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复习资料1、人际交往的实质: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距离越近人际关系就越亲密,距离越远人际关系就越疏远,所以人际关系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这与其他社会关系层面上的政治关系、法律关系等有一定区别。2、每个人的生活都有三个最重要的内容:职业选择、爱情婚姻、参与社会活动。3、社会兴趣:每个人都具有与别人和谐相处的需要。所有失败者——神经症、精神病、罪犯、酗酒者、娼妓——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他们缺乏从属感和社会兴趣。4、包容的需求:是指希望与别人来往、结交,想与他人建立并维持和谐关系的欲望。基于这种动机而产生的行为特征为:交往、沟通、参与、亲和等。与此相反的是孤立、退缩、排斥、疏远等行为。5、支配的需求6、感情的需求:在感情上希望与他人建立并维持良好关系的欲望7、修兹根据以上三个人际关系需求,把行为反应划分为主动地表现和被动地期待两种,从而划分出六种基本人际关系倾向:主动与人交往;期待他人接纳自己;支配他人;期待他人引导自己的感情;对人表示亲密;期待他人对自己亲密。8、霍尼依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将人际关系的需要分为以下三种类型:①逊顺型。其特征是“朝向他人”,无论遇到谁都倾向于意识到“他喜欢我吗?”②进攻型。其特征是“对抗他人”,这类人总想窥探对方力量的大小,或他人对自己的用处如何。③分离型。其特征是“疏离他人”,这类人常想躲避他人的影响和干扰。9、自我表露的程度是衡量人际关系深浅的标志。10、爱情激素:催产素,产生拥抱伴侣的想法;盐酸苯丙醇酸(PEA)。恋爱时间越短,分泌的化学物质越多。从恋爱开始到第18个月,是我们感受最美好的一段时间。恋爱保质期不超过两年。案例分析1、人际关系与个体成功1)良好的人际关系为个体的成功打下基础①人际关系是心理发展的土壤每个人都是在与人的交往中发展起来的,人的各种能力也是在与交往的过程中形成的。可以说是人际交往让一个“自然人”演变成了一个“社会人”。②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源泉良好的人际关系能满足个体安全、归属和自尊的需要,能增强个体的力量感,同时还能使个体获得友谊和社会支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减少空虚、孤独、寂寞、恐惧、痛苦等负面情绪,可以宣泄愤怒和压抑。③人际交往是了解自己的一个重要途径自我知觉也叫自我认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觉知,个体能够感觉到自己此时此地的身心状态。自我认识也包括正确的认识自己的需要、兴趣、能力、个性、行为、心理状态。自我包含:一是身体自我,即自己的身体状态、体态仪表、家庭结构、实物占有等方面二是社会自我,即自己在社会上的名誉、地位、亲友、财产拥有等状况三是精神自我,即自己的智慧、才识、能力、道德等状况自我认知识人际交往的基础,只有恰当的估计自己的能力和特点才能从容自如地与别人交往,而恰当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和特点的前提就是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自己,认识自己,最终完善自己。2)人际交往是人才成长的土壤①人际关系是一种智力人际关系智力:能够认知他人的情绪、性情、动机、欲望等,并能做出适度的反应。②与人的交往中提升自己的能力埃里克森八阶段中每个阶段都有危机,只有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中,这些危机才能得到圆满的解决。自尊自信等品质非常重要,他们是在人际关系中发展起来的,多与情商有关,也与智商有关。比如幼儿发展智力的主要方式是游戏,而互动的游戏更有利于智力开发。另外情绪和认识这二者互相影响。心境是一种弥散性的情绪。情绪对认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心境对认知的影响上,心境不但影响对记忆材料的提取,也影响推理内容,影响加工方式和决策方式。③人际关系是一种生产力良好的人际关系具有信息功能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产生社会促进作用。社会促进效应是指人们在共同工作或有人在旁边观察的时候,活动效率会比单独进行时升高或降低。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产生经济效益2、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理论基础1)社会交换理论霍曼斯1958年提出,认为:社会互动行为是一种商品交换,不只是物质商品的交换,而且是诸如赞许、荣誉或声望之类的非物质商品交换。人际交往就如同商品交换一样是等价的,是公平交易的。并以此为基础发展了“分配上的公平原则”,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着一种制约社会交换的普遍规范,人们指望通过交往,得到的报酬与他们付出的代价成正比。2)社会需要理论魏斯1974年提出人类亲和需要是人际交往发生的基础。社会关系率:依附的需要、社会整合的需要、价值保证的需要、可靠同盟的需要、寻求指导的需要、关心他人的需要。3)社会实在理论费斯汀格提出。当人们对自己的态度和意见正确与否的判断没有一个确定的标准时,往往会将周围其他人的态度、意见或行为作为暂时性判断标准,以使自己的认识和行为与周围人保持一致。4)互动理论互动过程就是不断修正和改变的过程3、人际关系的发展阶段1)觉察相识①指向性,反应者某种需要倾向②还未形成有效的沟通和交往,仅处在观察阶段,没有相互的情感卷入③只对对方的身材仪表、言谈举止进行知觉,同时做出相应的评价。2)表面接触①没有情感投入,是情感关系发展的起始点②类似于职业或角色化的关系③出于良好交往的需要,尽量扩大交往对象,只要和睦友好即可。3)亲密互惠①产生好感,相互吸引。②沟通内容、范畴广泛,情感色彩浓厚,情感卷入、相互渗透增大。③相互信任感、安全感、关系较为亲密④提供真实的评价性反馈信息,相互欣赏,建立友谊⑤关系破裂,将会产生焦虑痛苦等负面情绪4)稳固相容①认知、情感、行为上达到相当一致②允许进入高度私密性的个人领域③求同存异,互相尊重谅解,关系稳固长久。4、人际关系建立的条件1)双发的需要都得到满足或相对满足2)一定的时空条件、人际交往技巧5、人际关系的瓦解分歧(开始瓦解)(融洽程度下降)、疏远、冷漠(痛苦的情绪体验)、逃避(不友好、敌意、对抗)、终结(发生一次直接、激烈的冲突)5、人际交往原则(综合题)诚信原则;平等、尊重原则;交换原则;自我价值保护原则;情境控制原则;宽容原则;适度原则(交往范围、时间、程度)6、说的艺术说话技巧有:委婉:谈话内容保留在高尚、美好的层面上。表达内容更含蓄动听,尤其是谈到敏感的事情的时候或拒绝对方的时候,能让对方更易接受。幽默:创造轻松的环境、解除紧张的气氛。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赞美:(詹姆斯指出:人生最深切的禀性是被人赏识的渴望)诚于嘉奖,宽于称道。如何赞美:真诚的微笑,拥有爱心,要勇敢恰当地表达你的爱心。朋友交往不能只赞美不批评,批评要有技巧。7、给人留下良好印象的艺术:1)注意自己的外表和体态语言的塑造2)建立良好的自信,善于表达自己的优点而不过分夸大3)主动热情,在最短的时间内缩短与别人的心理距离4)运用相似原则,寻找自己与对方的共同之处5)记住别人的名字(问仔细,重复和联想)6)自我暴露7)学会寻找话题8)合理把握与交往对象的距离9)学会察言观色,根据一个人的谈吐判断他的性格8、怎样提升人际魅力1)充分开发自身资源坚持洗头洗澡,尤其注意保持手部卫生;穿着搭配;仪态2)合理地接近他人,增加与他人交往的机会3)管理好自己的第一印象4)天时、地利、人和8、冲突产生的起因(再加上生活中的其他原因)1)容忍力降低2)差异处理不良所造成的后果3)彼此的竞争所造成的后果4)对误会及传言等所产生的情绪压抑造成的后果5)需求未被满足而造成的后果6)偏颇的因素造成的后果7)不清楚的角色、职分及责任的划分所造成的后果9、避免人际冲突的原则1)尽量避免争论2)不要直接批评、责怪、抱怨别人3)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4)学会批评10、处理人际冲突的原则1)控制好自己的情绪2)当时当地解决冲突3)就事论事,对事不对人11、减少人际障碍的方法1)积极地投入到人际交往中来2)调整认知结构(集体观念、全面辩证的认识问题)3)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4)学习交往技能12、头脑之爱:思想的亲密。“心智之眼”搜寻。“共同语言”心灵之爱:意志的亲密。是一种忠诚的关系。站在同一战线,对方始终归属于我们这个群体,对方忠心无二地跟随与陪伴。情不自禁的爱13、鲁宾将爱情定义成对某一特定的他人所持有的一种态度之后,使得爱情得以并入人际吸引之社会心理学主流内,并能使用一般测量方法研究爱情。爱的因素:对对方负责、温柔体贴、自我揭示、排他性喜欢因素:为他人所吸引、尊重对方、认识对方与自己相似爱情量表比喜欢量表更有预测力,而且爱情量表中包含:亲和及依赖需要;欲帮助对方的倾向;排他性与独占性。弗洛姆的相爱相处因素:关心、责任心、尊重、了解。14、传统的中国人的人际关系模式1)儒家的“人伦观”五论关系: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人伦中的双方都是要遵守一定的规矩。为臣的,要忠于职守,为君的,要以礼给他们相应的待遇;为父的,要慈祥,为子的,要孝顺;为夫的,要主外,为妇的,要主内;为兄的,要照顾兄弟,为弟的,要敬重兄长;为友的,要讲信义。2)费孝通的“差序格局”模式:自己为中心,向周围扩散的立体化传统中国社会关系网。3)杨国枢的“关系取向”模式关系形式化(角色化);关系中互依性(回报性);关系和谐型;关系宿命观;关系决定论4)翟学伟的“人缘、人情、人伦”三位一体模式(判断题)人情是核心,它表现了传统中国人以亲亲为基本的心理和行为样式人伦是这一基本样式的制度化,它为这一样式提供一套原则和规范,使人们在社会互动中遵守一定的秩序。人缘是对这一样式的解释框架,它将人与人的一切关系都设定在一种表示最终的本原而无须进一步探究的总体框架中5)杨中芳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模式在这个模式中,交往双方以相互合作、相互帮助、相互依赖的精神,各自在表层以关怀、满足对方私下的愿望为目的,里层则主要期待对方以完成自己的私下心愿为回报。更深一层,则通过交往中另一套内隐的、含蓄的沟通方式,互通款曲,让对方知道自己的“小我”心愿,逐渐建立一个以互相满足对方“小我”需求为目的的工具性“交换”系统15、“和”的本义有人认为有饭吃,能说话即为和。和字有四种写法:和、盉、龢、惒惒是和字的一种生僻写法盉:有六种字形演化图,字义为:一是古器名,为酒水调和之器,用以节制酒之浓淡。二是做动词,调味,后作“和”。三是调味的器皿。通过分析字形、字义发现,主要与调味有关,将不同的食材调和在一起,施之以油盐酱醋,使其成为美味佳肴。本义即为:和味龢:有十种演变字形,字义为将从多孔乐器中发出的不同声音进行调节,使之成为和谐音乐之声。通过分析字形、字义发现,主要与调声有关,是为“和”字的第二种本义:调声和字最终取代盉、龢,涉及调和、协调、调校之意。由此可以了解,中国人对于“和”的本义的理解来源于饮食之和和音乐之和,所以“和”的本义即为和味和声。和味在先,和声在后。因为只有基本的温饱解决了,才会有更高的精神追求。这既符合古人所讲的“仓廪实而知节礼,衣食足而知荣辱”,以及人本主义的“需要层次理论”16、以同代和是伪和最重要原因之一是它不符合“彼此尊重对方合情合理的个性”这一真“和”的实质。以同代和原因:1)交往双方或一方没有真正理解“和”与“同”的本质差异,误将“同”视作“和”;第二,在特定场合或特定群体内部,有时“同人心”往往能产生巨大力量,正所谓“二人同心其利断金”,于是,一些人为了追求此种巨大的合力,乐意放弃自己的个性;第三管理者出于方便管理的需要,往往喜欢以“同”代“和”,因为群体内部一旦整齐划一,管理者就无须考虑个体的个性差异,这样管理起来就方便一些;反之,管理者若充分尊重与考虑群体内部不同个体的个体差异,就需运用更加人性化的管理方式,这对管理者是一个极大挑战,一些缺乏民主素养的管理者权衡利弊之后往往选择以“同”代“和”;第四受中国传统“群体优先”思维方式的深刻影响,当群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相矛盾时,一些人自愿或被迫放弃自己的个性,于是便极易出现以“同”代“和”17、中国人为什么重视脸面1)印象整饰功能:一个人若重脸面,就具有维护、保持或增大对自己在他人心中良好形象的功能。2)社会规范与控制功能:意识到“丢脸”意味着社会对一个人品格的信心受损,并使一个人陷入被轻视甚至孤立的危及,这常常能对一个人的言行起到强大的制约作用。3)社会交换功能4)赢得他人同情与信任的功能5)心理保健功能18、人情运作法则和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