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人类的产生与发展•本章共分三节,学习时要顺着宇宙——太阳系——地球——地表环境、古人类的起源演化——现代不同种族的发生发展——人口的数量及分布——世界的种族民族及语言这两条内容主线来领会有关知识,注意空间上由远及近、时间上由古至今的内容体系安排。第一节宇宙中惟一已知的载人之舟——地球概述•《淮南子•齐俗训》:“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宇宙是时间和空间相统一的物质世界。一、宇宙、太阳和地球的形成(一)宇宙的起源和恒星的演化1、宇宙的起源•(1)1929年,美国天文学家哈勃提出著名的“哈勃定律”,成为开展现代宇宙学研究的前提和基础。•“遥远的星体正在远离我们而去,整个宇宙正处于膨胀之中;逾遥远的星体远离我们而退行的速度逾快,也即是星体背离地球逃离的速度与其距地球的远近成正比。”•“哈勃定律”提出的依据:•“多谱勒效应”——一切波都具有与观察者距离越近频率越高,距离越远频率越低的现象。•测定宇宙中恒星的光谱可以发现,它们都具有明显的“红移现象”。哈勃定律光源越远的星体,离我们而去的速度也越快。•(2)1948年,美国物理学家伽莫夫提出了“宇宙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产生于150亿年以前的一次大爆炸,宇宙空间和物质都是从这个时刻开始发展演化的。宇宙的爆炸:2、恒星的演化幼年期——处于恒星发育的原始初期阶级,称为原恒星青壮年期——原恒星演化为真正的恒星老年期——这时的恒星变成了温度低、颜色红、体积大、广度强的红巨星衰亡期——随着红巨星内部核反应的衰竭,引力引起的收缩将成为红巨星进一步演化的主要趋势,红巨星产生惊天的能量,该能量将导致恒星的大爆炸恒星的演化分为四个阶段:(二)太阳系的诞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1、太阳系的构成•(1)太阳•太阳是太阳系的主要成员,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9%,形成以它为中心的天体系统——太阳系,是能自行发光的一颗恒星。太阳的分层结构(2)行星和卫星•太阳系中有九大行星,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除九大行星外,还有数以万计的小行星。•除水星、金星外,九大行星各有自己的卫星。地球有一个大型卫星——地球。(3)彗星和流星体•彗星,已发现彗星约1600颗,其中最著名的为公转周期76年的哈雷彗星。•流星体。太阳系中的一些微小颗粒,当其闯入地球大气层时因摩擦而燃烧发光,这就是平常所见的流星现象。2、太阳系的起源(1)太阳系的结构和运动的特征:•共面性:行星绕太阳运动和卫星绕行星运动,都在一个扁平的轨道平面上。•同向性:太阳系中的行星、卫星大致朝同一方向运动,太阳和行星(除金星和天王星外)的自转方向基本一致。•近圆性:行星轨道形状都接近圆形。(2)太阳系的起源德国哲学家康德提出了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首先在银河系星云中分离出太阳星云,然后太阳星云逐渐演变成星云盘,最后在星云盘中产生太阳和行星。星云说是目前科学认识水平下最具有说服力的一种关于太阳系起源的理论。(三)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和形成演化•1、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根据震波传播速度和穿透能力随深度而变化的规律,地球被划分为三个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地内圈层地壳由较轻的固体岩石组成。地幔由较重的岩石构成。地核由铁、镍等较重的金属元素组成。外核呈液态,内核呈固态。2、地球的形成演化•地球起源于太阳星云。在大约46亿年前,在形成太阳的星云物质中分化出原始地球;在万有引力作用下,继续吸积星云物质,其体积和质量不断增大,温度逐步升高,内部物质呈现一定的塑性;在重力作用下,经过轻重物质对流产生了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和坚固的地壳。地球的形成演化:原始高温均质状态发生重力分异作用形成层圈构造二、孕育人类的宫床——地球表层环境特征及演化•(一)地球表层环境的构成•地球表层是指海陆表面上下具有一定厚度范围而不包括地球的高空和内部的区域空间。从人类的角度来看,我们将这个区域空间里所有影响人类生存及活动的事物整体,称为地球表层环境或地球表层自然环境。1、地球表层环境的物质构成第一,大气圈成分:以氮、氧、二氧化碳为主世界气象组织将大气圈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散逸层第二,岩石圈包括地壳和部分地幔物质,由坚硬的岩石组成,构成固体地球的刚性外壳。软流层岩石圈50km250km第三,水圈•是地球表层水体的总称,由地球上的海水、地表水和地下水构成的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第四,生物圈地球上存在着生命活动的区域,包括岩石圈的上部、大气圈的对流层、水圈的全部。•2、地球表层环境的要素构成•地球表层环境的构成从要素上看,有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五大要素。(二)地球表层环境的特征及其演化历史•1、地球表层环境的特征•地球表层环境有适宜生物生存的温度•地球表层是太阳能量最为集中的区域•地球表层环境中,固态、液态、气态物质共存•地球表层具有特有的物质和现象•地球表层的环境特点在区域上也有明显的不同•2、地球表层环境的演化历史•在地球表层环境的演化过程中,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的出现标志着地表环境的演化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时代。第二节人类的起源与进化科学证明:人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的一、古人类的起源与进化•1、人类与猿之间的特征比较•生物学家、古人类学家发现,人和猿无论在外表形态、解剖学、生理学、血液的生物化学等方面,都存在着极其相似的特征。•在生理结构、语言和社会性三个方面,人和猿有着许多本质的区别。2、猿进化成人的过程•从猿到人,一般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骤,从猿到人的过渡,这个时期经历了腊玛古猿和南方古猿两个阶段。•第二步骤,人类发展至原始公社时期,这个时期分为四个阶段:早起直立人-晚期直立人-早起智人-晚期智人基于人类化石证据的进化树(1)南方古猿南方古猿生活想象图坦桑尼亚奥都威峡谷“能人”北京人头骨及头部复原像晚期猿人早期猿人(2)完全形成的人晚期猿人和智人头骨比较二、现代人的起源•现代人的起源指的是早期人类怎样演变成不同种族人的问题,是整个人类进化历史的一个局部。•关于现代人的起源,有两种理论。•一种叫做“单一地区起源说”,认为现代人是某一地区的早期智人“侵入”世界各地而形成的,这个地区过去认为是非洲西部,现在认为是非洲南部•另一种叫做“多地区起源说”,该理论认为亚、非、欧各州的现代人,都是由当地的早期智人或者猿人演化而来的。第三节人类的发展•一、人口的发展、分布和迁移•(一)人口的发展•1、世界人口发展历史概括•人口发展呈现出不断增长的总趋势,但增长过程呈跳跃式,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对人口的快速增长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1)据估算,在距今约一万年前,地球上疏散地分布着一千万原始人类。当时人口增长的特征:一是极低的人口密度;二是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2)农业使人口总量比以前大幅度地增长。原因在于:农业社会能提供更多的食物,支持更高的人口密度;农业社会使人的寿命增加,降低死亡率,最终促使人口的增长。•(3)工业革命爆发后,工业化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人口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二是诱发了人口出生率的下降。2、世界及我国人口增长趋势•1999年10月21日被联合国定为世界60亿人口日。回顾人类60亿人口的发展过程,可以发现世界人口每增长一个10亿所用时间在逐渐缩短。据世界银行的预测,至2025年全球人口将达到82.17亿。•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解放前我国人口发展一直处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的状态中。•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公布中国总人口13.39亿,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10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5.84%。(二)人口的分布•人口密度指单位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它反映某一区域内的人口密集程度。通常用每平方千米常住的平均居民数量来表示,称为人口算术密度。1.世界人口的分布规律世界人口分布的不平衡:世界人口的90%居住在仅占陆地总面积10%的土地上;世界人口的88.5%集中在北半球,并且主要集中在北纬20°—60°之间的区域;从海岸线向内地约200km范围内集中了世界人口的一半;海拔500m以下的低地和平原地区集中了世界人口的80%;世界人口在各大洲的分布和在各大洲(或地区)内部的分布也是极不平衡的。2.我国人口的分布规律我国人口分布的不平衡:•东南半壁人口高度密集,西北半壁人口极为稀疏;•人口明显地集中于沿海,越往内地人口越稀疏;•人口垂直方向上的不平衡。绝大多数人口分布在较为低平的地区,高原和高山人口稀少。(三)人口的迁移•人口迁移是是指人们出于某种目的,暂时或永久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一般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永久性迁移和季节性迁移等。1.国际人口的迁移•国际人口迁移是指人口跨越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有永久性和非永久性迁移之分。前者指移民改变了自己的国籍或成为侨民(未加人迁人国的国籍);后者指暂时定居于移入国之后将返回移出国的移民。2.国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是指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的移居现象。•主要有地区间迁移、城乡间迁移两种形式。•我国历史上曾出现多次大规模的人口地区间迁移,迁移的流向主要由北向南,即由黄河流域流向长江流域、珠江流域。•清末至新中国成立前,国内地区间人口迁移主要表现为河北人、山东人“闯关东”,迁往东北地区,以及中原河南一带人“走西口”,流向新疆、甘肃等地。•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国家制定了严格限制人口流动的政策和相应的户籍管理制度,地区间人口迁移减少。•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地区间人口流动规模急剧扩大,主要表现为由经济较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由农村向城市的流动。二、种族、民族的特征和形成过程(一)种族与种族问题1、种族的特征不同种族的人群在生理特征上的差异主要有:①毛发②肤色③身高④头颅形状⑤鼻形⑥血型⑦指纹2、世界种族的划分•从生物学观点出发,人种根据肤色的不同可分为三类:黄种、白种和黑种,也有人主张将澳大利亚土著人作为棕色人种分出,共分四类。3、国际种族问题•种族主义者以人在自然形态方面的外在表现的差异来解释世界各种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并认为白种人是高等种族,有权统治其它种族。这是一种十分荒谬而又及其危险的论调。(二)民族1、民族的特征和形成民族是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生活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共同文化认知的稳定人群。民族的特征有:•共同语言•共同生活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文化认知2、世界上主要的民族•世界上民族共有3000个左右,目前世界上人后在1亿以上的民族有7个:汉人,印度斯坦人,美利坚人,孟加拉人,俄罗斯人,巴西人,日本人。•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后,通过民族识别并经中央政府确认的民族共有56个。由于汉族以外的55个民族相对汉族人口较少,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中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三、语言的产生和发展•(一)语言的产生与发展•劳动是语言产生的惟一源泉,没有劳动就没有语言。•语言的发展依赖文化传播和人类迁移。我国汉语形成了七大方言: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闽方言。(二)世界主要的语言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影响较大的语言有:•英语——英语影响遍及世界,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口3.2亿以上•法语•俄语•汉语——使用人口总计12亿以上,主要聚居在我国国内•阿拉伯语——使用人口1.8亿多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