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进化过程中生与死的意义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人类进化过程中生与死的意义摘要:本文主要从哲学、美学、生物学和佛学等方面阐述了人类进化过程中生与死的意义。人一从出生开始就注定最后总要走向死亡,但是这只是个结果,我们在乎的是过程,我们如何实现我的人生价值,我们该怎么对待我们来世上的这一遭,有如悲观的混过一生不如轰轰烈烈的过一生。关键词:涅槃,熵,细胞程序死亡,遗传,种内竞争,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生命起源世间万物,生死轮回,数人最苦,所以哭着不愿来到人间.花草树木,能从容面对秋风横扫;飞禽走兽,能无惧生命的短暂;可人,有几多能看透生死呢?老师说:“人活着就是一口气,人死了就是一把灰。”佛说:“生命在呼吸之间”,一点都不假,,肉体的生命是如此脆弱——疾病、战争、饥寒、车祸、水火之灾,任何一种外在的伤害都能使我们的生命在顷刻间灰飞烟灭。无常的死亡无时无刻不在我们的生活中上演。和某个人相处的点点滴滴仿佛就发生在昨天,她们明明就在这个世界存在过的,可就在一刹那就再也找不到一点她们存在过的痕迹。还曾听说,一个一岁多的小女孩嘴里含着花生,在大人逗笑时花生噎在气管中,因抢救不及时而憋死了。一小时前还活蹦乱跳的孩子,一小时后便奄奄一息了。她的母亲自然是痛疯了,几小时前还看到她娇憨的神态,听到她咯咯的笑声呢——生与死竟是咫尺之近,生死无常啊!当死亡切实地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时候,这很长的一段时间,对生与死都有着许多的感伤与迷惘。突然绝望的发现,生与死其实就像光明与黑暗,就像硬币的一体两面一样,切不可分,生死之间是个绵绵不绝的循环,生后有死,死后有生。这就是佛教里讲轮回、讲转世认为有生就有死吧,有情欲就有轮回,有因缘就有果报。在《圆觉经》里有两段讲轮回,讲得更透彻:“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若诸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当知轮回,爱为根本。由有诸欲,助发爱性,且故能令生死相续。欲因爱生,命因欲有,众生爱命,还依欲本。爱欲为因,爱命为果。”“一切世界,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念念相续,循环往复,种种取舍,皆是轮回。未出轮回,而辨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若免轮回,无有是处。譬如动目,能摇湛水,又如定眼,犹回转火,云驶月运,舟行岸移,亦复如是。”可见,轮回的不只是人,整个世界都在轮回。在人生漫长的进化史中,生死循环,永不停息,这是大自然的规律,是老子所说的道。可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似乎人类是想改变着原有的自然规律了,但是这能得到人类的承认与支持吗?虽然是个未知数,人究竟是如何而来的?在这里我们暂不讨论这个问题,但是有一点是无疑的,肯定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竞争,适者生存,不是这被淘汰,通过一代又一代的努力,把自己的优良DNA传递下去,这也是生命起源给我们最真实的意义。各个物种利用有限的资源与空间,个体与个体,个体与集体,集体与集体相互斗争和竞争,接触了解,最终是适应环境的个体存活下来。有人说,生与死是一对矛盾,如果承认死是没有理由的,那么就应该承认生同样是没有理由的。从哲学上来说,既然人生前和死后都只表现为物质的存在形式,那么生和死又有什么区别呢?生和死除了物质上的形式转换以外,再没有其他更高的意义。所以从哲学上来说,人根本就没有存在的理由。从美学上来看,生是痛苦的,人一生下来就坠入了痛苦的网中。婴儿初来人世2时那一声啼哭宣告了它与这个世界的不和谐,于是它用反抗来表达自己的不满,那么一点小东西,却能发出那么响亮的声音,足见它的反抗是多么强烈。人一生下来就对这个世界有意见,然而对于一个婴儿来说,除了用啼哭表达自己的不满以外,它还能做什么呢?生是痛苦的,在艺术家和哲学家看来,死是美的,正如夜色是美的一样。综上所述,哲学和美学共同证明了一个命题:死优于生,生不如死。是这样的吗?再继续往下看,米开朗基罗认为:“生下来就死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米达斯国王在树林里久久地寻猎酒神的伴护西勒诺斯,却没有找到。当他终于落到国王手中时,国王问道:“对人来说,什么是最好和最妙的东西?”这精灵木然呆立,一声不吭。直到最后在国王逼迫下,他突然发出刺耳的笑声,他说:“可怜的浮生啊,无常与苦难之子,你为什么要逼我说出你最好不要听到的话呢?那最好的东西是你永远也得不到的,这就是不要降生,不要存在,成为虚无。不过对于你还有次好的东西——立即就死!”自从人类的始祖犯了原罪被逐出伊甸园以后以后,从事痛苦大派送,便成为上帝永恒的职业。受命运摆布的人们付出一定的代价以后,便身不由己的拿着自己的篮子,在指定时间,到指定地点收获一份痛苦。因此,人生的过程即是受累的和痛苦的过程。人生是痛苦的。蒙那丽莎的微笑是一种飘忽不定的隐晦的微笑,我们无法断定她笑的原因和目的,但是,我们至少可以确定无疑的说,她绝不是因为幸福而笑。就作者创作的意图来说他想创作一件体现人类幸福和快乐的作品,结果却把它创作的不伦不类,似是而非。人类的聪明不可限量,但却无法描述幸福和快乐,当人们有这种感觉的时候,只能够说:“我幸福极了!”如此而已。一般作家如此,天才作家也不例外。但丁描述地狱得心应手,而描写天堂,他的智慧却受到了限制,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人对受苦和受罪有深切的体会,而且还有很多间接体验,而对幸福,人却了解很少,在前人的著作著述中,对痛苦的描写远比对幸福的描写多得多,悲剧作品得数量远多于喜剧作品得数量,而大多数喜剧作品,更多的部分仍是悲剧,一旦转为喜剧时,作品也就该收尾了。幸福对于人类来说是一个顶点,就象爬山一样,爬到顶了,也就该下来了。人生是一场梦。快乐的人生是一场美梦。在某一个美好的晚上,我们做一个好梦时,由于受到惊扰或其他原因,梦被打断了,于是我们对自己说:我要把它做下去。快乐的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呢?生的过程也就是梦的过程,当梦做完的时候,我们就再也没有醒来的必要了,因为所有的戏都完了,接下去便是那没有梦的睡眠:死。痛苦的人生是终生都在做的一个噩梦,与快乐的人生不同的是,快乐的人生是从天堂到天堂,痛苦的人生则是从地狱到天堂。积极的人生是受到调节的梦的人生。人用生命意志的力量对梦进行调节,这些调节有成功,也有失败,而且失败的次数远多于成功的次数。消极的人生是不受调节的梦的人生,即人对生命放任自流,顺其自然,梦到哪里算哪里。叔本华认为:“人生是一场迷误”。“从健康和生命的享乐两方面来看,生命之始与终之间的道路常呈下坡之势。欢乐的儿童期,多彩多姿的青春期,困难重重的壮年期,虚弱堪怜的老年期,最后一段是疾病的折磨和临终的苦闷,很明显的是一条斜坡,每况愈下。这样看来,生存本身便已是一个先错,接着是一错再错”。人生只是一种偶然。人是偶然的存在物,如果在那一个美丽的晚上,我们的3父母千点其他的事,我们就不会降生;这样推上去,如果我们的祖父母、外祖父母,不在那一个特定的晚上结合,我们的父母又不会降生,这样层层上推,我们不难发现,在这一世世相递的链条上,如果有一个结出了毛病,我们就无法成为存在。如此看来,我们实在是幸运的,而我们又实在是偶然的存在物。与生的偶然相比,死则是一种必然,人迟早要死。人从一生下来后就面临着死的威胁。佛家弟子常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其目的无非是劝人们修行灭欲,脱离人世之苦。而在他们看来,脱离人生之苦的唯一办法是出家。然而出家就能摆脱痛苦吗?显然不能。所以说皈依佛门并不是摆脱痛苦的办法,至少不是最彻底的办法,最彻底的办法是:死!看武侠电影时,曾看到这样一个镜头:一个侠客被拦路人截住了,拦路人问:“你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侠客道:“我从来处来,到来处去!”许多人都为此侠客的回答叫好,但我以为这句话远不如佛陀的话深刻:“我从来处来,还到来处去!”这正应了耶和华的话:“人啊,你本是尘土,死后还要归于尘土!”为了追逐那远不可得的幸福,人在痛苦中不断的挣扎、抗争,但人却是偶然的胜利者,说高了人是一个猜谜者,说底了人是一个赌徒,当他拿自己的生命去赌的时候,赢了,他就是爆发户,输了,他就是自杀者。1925年,叶赛宁自杀,马雅可夫斯基说:“死是容易的,而活者却更难!”五年以后,马雅可夫斯基也自杀了。在我们中国,庄子是第一个为死人叫好的人。亚里士多德认为:“自杀在他个人来说没有什么不对,但对国家来说则是不正当的。”欧他巴欧斯认为:“自杀是最不幸的善人和最幸福的恶人的一个义务。”普利尼也说:“自然所赋予人类最优厚的财宝是在适当的时机而死,尤其是得以自杀。”“人能够自杀,这是人类在诸多不快中,神给予我们的最大恩赐。”叔本华说:“如果生的恐惧战胜死的恐怖,那么人就会勇敢的结束自己的生命。”对死的恐怖,是阻碍人走向死亡,慨然赴死的最主要原因。但对死的恐怖,无论如何是荒谬的。人是自由的。既然人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选择生存的方式,那么人也可以选择死的方式。死也应该是自由的。叔本华说,生命最终的状态是死亡,一切活着的奔赴,其目的皆在于坟墓。上面这些观点似乎都认为生不如死,虽然有一定道理,但是我认为生有生的意义,死有死的意义。人一生就一定会有死,我们不必客观的改变这种规律,顺其自然就好。既然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是一个有思想,有精神,有肉体的有机体,在无限的时间中,在无限的空间中,在无限的宇宙中,产生了我,就说明我的存在有一定意义。既来之则安之,无论我是像空气中的一粒尘埃,太渺小,太微不足道;还是一个有机体的泡沫,这个泡沫持续一会儿就破灭了,可这都不重要,每个生命的本质都是一样的,都只有一次,关键看自己的抉择,怎么活都是一辈子,要对得起自己才好!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让我们的生命更有价值,既然受前人福荫,我想我们存于世上的真正价值也就是让生在这世上的人活得更加幸福,也许我们是死了,但看到生着幸福的活着,我们是否也能含笑九泉”。从生物学上来说,一个人死的主要原因有:(1)生物体内累积的熵越来越多,最后如同任何一个系统整体一样归于无序的状态[1]——换句话说也就是死亡;(2)细胞程序死亡,这里说的“程序”并不是对某一个或某一类细胞而言,4而是针对整个个体,关于这个程序的信息应当包括在遗传物质里面,程序按一定的时间发出一定的指令,从而使生物在特定发展阶段表达出特定的性状和行为,比如它在什么时候要开市长毛、什么时候要开始发育、什么时候又开始发情找配偶,一直到什么时候它该死。“阳寿”一尽,生物就非死不可;(3)即使阳寿再怎么长,生活中总是有这样那样的各种偶然事件,侥幸不死,也难免减寿,但不管怎样,终究有一天是会死的。一个生物能活过一天,可以说纯粹是偶然的,然而它的死,则是确定无疑的。如果从非生命世界里打个比方:河流代表常流的时间,有棱有角的石头代表生命,无棱无角通体光滑的卵石代表非生命。这是一个常识,从河流的源头开始,石头原先也是有棱有角的,就像新生命,之后它们被水流冲击到下游。在此过程中,如果我们忽略水流在石头变光滑过程中的作用,我们可以知道,棱石被冲过一米,就会有石头与环境作用,碰掉了一个角,再过一米,有磕掉一个角,如此十米、二十米、三十米„„最终变成了光滑的卵石。生命就是这样,一次次偶然,终归会死亡。(4)另外,如果生物没有生死循环,那么物质和能量又怎么在生物和非生物之间流动呢?届时将会发生如同生态系统失去分解者一样效果的景象——寂静的春天。照理说,照理说,生物也许可以通过高深莫测的生命手段,以更有效的新陈代谢把体内多余的熵排除干净,生物也许也可以自己在进化过程中发展出控制衰老和程序死亡的能力,然而生物并没有这样做,似乎生物是有意在适宜的时间让自己死亡。死,纵然我们这么渴望永生,为何要死,死又对生物有什么好处,什么意义?我想答案至少有三个:(1)生物的寿命并不是什么程序死亡等生物自身基因作为主导因素的,生物同样属于物质世界,生物的死亡的主要原因在于生物体内的积熵与生物体积的比值(暂时称为S/V值[3]),而且生物的新陈代谢活动本身也是增加熵的一种生命活动,强的代谢不能减少体内的熵,反而加速熵的积累,因此加速死亡,比如细菌、老鼠、巨杉三者新陈代谢速率与S/V值的关系。这样一来,很多生物界中的自然现象就很好解释了,比如:1达尔文魔鬼(Darwindemons)是不存在的,它的前提就是“生命是有限的”;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