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本性与命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人的本性与命运──读〈人的本性与命运〉范学德(感谢著者惠寄)尼布尔(ReinholdNiebuhr。1892─1971)所著的〈人的本性与命运〉(以下简称〈人性〉)一书,是谢秉德先生译成中文的,由基督教文艺出版社于一九五九年出版,它是三十二卷本的〈基督教历代名著集成〉的最后一本。该书的基本结论是:“对人性的解释方面,基督教信仰比其他古典或现代学说更重视人的灵性,但对人的德性的估价则不若其他学说高”。对历史意义的解释,“基督教信仰比古典主义更富有动的观念,但却不如现代的动的史观所解释的那么乐观”。【注一】这也许就是这篇读书笔记的基本纲要。1。古希腊的人性观。人对自己总是一个问题。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在这一来一去之间,我该如何活著,这也许是人永远要追问并永远也无法摆脱的疑问,当然这也只是人的问题。尼布尔在〈人性〉一书中,首先分析了西方文化中关于人性的基本观点,并由此开始了自己对人类本性问题的探讨。他认为,人存在的两件基本事实是:其一:“人为自然界的赤子,屈服于自然的兴衰中,为天然的必需条件所窘迫,受自然的冲动所驱使,限于自然所许可的年限之内,因个人的体质不同稍有伸缩,但自由却不太多。”其二,“人是灵性,他可以超越他的本性、生命、自我、理性以及宇宙之外”。【注二】近代的一切人性观,无论彼此间的差异如何明显,但都是由修改或混合古希腊罗马的人性观与圣经上的人性观这两种不同的人性观而构成的。而古希腊罗马的人性观又可以概括为理想主义(Idealism又译为唯心主义)与自然主义(Naturalism又译为唯物主义)这两大类型。前者以柏拉图、亚里斯多德以及斯多亚派为代表,后者以德谟克利特、伊壁鸠鲁为代表。古典的理想主义人性观,虽然包含了不同的著重点,但它们都认为人的独到之处乃是他的理性才能、心灵,而其所谓的心灵,也主要是指人的理性以及思想的能力。理想主义人性观包含了两个基本结论:第一:将理性的人(即人的本身)与上帝视为同体,而那充作创造原则的理性即为上帝;第二:一种身心二元论:视身体为恶,而假定心智或灵性为善。与之对立的古典的自然主义人性论则认为,人性虽然具有独具的理性,然而仍不超乎自然之外,且完全是自然的一部分。【注三】与近代人性论的乐观主义不同,希腊的人性观中充斥著一种郁闷的气氛。造成这气氛的原因不仅是由于人无法兼得德性和快乐,更在于人生的短促和丧亡。正如一句希腊名言所说的:“凡栖息于世界中之万物,我以为没有比人更可怜的。”而亚里斯多德则宣称:“最好是不诞生于世,而死亡实较胜于生命。”【注四】2。基督教的人性观基督教的人性观以上帝是创造世界的主为其根本假设。它表现出两个重要的特点:第一:相信人格中的“身”与“灵”的一致。“这是理想主义和自然主义所未曾领会的。还有一层它防止了理想主义所犯的以心在本质上为善的,或本来是永恒的,以及身体本来是恶的之错误观念。它也取消了浪漫主义把自然当作人的善,和把灵性或理性当作人的恶之错误。按照圣经上的看法,人的身与灵双方都是被造和有限的”;第二,“人在基本上须从上帝的观点去了解,而不是从人的理性才能之独到之处或他与自然的关系上去了解。人是按上帝的形象造的”。【注五】“人类性灵之没有归宿,正是一切宗教的立脚点,因为超乎本身和世界之外的自我,不能在它本身或在世界上找著人生的意义”,因此,人既不能以自然因果关系为生命的意义,因为人的自由与自然的因果锁链是不同的;也不能以理性作为人生意义的原则,因为人超越他自己的理性过程。人若要真实地了解自己,他必须首先相信他是为超乎自身以及自然之外的上帝所了解并且为他所爱,必须从服从上帝的旨意中发现自己生命的意义。“这种神旨与人意的关系就能使人与上帝相联系而不妄以自己为上帝;也使人以被造物的地位去知道他与上帝之间的距离,而不致以为他本性上的恶是因他的有限而来的”,结论,“具有意志和位格的上帝乃是真个性的唯一可能之根基”【注六】3。近代的人性观西方近代的人性观是由希腊人性观、基督教人性观和近代的思想构成的。值得注意的是,在希腊古典思想中一向居于次要地位的自然主义,在近代却成为主要的思想了。“近代的自然主义是与基督教视人为被造之物的观念相符合的,却与以人为上帝的形象的那个基督教观念相反”。【注七】西方近代文化中包含了种种基本的矛盾:第一是理想主义与自然主义的矛盾。理想主义不承认人为被造之物和人为罪人的观念,这是文艺复兴的态度;而自然主义则反对基督教的人为上帝的形象的观念,这是启蒙运动的唯物主义。在二者之外还有一个浪漫的自然主义,它认为人本为一生机,呆板的理性与机械的自然都不是人本体的恰当解释。浪漫主义的基本错误在于它只从人的生机去了解人性,恰如尼采的一句名言所描述的:我是完全彻底的肉体,再没有别的。“总之,近代的人不能决定他到底要从人的理性的独到之处来了解自己,还是从他与自然的亲密关系上来了解自己。若是从后一观点的话,又到底是自然的秩序和宁静,还是自然的活力,才暗示了人的本体”。【注八】第二个基本矛盾表现为:“近代文化的个性观是近代人对他自身的种种确信之一,而这种确信却为人类的历史所逐步耗尽”。【注九】?第二个基本矛盾表现为:“近代人类学的最大确信乃是它处理人类罪恶问题时的乐观态度。近代人有著一颗自安的良心;在错综纷歧的近代文化中,再没有一件事比近代人之反对基督教指人为罪人的观念更一致的了……正是这一反对似乎使基督教的福音简直对近代人不发生影响”。“近代乐观主义还有一个结果,即是在进步观念中解释历史”。【注十】在近代文化的范围内,无法解决人的灵性与肉体、创造性与破坏性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近代文化被迫在四种关系中作出选择:“一、如法西斯主义之崇尚生机而趋于破坏暴戾;二,如自由主义之想象历史中生机势力之和谐而事实与之相反;三,如马克思主义的暂时承认理性制裁的欺诈僭妄,而希望由革命来改组社会,以使人类的情况完全改变;四、如弗洛伊德派对人类生机与制裁问题基本解决之失望,而以掩饰之说自为满足。”【注十一】4。近代文化中的个性人具有自我超越性,人的意识不仅超越自然过程,也超越它自身,因而人性才具有无穷的变异和发展。自从文艺复兴运动高举起了个性解放的旗帜后,如何看待个性,已经成了思想和文化问题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尼布尔首先探索了基督教的个性观。他说:“基督教曾提高了人的个性,因为按照基督教的信仰,灵性的自由最后只受上帝意旨的限制,而人心中的奥秘也只有上帝的智慧才能完全知道,并加评论。”【注十二】但是,在中世纪整个天主教的时期,基督徒的个性从来没有得到合理的表达,而从近代开始弘扬的个性观,一方面始于改教运动,另一方面则始于文艺复兴。二者是走向个人自由的两种不同的运动,其不同在于后者较改前者与近代精神更为接近一些。改教运动提出的信徒皆为祭司的主张,集中地反应了它的个性观。但“这一主张的重点不在个人的了解真理的能力,而在个人对上帝之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上帝对人的罪施怜悯的保证”。虽然新教具有如此深刻的看法,但由于它“往往因不能对社会道德及政治公义提供相当的准绳,因而在近代生活上造成了紊乱。所以它不帝是间接助长了浪漫主义在道德与政治上对一切理性与传统常规的反抗。就这一层意义说,基督教对个性的深刻表达正须负近代人生紊乱的一部分责任。”【注十三】但是,基督教与文艺复兴的个性观的联接点,不是抗罗宗的个人对上帝有绝对责任的学说,而是贯穿于中世纪神秘主义中(从伊克哈尔特到库萨的尼古拉)的认为人的灵性具有无限潜能的思想。文艺复兴的个性观提出了“个人自主”这个新概念,这一观念是基督教与古典的思想所没有的。【注十四】“文艺复兴思想家的主要兴趣之一,即是证明神的预知并不限定了人的行动自由,也不取消人在历史中的创造地位。意志自由乃是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思想家的主要兴趣”【注十五】但其在阐述这思想中犯了一个基本的错误:对于人在历史中的自由与能力估计过高。其实在实践上,无论是人的自由与能力,还是行动与决断都远远不如思想家所想象的那样卓绝。无论在自然主义、理想主义还是浪漫主义中,自我都丧失了。自然主义的哲学以自然力、血统关系和社会生产力为人生意义的基础,“企图把人的整个灵性贬低为一种漫无区别的意识之流,甚至将意识本身降为纯机械性的。在另一方面,理想主义则著重灵性上的心智,而往往使自我在心智的抽象的普遍性中丧失了”(它的最极端的公式就是:“思想的本身就是思想者”),从而丧失了个性的独特性和偶性。【注十六】力图走出这两者的误区的浪漫主义,则无限制地推崇个性,结果陷入了以自我为价值中心的深渊中,从而导致了它在“道德、宗教以及政治上的归宿乃是完全的相对论”【注十七】,而当它解释历史时,又走向国家主义,以为民族乃是个性最伟大的表现。从近代这三大思潮的失败中,尼布尔得出了一个结论:“若没有基督教信仰的立场,则个人若不是空虚无物,便是万有一切”。【注十八】5。近代人的苟安良心。文化史上一个深有意味的现象是:自从文艺复兴以来,虽然西方的各种思想表现纷纭甚至互相反对,但却形成了一个连贯的整体:一切思想都维系在同一个人性观上,都同样表现为不认识原罪的意义,都同样认为人基本上是善良的。它们的分歧只是,在什么时候,在什么社会条件下,并采取什么方法,才能使人之善性得到实现。于是,有的期望通过社会经济与政治的改革来消除人类罪恶,有的期望通过由个人回归盗自然纯朴的善来消除社会罪恶。尼布尔对此的描述是:“近代自然主义在表达它对人性善良的信仰时,若不是以机械的或生机的说法来寻求自然中的和谐,藉以逃避人的自由所产生的紧张和冲突;就是相信理性中具有某种秩序与和谐的原则(这种信仰与自然主义之假定是相矛盾的)……理想主义却以更坚定的办法来达到它的乐观看法。它对人性善良的信仰则是根据自然与理性的分别的。理性中的秩序和内在和谐被认为可以胜过自然冲动的混乱”,它将灵性与理性等同起来,理性的人就是善良的人。【注十九】但是,人类的罪恶毕竟活生生地在那里,是人无法回避的。怎样看待罪呢?近代人倾向于“从历史的特殊事件或腐败现象中去发现人生中邪恶的根源”【注二十】,将其归结为政治制度或者经济制度的邪恶。而当他们将种种的邪恶归于历史的特殊原因后,却不追问这种种特殊原因如何发生。【注二十一】路德说得好:人类终极的罪,就是他不承认自己是一个罪人。“近代思想之不能实事求是地估量人性中的罪恶,是因为它没有充分地认识人的自我超越性。自然主义者看人的自由只不过是人的天然自由,而不曾领略人的灵性如何能将自然中的统一与和谐破坏并且重新改造。理想主义者以自由与理性为一物,而未能体会到自由是超乎理性之上的……自然主义与理想主义都未能了解人的自由足以破坏自然中的必然性及逻辑体系中的理性”。【注二十二】6。基督教人性论的三个基本观点尼布尔从基督教三个基本观点来阐述了其人性观:即创造论、原罪论和救赎论。他认为,基督教作为一个启示的宗教,其意义就在于“它能同样地著重上帝的超越性与内蕴性……在上帝的超越性中,人的灵性能够找到一个归宿,在那里人能了解他自己的自由地位。同时,在那里人也可以发现他的自由的限制,那对他的自由行为的审判,和那叫这审判能为人所忍受的上帝的怜悯。在另一方面,上帝创造世界和他与世界的关系这事实,正证明人的有限和他的变迁中的地位在本质上是善的,而不是恶的。所以只有启示的宗教才能兼顾到人的自由与有限,并了解人的罪性。”【注二十三】人若不认识自己是面对著上帝的,就不能真正地认识他自己。只有在上帝面前,人才能知道他自己的地位、自由和在他生命中的罪。人对上帝的经验并不是一种孤立的经验,而是人一切经验的一个方面,在这一经验中,人不仅感觉到他对上帝的无限依赖感,而且感觉到自己为一个在本身之外的真体所鉴查,所认识,所命令和所审判。尼布尔认为,个人经验中的这普遍启示包含了三个要素:“第一要素乃是人对生命的源头的庄严虔敬之感及依靠之心。第二乃是那由自我以外临到人的道德责任感,及在审判者面前对自己不义的感觉。第三是宗教经验中那最成问题的成分,就是渴望赦罪之心”【注二十四】在这三个启示中,上帝被特殊地说明为“创造者”,“审判者”与“救赎者”,它们一个比一个更清楚地说明了上帝的超越性。关于上帝是世界的创造者:

1 / 1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