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与社会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一章1.“宇宙大爆炸”的理论是谁提出的?该理论有哪些主要内容?“宇宙大爆炸”理论是美国的著名科学家伽莫夫于1948年提出的。“宇宙大爆炸”理论对宇宙为什么会膨胀进行了解释,认为宇宙最初处于一个超高温、超高密的微体状态,这种微体在150亿年以前发生的一次爆炸后开始变化,我们今天的宇宙空间和物质就是从这时开始发展的。2、什么叫哈勃定律?1929年,美国天文学家哈勃经过大量的实际观测发现,整个宇宙还处于膨胀之中,遥远的星体正在远离我们而去,而且,从地球的测点来说,越遥远的星体远离我们而退行的速度越快,星体逃离地球的速度与其距地球的远近成正比,离地球越远的星体,退行速度越快,这就是著名的“哈勃定律”。哈勃定律为现代宇宙学研究奠定了基础。3.最早提出著名的太阳系“星云假说”的学者是谁?有哪些主要内容?天文学家根据对太阳系的特征做出科学推断,认为:太阳系起源于呈薄层状的星云物质。在万有引力作用下,不断吸收、碰撞而成行星、卫星,这就是著名的太阳系“星云假说”。最早提出著名的太阳系“星云假说”的学者是德国哲学家康德。4.地球上出现第一次生命大爆发是在何时?早期生物一般生活在何处?地球上出现第一次生命大爆发是在距今6亿年前。早期生物一般生活在海洋之中。5.什么是种族?它有哪些特征?种族是指在自然体质特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如肤色、眼色、发色、发型、身长、面型、鼻型、血型等)的人群,也称人种。属于人在生物学方面的属性。一个种族的产生是早期人类对各个不同地理环境在长期的适应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体质形态等方面具有一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第二章1.什么叫资源?一般地说,人类生存发展和享受所需要的一切物质的和非物质的要素,即是资源。狭义地说仅指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的总称。它具有某种稀缺性的特点,受社会条件各种环境要素或事物的约束。2.简要说明资源的两个重要特征。作为资源需有下列两个重要的特征:一是社会效应性,即应对人类的发展和生活条件的维持、改善起保证和促进作用,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能被人类开发利用,以提高自己福利水平或生存能力。二是稀缺性,即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上并不能完全满足人类的需要,受社会条件各种环境要素的约束,它是有限的。3、自然资源是怎样分类的?英国在工业化过程中所依赖的主要资源是什么?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物质或自然环境的不同,且具有社会有效性和相对稀缺性的资源。自然资源根据其所属性质的不同,可分为土地、气候、水、生物、矿产、能源、海洋、旅游等资源。英国在其工业化过程中所依赖的主要资源是矿产资源。4.什么叫温室效应?它包含了哪些成分?所谓温室效应是指大气中某些气体含量增加,引起地球平均气温上升的现象。这类称之为温室效应的气体包括有二氧化碳、甲烷、氯氟烃、臭氧等。5.“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怎样提出来的?1980年,世界自然保护同盟、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发表了《世界自然保护大纲》,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主席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发表著名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并获得联合国大会通过,之后,世界范围引起“可持续发展”的热潮。联合国2于1992年6月3日至14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并签署了5个重要文件,提出了“新的全球伙伴关系”这一理念,为今后环境与发展领域开展国际合作确立了指导原则和行动纲领。6、具体分析社会发展与自然资源之间的关系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利用各种资源,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过程。其中,自然资源提供着社会发展所需的物质和能量,而社会资源则提供着加速社会发展的劳力、技术、知识及各种思想等。(一)社会发展对自然资源的依赖人类社会的大厦是建立在各种自然资源基础之上的,没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没有人类长期对各种资源的开发利用,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不可能的。从古代农业文明的发祥到现代高科技产业的腾飞,充分说明自然资源是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因此,无论人类社会发展到什么阶段,自然资源是发展的根据这一真理亘古不变,科学的进步只能起到加快社会发展步伐的作用。(二)自然对人类社会的报复由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人类的不断使用会导致其减少甚至枯竭,从而产生资源危机;而且,在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一般都有残余物回流自然或干扰自然资源的自我更新过程,这将对自然环境或自然资源产生强烈的破坏作用,并导致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在农业社会里,生产力水平不高,人类对资源的利用是有限的,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是融洽和谐的。自人类进入工业化社会后,生产力水平获得了持续提高,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增强。由于无知导致的盲目和贪婪产生的驱动,人类只知一味地从自然中掠夺和索取各种资源,不愿对大自然的生命循环过程进行维护,导致大自然不堪重负,以各种形式向人类表达着她的抗议。7.我国21世纪“可持续发展”行动纲领的目标是什么?我国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首要目标是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争取在本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同时,必须强调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相协调,经济发展与资源的持续利用相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的持续维护和改善相协调等原则。第三章1.什么是婚姻?它的最基本含义是什么?婚姻是基于性爱基础之上的,为社会或国家所认可的男女两性结合的一种合法形式。一般经历了择偶、嫁娶、维持适应和自然或人为解体过程。它具有排他性、冲动性、直觉性和隐含性的特点。2.简述核心家庭的含义与特征。核心家庭是家庭结构关系的一种,指由一对夫妻及其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核心家庭包括几种形式,共同特征是:人数少、规模小、结构简单,只有一对配偶、一个权力和活动中心。3.家庭的主要功能是什么?人类社会婚姻家庭关系变化的根本动因是什么?家庭对于个人和社会具有不同的功能。对个人的功能主要包括有生养子女的责任;对家庭提供经济保障;为家庭提供感情的保障。家庭对社会的功能主要包括生育后代;性行为的管理;对社会生活、经济生活的贡献;维护社会秩序等。人类社会婚姻家庭关系变化的根本动因是生产方式的发展变化。4.什么是血缘家庭?它是人类第几种家庭形式?血缘家庭是在同辈分内部发生两性关系的婚姻集团,又称作等辈婚或兄妹婚,是群婚制的最初阶段。它既是一个生产单位,也是一个生活单位。作为一种婚姻制度,血缘家庭排除了不同辈分的直系血亲之间的性关系。血缘家庭是人类社会第一个社会组织形式,也是人类第一种家庭形式。35.什么是对偶婚家庭?它在人类社会的家庭发展历史上属于第几种家庭形式?对偶家庭是人类家庭发展的第三种形式,它产生于蒙昧时代和野蛮时代交替的时期。对偶婚是从多偶婚向单偶婚(一夫一妻制)过渡时期的一种婚姻制度。对偶婚是一对男女比较固定的一种同居关系。在人类社会的家庭发展历史上,对偶婚家庭是第三种家庭形式。6.21世纪人类婚姻关系有哪些主要的变化?(1)结婚年龄普遍推迟,“不婚族”人数增多。(2)同居、试婚等事实上的婚姻形式更为常见。(3)配偶双方的社会、经济地位,以及年龄、外貌等均不再有模式。(4)婚姻中双方的关系更为平等。(5)外遇更为常见,但对婚姻的破坏性却降低。(6)离婚率急剧增高,无过错离婚、良性离婚、协议离婚成为主流。(7)婚姻不只是浪漫,现代社会“短婚”、“速婚”日渐平常。(8)离婚再婚——复式婚姻这种现象在当代社会已极为普遍的。7.“丁克夫妇家庭”有哪些主要特点?仅由夫妻两人组成,而自愿不生养小孩的家庭称为“丁克夫妇家庭”,“丁克夫妇”家庭是当代逐渐流行的社会现象。主要表现出如下特点:第一,表明在社会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基础之上,社会成员实现了实际的平等,个体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并且得到社会尊重;第二,人们越来越重视自身的生命过程的质量和内涵,注重享受生活,享受生命;第三,人们在爱情婚姻家庭问题上的思想、情操和行为日渐高尚,爱情成为婚姻的本质内容,婚姻质量得到提高;第四,传统的婚姻所具有的传宗接代的功能在逐步弱化;第五,家庭结构规模越来越小,家庭的组成越来越简单。第四章1、阶级是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阶级产生的前提条件是什么?阶级是在原始社会末期产生的,主要条件有:⑴剩余产品的出现。剩余产品为一部分人占有另一部分人的财富提供了可能性,从而促使阶级的形成。⑵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出现。这就引起财产占有关系的不平等,进而产生剥削,使阶级的产生有可能变为现实。⑶社会分工和交换的发展。这使商品生产发展,生产规模扩大,加速了财产的积累和集中,从而推动了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和发展。阶级产生的前提条件是生产力的发展。2.简述阶层的含义。阶层通常指同一阶级中因财产状况、社会地位的不同或谋生方式不同而形成的社会集团。阶层是随着阶级的产生和发展而出现的。不同阶级及其在不同发展阶段形成不同的社会阶层。3、社会阶层分化的社会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⑴社会阶层的分化是社会“从身份到契约”的转化过程。用契约取代身份的实质是人的解放,是用法治取代人治,用自由流动取代身份约束,用后天的奋斗取代对先赋资格的崇拜。⑵社会阶层的分化本身就是一种社会进步,它对社会成员的有机构成发挥了有益的改善和调整作用。⑶社会阶层的分化造就了一个“公民社会”,即指与国家相区别的,处在国家直接控制之外的那一部分社会、社会力量及相应的经济制度、规章等非国家结构领域。4⑷社会阶层的不断分化有助于社会等级体系的形状从传统农业社会的“金字塔型”向现代工业社会的“橄榄型”转变。4、法律是怎样产生与发展的?法律是由国家专门机关制定的、以权利义务为调整机制,并通过国家强制手段保证行为关系规范化的准则,它是意志与规律的结合,是阶级统治和社会管理的一种手段。它又是通过利益调整从而实现社会正义的工具。法律是从无阶级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出现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过程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5.用楔形文字书写的《汉穆拉比法典》出现在何时、何地?用楔形文字书写的《汉穆拉比法典》出现在公元前18世纪,在两河流域的巴比伦王国。6.什么是判断战争性质的基本依据?为什么?战争的正义性与非正义性是判断战争性质的基本依据。一般说来,正义的战争有助于人类社会的进步,非正义战争通常起反动作用。区分战争的正义与非正义性,首先必须确定战争行为主体的政治目的。总的说来,一切反抗统治阶级的压迫、抵御外来侵略、促进社会进步的战争都是正义的战争;反之,一切镇压革命、对外进行侵略扩张、阻碍社会进步的战争,都是非正义的战争。支持正义的战争,反对非正义的战争是我们对待战争的基本态度。因此,实事求是地区分战争的正义性与非正义性是确定我们对待战争的态度的基本依据。第五章1.人类历史上最早城市出现于何时、何地?中国最早的城市出现在何时?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一批城市是公元前3500年到公元前3000年,在尼罗河流域和两河流域。中国是世界城市文明的发源地之一,约在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600年间中国就出现了最早的城市。2.具体论述城市化的发生动力。(1)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前提。工业革命造成城市的大量发展。被机器替换下来的农业工人为寻求就业而流向城市。另一方面市场的扩大又促使制造业更为集中。可见城市化在实质上是工业化所产生的劳动力分工在空间上的反应。(2)第三产业的发展是城市化的重要推动力。现代社会的生产流通容量加大,市场交换的频率加快,要求企业想方设法提高经济效益,千方百计地为用户服务,以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于是出现一批专业性的非生产性服务产业。而自动化、信息化的发展使第三产业的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并迅速发展成为现代城市的主要就业部门。因此第三产业的发展加快了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吸纳了大量的劳动人口,并为工业企业在区域内分散布局提供了可能。(3)经济增长是城市化水平提高的基础。从经济学角度看,城市化是在空间体系下的一种经济转换过程,人口和经济之所以向城市集中是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作用的结果。经济增长必然带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4.人类最早的三个农业中心源于何处?各有什么特点?人类最早的三个农业中心在西亚、中美洲和中国。西亚是大麦和小麦的原产地;中美洲最早培植玉米、南瓜等农作物;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粟

1 / 1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