“有用”)因素,同时还必须是恒起促进作用的因素;③旅游资源应该是直接用于欣赏、消遣等的因素,而不包括为了达到这些目的而必须使用的纯粹接待因素;④在不同的地方,旅游资源的构成不一样,一个地方只是纯粹属于接待的因素,在另一个地方可能就是旅游资源。2.研究过程设计以余姚市旅游资源为载体,通过找资料、调查访问、分析研究等活动,了解旅游资源的情况及开发现状,构建余姚市旅游资源合理开发的思考框架,促进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并让学生参与到这一研究活动中来,推动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展开,从而也推动余姚市旅游业的发展。基本结构如下图:3.实施过程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展开促进推动推动促进教师综合素质提高旅游资源的开发与思考余姚市旅游业的发展3(1)收集资料了解余姚旅游环境概况●自然与生态环境(一)、地质地貌条件余姚地形多样,主要由平原和低山丘陵所组成,低山多东北—西南走向,地势南高北低。平原分布在中部和北部,面积497.8平方公里,占全市陆域面积的37.2%,自西北向东南微微倾斜,主要有姚江平原、钱塘江平原、山区谷口平原等。姚江平原处于低山丘陵北麓和大沽塘以南地区,海拔由西部马渚一带的4米左右到东部丈亭一带1—2米,平原上河渠纵横交错,灌溉排水便利。钱塘江平原分布在大沽塘以北地区,是人工围垦的海涂平原,海拔约4米,南部开垦早,种植业发达,北部土质较咸,土地生产力较低。山区谷口平原分布在南部低山丘陵的谷口地带,由河流挟带泥沙堆积而成,地下水丰富,主要有三溪口、南庙、车厩、梁弄等平原。低山丘陵分布在南部的四明山地区,姚江平原和钱塘江平原上也有一些四明山余脉散布,低山丘陵面积为839平方公里,占陆域面积的62.8%,其中部丁家畔一带地面较为平坦,山顶平台发育,海拔500一700米,平台边缘羊额岭、高地岭形势陡峻险要。全市海拔500米以下的丘陵面积有661.3平方公里,占低山丘陵总面积的78.8%,500米以上的低山为177.7平方公里,占低山丘陵总面积的21.2%。四明山镇芦山的青虎湾岗海拔979米,是全市最高峰。(二)、气候条件本市地处东部沿海,纬度较低,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降水丰沛,且雨热同季,冬夏季风交替明显,山区气候垂直分布较为明显。〈1〉四季特征:春季,暖气流增强,气温曲折回升,时冷时热,降水明显增多。有春寒、倒春寒天气。夏季,初夏天气闷热,阴雨连绵,时有大雨暴雨,为梅雨季节。盛夏天气炎热干燥,形成伏旱,有时受台风或热带风暴影响,炎热、干旱有所缓解。秋季,冷空气逐渐南下,有时秋雨连绵;暖气流偏强时,出现“秋老虎天气,间有台风或热带风暴侵袭。冬季,天气晴冷干燥,有时降雪。遇到寒潮暴发,带来严寒〈2〉热量、日照和水分:平原地区年均气温为16.2℃(据1960-1987年实测下同)。冬季由于北部地势低平敞开,南下的冷空气可以长驱直入,最冷的1月份平均气温为4.1℃,极端最低气温曾达-9.8℃(1977年1月31日);夏季由于太平洋西部副热带高气压的控制,4气候炎热干燥,除局部地区午后到上半夜偶有雷阵雨外,常出现持续高温天气。7月份平均气温达28.3℃,极端最高气温曾达39.5℃(1983年7月31日)。从北部平原到南部丘陵低山,气温随海拔高度上升而降低,每上升100米,气温大致下降0.52℃。南部四明山区气温要比中部平原地区低4-5℃,俗话说:“平原杨柳青,大岚有时还结冰。”就是极好的写照。初霜多出现于11月中下旬,终霜常在第二年3月末4月初,全年无霜期为230天左右。南部山区无霜期要比平原短15天左右。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061小时,以7--8两月为最多,占全年的23%,2月份为最少,不到全年的5%。日照时数最多年达2394小时(1971年),1970年日照为最少年,仅1769小时。年平均积温(≥10℃)为5130º,最多年为1961年,达5419º,最少年是1976年,只有4826º。年平均降水量为1547毫米,由于海陆位置和地形的影响,降水量的分布,大致自东南向西北减少。降水主要集中在4--10月,占年降水的70%以上。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如1967年,仅779.9毫米,1977年达1683.6毫米。(三)、水文条件起伏的地形,丰沛的降水,使余姚市有众多的河流、湖泊。丰富的水量和水能,对灌溉、航运、水电、水产养殖和旅游事业的发展具备了良好的条件。〈1〉河流:境内河流分属姚江水系、奉化江水系和曹娥江水系。姚江又称舜江、舜水。发源于大岚镇夏家岭村东的米岗头东坡,北流经四明湖,在上虞永和镇新江口接通明江汇成姚江干流,向东流到马渚镇上陈村入余姚境内,先后接纳十八里河、贺墅江、马洛中河等,在城区以西分为南流的兰墅江(最良江),中流的姚江干流、北流的候青江。兰墅江集新丰河、中山河、东山河及南庙大溪、三溪口大溪等水,其一支过最良桥东北折,经竹山节制闸与姚江干流汇合,另一支流经白山东出郁浪浦闸与姚江干流汇合。候青江过舜水桥、武胜门桥、候青门桥、三官桥,接纳西江、中江、东江,向东南至皇山节制闸于三江口与姚江干流汇合。中流的干流在城区经姚江桥、新建桥、通济桥、念慈桥,过中舜江节制闸,汇集最良江、候青江向东南行,河道变得十分曲折。自咸池至姜家渡陆路不足0.5公里,而河道长达5公里,称为郁家湾。姚江过姜家渡蜿蜒东流,在丈亭镇东北有后江(慈江)汇入,再往东,有车厩、大隐、江中、罗江的溪流汇入,在大隐镇城山渡出境,仍向东南,过姚江大闸,在宁波市区三江口会奉化江成甬江,在镇海注入东海。姚江干流全长106公里,流域面积2440平方公里。姚江属平原河道,河床平坦,逶迤曲折,流速缓慢。余姚镇三江口以西到菁江渡段,河道相对平直,江面一般为50米左右,水深2.5米左右。三江口以东,江面开阔,河道多曲折,宽度一般为100一150米,最宽处可达250米左右,水深5米左右。姚5江干流正常蓄水量约2468万立方米。跳江原为潮沙河,如果连续晴20---30天,海水逆河而上可抵丈亭,连续晴40天,海水可抵上虞的通明。海水退潮时,水流满急。江水盐度较高,沿岸土地盐、渍化再重。若连绵阴雨又逢海潮顶托,往往泛滥成灾。1959年7月在宁波北郊建成姚江大闸,挡咸蓄淡,姚江水质起了根本变化。1962一1964年,在.姚江中段相继建成舜江、皇山、竹山、郁浪浦等节制闸,整个姚江流域的农田灌溉、工业、生活用水得到改善。但节制闸的建成-洪水下世速度变慢,干流沿岸易涝,平时又少流水冲刷,使南江河道泥沙淤积速度加快,影响航道畅通。姚江水量丰富,盛产淡水鱼,航运也很发达,历史上就是沟通宁绍平原东西的重要航道。现干流为杭甬运河一段,可通40吨级船只。近年来,由于工业的发展,余姚镇附近江水污染日趋严重,对农业、渔业及生活用水等影响较大。姚江流域能通航的主要支流有高桥江、四塘横江、五塘横江、临周江、大沽塘江、青山港、长泠江、马诸中河、东江、中江、西江、慈江等。较长的溪流有大隐溪、陆埠溪等。奉化江水系地处余姚东南部,主要由北溪、晓鹿溪等所组成,境内流域面积达178.39平方公里。曹娥江水系地处余姚西南部,由黑龙潭、深坑等溪流所组成,境内流域面积为88.74平方公里。〈2〉湖泊:古代境内湖泊众多,宋时有31个,其中湖面在万亩以上的有烛溪、牟山、汝仇、余丈、黄山5个。由于人口增长、生产发展,许多湖泊辟为耕地,民国时尚存15个。解放后大兴农田水利建设,又有一些湖泊改为水田或建成水库。目前尚有牟山湖、乐安湖、藏墅湖、小渣湖、千金湖、莺山湖等,以牟山湖为最大。牟山湖,又称西湖,位于马渚镇青港与湖山之间,东傍狮子山,西靠上虞旗山。民国初年,湖面达10000余亩,现在水面约5000亩。湖底海拔约3米,平均水深1.3米,正常蓄水420万立方米,具有蓄水、灌溉、滞洪、养殖等作用。(四)、生态环境条件〈1〉植物余姚气候温暖湿润,宜林地区广,全市宜林山地丘陵面积达91万多亩,占全市总面积的45.4%,有林地72.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5.8%,林木总积蓄量71万多立方米。幼林面积大,成熟林少。全市40多万亩乔木林中,幼林占85%以上,占总积蓄量的75%以上。单位面积蓄林低,丰产林少,平均每亩林地蓄材仅1.56立方米。在70多万亩林地中丰产木(杉木)只有1万亩左右,松林有33万多亩,阔叶林只有5.2万亩,混交林面积更少。竹林有一定比重,达21万多亩,占林地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