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旅游资源专项规划第一节旅游景点规划旅游景点开发是区域旅游资源开发的最基础部分,一般在数平方公里范围内,景点的开发要力求尽量体现美的特征,并使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高度统一,我国一些风景名胜景(区),一般都是以具有美感的自然景观为基础,渗透以人文景美,既有大自然的美,又有优秀的历史文化,或优美的建筑,或健康的文化娱乐,杜牧《江南春绝句》所描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封山廓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正是这种自然与人文交融的写照,谢灵运更指出:“山水籍文章以显,文章亦凭山水以传。”也道出了二者依存的真谛。但由于自然旅游景观与人文旅游景观各自的特性不同,在开发旅游景点时不可不予以注意。一、自然风光景点的开发自然风光景点的开发要注意自然景观的审美特性:1、突出自然美的属性:自然以其色彩,形状、声音、气息、质感等作用于人的感观,引起人的美的感受。形:开发时要力求要使人有雄、险、奇、秀、幽、旷、坦的多种感受。所谓雄,是要有平地突起,雄壮气势,一般采取仰视,或登顶俯视众低小景物,使有“一览众山小”之感。奇则要从奇山、奇石、奇泉、奇……中去探求,有时一片山岩,一屏山丘,一弯流水……只要注意观察,就会发现有“奇”存在,奇山奇石亦来自不同的视角所看到的形态,还要从不同角度、方向去观察。险的发掘,多与悬崖、深峡、危石、峻岭有关,开辟临崖栈道、观景台等多可使旅游者获得“险”的刺激,但要重视安全,要使游客能临险而不险。秀则有赖于培植植被,善引流水。幽者有林幽、谷幽,开辟景点时要注意保有与培植森林,布局谷底游道,并使之蜿蜒曲折,使游客能领略“曲径通幽”。奥是比幽更封闭的景观,多见于洞穴、“天坑”。在洞穴景观的开发中要使游线上下起伏,曲折多变,使游客能体会有“奥妙”之感。旷是开阔之感,“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正是一个旷的描写和感受,景点能登高运眺就可收到这一效果。坦则是一望无际的平地景观,“浩浩乎平沙无垠”,在沙漠、戈壁、草原、平原开辟景点。坦是要重视的景观。色:山、林、水、石、云、霞、花卉等皆有色,开发景点要重视保存与培植。丹霞景观以岩石鲜红,“色渥如丹,灿若明霞”见长,开发丹霞旅游景点时要重视突出这种色彩,协调这种色彩。其它色的景观也应如此去考虑。质:山之粗犷,水之柔美,悬瀑之轻飘,春天绿树的柔嫩……都是景观的质感。开发景点时,要力求质感突出,并能多样化。光:峨眉光、高山日出、海市蜃楼……都是光现象,开发景点时要重视发掘光现象。态:态是景观的动态、气势、声色。钱塘观潮有“千军万马”之态,山林松涛有狂涛汹涌的气势。静态的景观一般不及动态景观的吸引游客,但有时也别有一番情趣,“象池夜月”就是静态的,它给人静寂,空明的感受,开发景点要多在动态上去发掘。2、发掘景点自然美的特色:九寨黄龙以奇水胜,湘西武陵以奇峰胜,云南路南石林以奇石胜,黄山以奇松怪石胜,黄果树以瀑布胜,天池以雪山平湖胜,青城山以林木清幽胜……,同是山,“嵩山多好溪,华山多好峰……”(郭熙《山川训》)开发景点应重视体现其独有的或少有的自然美的特色。3、要注意自然以形式美为主,且多宜动静结合:山应有水,水也应有山。4、要重视自然美的多样性与多意性:自然景观形、色、声、光、质、态是多样的,同时自然形象是非确定的,人们在审美时会有多种不同的感受,有人把所有的奇石都归之为“西游取经”“王母蟠桃会”等,实则有悖于“多意性”。上述自然景观的特殊性是景点规划的基础,自然景观好似一块玉石,如何开发好比对它进行雕刻,没有一定的艺术水平断难取得良好效果。我国对自然景观的艺术创造有数千年经验积累的园林艺术,在开发自然景点中应有“大园林观”的意识。具体有以下一些方面:1、创其奇:如在黄果树瀑布下开辟水帘洞。2、求其险:如凌云山九曲栈道,一些游览地的空中索道。3、探其幽:如峨眉山黑龙江栈道,雁荡山宝掌峰(两峰间有观音阁)。4、旷其视:张家界黄狮寨观景台,峨眉山金顶金刚嘴观景台。5、增其奥:凌云山大佛侧的洞天。6、延其曲:云南石林中的曲径,江湖水面上的曲桥。7、借其景:要善于巧用地形,充分借景,凌云山上山山道即重视借景。8、立其特:体现景点景观的特色,凌云山是丹霞山,门洞、石栏一律以红色为主,玉屏山庄以人工柳杉林见长,房屋建筑以体现树木为特色。9、保其朴实:要保持大自然的朴实无华,不可人工造景,喧宾夺主。10、组其交融:山与水,林与瀑,动与静要协调组合,顺应自然的如九寨沟珍珠滩是水流急滩与杜鹃灌丛组合;凌云山雨华台是人工引来“悬泉”滴水与崖壁、丛林组合。11、画龙点睛:善于用石刻、雕塑等点出景点的意景,乌尤山崖壁山石刻有“中流砥柱”四个大字,点出了乌尤山屹立中流的气势。12、善于把景点内游览线变成一幅艺术的长长画卷,使之有序曲、有高潮、有尾声。总之,开发自然景点时,要以高超的艺术手法,发挥景点的长处,善于把景物(具体的奇峰异石等)、景观(与景物并存的画面),环境(景物所在的空间环境)和意境(环境气氛给人的感受)高度统一起来。二、人文景点的开发:人文景观具有以下特点:1、实用与审美的统一:除了城市交通线、水利工程、桥梁等是尽人皆知的具有实用性外,有一些人文景观似乎没有实用性,但实际还是有的,如佛塔具有宗教上的作用。2、形体结构的造型美:我国古代建筑许多具有轴对称造型美的特点。罗马时代的维持鲁威早提出了建筑要遵循“坚固、实用、美观”之原则。人文景观一般常符合形式美的规律,如对称、比例、对比、节奏等,同时要和周围环境协调,就拿佛塔来说,他直指蓝天,上小下大,上窄下宽,符合视觉规律,从上看到下具有稳定性,从下看到上,具有无限延伸的感觉,与平面景观起到强烈的对比作用。3、深层的文化底蕴:在我国常用对联、匾额来体现。如武候祠对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具有丰富的内涵,是武候治蜀成功的颂扬,也对后人从政者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又如峨眉山万年寺砖殿建筑艺术反映了中印文化交流的深层次背影。4、文化景观是不同文化圈中审美意识的折射。就以西洋建筑来说,古希腊以大理石为材料开朗明快为特点的建筑;古罗马的水泥石头为材料的具有豪华、雄伟风格的多拱圈建筑;拜占庭的以大园顶为代表的外形粗糙,内部五彩缤纷的强调王权与神权的超人气势的拜占庭式教堂建筑;中世纪宗教黑暗时期的哥特式建筑(高直建筑),及其以后的马洛克式建筑、洛可可式建筑等,它们都是拉丁文化圈,日尔耳文化圈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审美意识的反映。5、文化景观正面表达社会的审美理想、愿望、要求:中国的“龙”,过去是帝王至高无上权威的象征,而在人民群众是民族的象征。凉山彝族每年要举行火把节,这一文化现象反映了彝族人民祈求幸福的美好愿望。6、美的感受比自然景观直接:人文景观给予人美的感受是直接的,不似自然景观美那样潜在、不确定。它是各时期人类审美意识的物化形态,它给予人们以历史文明的薰陶,体现人类的力量,激发人们参加社会实践的勇气,信心和责任感。在当今则能引导人们交流思想,了解世界,关心世界。由于人文景观具有上述特点,在开发人文景点时,要注意:1、对古人文景观应以保护为主,应整旧如故,不可整旧如新:这点很重要,在开发古人文景观的石窟、宫殿、陵墓、古园林等时,一定要保持原状,不然开发就成为破坏!2、突出民族性和地方文化特色:应当杜绝不中不西、不古不今、不伦不类的破坏性开发。3、保持和创造“名、特、奇、绝、美”的人文景观,古人类遗址,古文化价值高的建筑等都应保持好,英国中世纪古堡多,一座古堡而今就是一座“宝库”。现代创造一个区域的最高建筑,有特殊风格的工程,开辟世界少有的标准地质剖面,建立典型的自然保护区等,都可收到“名、特、奇、绝、美”的效果。4、建筑园林景观的要求:园林景观应作到以小见大,藏而不露,曲径通幽。“景贵乎深,不曲不深也。”明清对园林的要求主要有三点:①“全身心”要求:园林建筑要符合目、足、口、身体等全身心要求,使游客能充分运用他的全部感官。②“全年候”要求:要四季皆宜,宜花、宜月、宜雨、宜雪……③“全景观”要求:曲中见奥,小中见大,近中见远……处理景观应因地制宜:峰峦宜远观,丘壑应近观,江河以回环取胜,湖泊以盈旷为佳,面积小的湖沼池塘,观景建筑不宜高,处理水景,水面阔,宜作“见小”处理,如滇池之大观楼前草海;水面小,宜作“见大”处理,如江南池塘岸、桥多作曲折处理,给人以深远意景。5、建筑景观的要求:景点的建筑应符合以下要求①建筑应与自然环境、地方特色、文化氛围、游客情趣相协调:要“因物造景”,“宜亭斯亭”,“宜阁斯阁”。“阁主高旷,亭主邃幽。”楼、阁、榭、厅、堂、馆、斋、轩、廓、台、桥、假山、栏杆、曲径、石阶、喷池、花坛等都应安排得妥当。②在以自然风景为主的风景区,建筑一般只宜起点景生辉的作用,切忌喧宾夺主。③一切服务性和保护性设施、建筑,一般应在景区外,或景区内隐藏处,以免伤害景观和游客的情趣。三、景点的景观的命名艺术对景点的景观的命名十分考究,命雅趣之名,对游人会有强烈的吸引力。命名原则应精炼而意深:精炼──用字要精炼,简明扼要,一般以二、三、四字为佳,如“白水秋风”、“平湖秋月”、“神女峰”等。意深──命名要耐人寻味,对游客有启迪性。如迎客松、回心石(在华山)、黄鹤楼等。四、景点的开发规划旅游景点的开发规划一般应包括以下几部分:①景点的基本情况:地理位置、自然条件;②旅游资源评价;③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包括区位、交通、景点组合、景点容量、投资条件、施工条件等;④旅游景点开发布局规划;⑤开发效益评价及可行性论证。景点开发规划应有详细的规划图:景点是独立的风景点,比它高一级的景区(小区),是由若干景点构成的,其规划与景点规划近似,但应重视景点的分布与组合、协调。同一小区的景点一般性质上应是相近的,而且也要进行具体的设计。第二节风景名胜区旅游资源规划风景名胜区是由若干景区(点)构成的。一般有若干景区,而且风景名胜区又是高一级旅游区的组成部分。风景名胜区多是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复合而成。但各自多有侧重,峨眉山即以自然风光为主,人文景观为辅;明十三陵即以人文景观为主,自然风光为辅。一、风景名胜区开发旅游资源要注意的问题:1、要因地制宜划分内容各小景区:由于风景名胜区范围较大,面积常在200~300km2左右(有的小一些,有的大一些些),一般要包含若干景区(小区),因此开发时首先要因地制宜,宜山则山,宜水就水,宜宗教体现宗教……划出不同的景区,如槽鱼滩旅游区域,划分了宗教小区(有金山寺、桫椤峡、千塔佛国等景点),古文化小区(有恢复洪雅古名胜、古建筑的雅雨楼、碑林等景点),现代文化小区(有映湖山庄、湖心岛等景点)三个小区。2、要围绕风景名胜增美:不同风景名胜区有不同的景观特色,在开发时要发挥其优势,围绕优势做文章,不要喧宾夺主。3、要有全局观念:景点、服务设施、交通运输等要配套成龙,统一成一个和谐的整体。4、要坚持建设与保护相结合,无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都要重视保护,防止“建设性破坏”。因为一旦破坏很难恢复,这类教训实在不少。所以要划定风景名胜区范围,不准在景区内乱建房屋。5、要搞好风景名胜区的绿化:绿化是一切风景名胜区建设的基础工作之一,特别是森林(但也要注意个别景观不宜林,如石林,树林多了反而影响游客视线),有林才有泉、云气,才有珍禽异兽栖息之地,山水才有生气,风景才会秀丽。二、风景名胜区旅游资源开发规划的内容风景名胜区开发规划应包括以下内容:1、规划的指导思想:理论、政策与区域资源条件等的依据。2、规划区域的范围、性质、特点、总体开发目标、容量。3、区域内景区划分的原则、空间分布状况,各自的特点与含有的景点。4、区域内外交通规划。5、旅游服务设施、工程建设规划。6、旅游商品开发规划。7、旅游业服务人员培训规划。8、分阶段投资与开发目标。9、开发效益(包括客源)与可行性论证。10、环境保护与防灾减灾措施等。第三节旅游城市规划一、旅游城市的概念:旅游城市是指有条件接待国外旅游者的城市。对外开放的旅游城市应具备以下条件:1、城市自然风光、历史古迹、革命和建设成就等旅游资源对多数国外旅游者有较强的吸引力。2、旅游交通、旅游宾馆、旅游餐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