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学生理解抽象概念这么难?其实,我们都不是很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我们的学生要学会抽象思维才是上学的目的。教师希望学生讲课唐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新的环境中来,问题是大脑不喜欢抽象的食物,大脑倾向于选择具体的事物。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时候我们在接触到抽象的知识点的时候,我们的教师通常都会给大家找实例来帮助大家理解。“我们利用已知事物理解新的事物,大多是知识是具象的”理解其实就是记忆抽象概念难以理解,因此难以在新的环境中运用。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最有把握的方法,是让他们接触他的不同表现形式,比如说在数学中,学习一个抽象的公式,我们就是让他们算出桌布、足球场、信封、门框等的面积。让他们不断接触此类型的题型,将会是最良好的方法。学生常常难以理解新的概念,尤其是非常新颖的、不能联系到任何其他一直概念的内容。那么我们应该通过联系已知的概念,来理解新的概念,这种很容易理解,有点像我们接触到一个生词时的情形。如果我们开始不知道“拍马屁”是什么意思,但是我们一查字典,发现定义是“过分的赞扬某人,达到吹嘘的程度”那么我们就自然理解“拍马屁”的真实含义了。这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每个教师都熟悉的一些原则。其中之一是类比的益处:他们通过联系已知的事物帮助我们理解新的事物。再比如说:我们讲解欧姆定律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它的定义很抽象,理解起来很困难,所以我们就可以将其与水流类比。这样会发现本来很抽象的概念,让我们用很简单的具体的事物表现出来变得生动形象。因此,我们可以说理解新的事物依赖于练习已知的事物,这就是类比有用的原因。而且,我们理解新的概念其实让正确的已有的概念进入工作记忆,并重新加以组合,比如做新的比较,或者想象被忽略的特征。没有人能够将新的概念灌输给学生,任何新的概念都应该建立在已有的知识的基础之上。为了学生理解,教师(或者家长、书籍、电视节目)必须确保学生能取出长期记忆中的正确概念放入工作记忆,另外,这些记忆中的概念的正确的特征必须要被用到,比如比较、结合、或者牵引。那么如果我们的学生懂了我们讲解的内容,也有理解的深浅之分。一个学生理解的很浅显,另一个学生理解的很透彻。其次,即使学生在课堂里“懂了”,这个只是也未必能完全运用到课堂外的环境中。学生看到换汤不换药的问题是往往会感到迷惑,即使他们刚刚接触了同样的问题,他们也不知道他们其实是会做的。下面我们将分别讨论着两个问题:表面理解和不能活用。为什么知识是浅表的?我们作为准教师有过这样的经历:你问学生一个问题(在课堂上活着考卷里)学生复述了一遍你的话或者教科书上的解释,一字不差。他的答案肯定是正确的,但是你能隐约感觉到这个学生只是机械的记住了定义,却并不明白他自己说了什么。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出,机械记忆可能得出正确的答案,但是这不代表学生在思考。而比机械知识更为常见的是表面知识,意思是学生对内容有点儿认识,但有局限性。我们已经说过学生通过练习已有的概念,理解新的概念,如果他们的认识很浅显,那么这一过程将不能继续下去。他们的知识依赖于教师提供的类比或者解释,且只有在已提供的环境下才能理解这个概念。我们可以对比表面知识和深层知识。一个拥有深层知识的学生对学科知道的更多,知识点之间也连接的更加充分。他不仅了解每一个部分,还看得到全景。这一认识让学生能够将知识应用到很多不同的环境中,用不同的方式谈论,想想如果一个部分有所改变,整个系统会如何变化等等。一个对骑士派了解透彻的学生可以在其他文学作品中,比如中国古代诗歌中发现骑士派理想的影子,即使这两种形式从表面上看打相近庭。当然,我们教师希望学生把知识理解透彻,大多数教师也在切实灌输这一概念。为什么学生还是只有表面知识呢?一个明显的原因是学生上课不专心。提到骑士派风格的时候,他想到的是仅仅是笑傲江湖等等这些不着边际的电视连续剧。却把诗歌忘到九霄云外了。学生只具有表面只是还有其他不太容易发现的原因。目标——一群人很需要规则——是很抽象的。正确的方法应该是直接灌输这个概念,但是我么之前说过,学生理解抽象概念极不容易还很浪费时间。他们需要实例。为什么知识不能迁移这一部分我们探讨的是学生对于抽象概念的理解。如果他们能够理解一个抽象的概念,我们会期望他们能够迁移。而迁移是指将已有的知识应用在新的问题上。每个问题从某个角度上看都是新的,即使我们看到的是完全一样的问题,也会因为环境不同而不同。因为距离上一次看到这个问题有一段时间,我们还可以说自己也有了一点点变化。但多数时候,当心理学家谈论迁移时,他们指的是新的问题与一直问题看上去不同,但是我们有适合的知识来解决。很多时候,我们的确花费了太多的注意力在一些事物的表面结构上了,而忽视了他的深层次结构。我们知道表层结构只能让我们的学生做出一道题,但是深层次结构却能够让我们的学生学会一类题。所以我们看待问题的方式应该从一件事情的深层次结构入手,这样才会真正意义上的理解这个问题。犹如这个例子:医生将几束低强度射线从不同角度聚焦在肿瘤上,这样正常的器官就不受影响,但射线的强度相加也足以杀死癌细胞。那如果我们的学生能够将这道题理解透彻之后,那他们也能够迁移到别的问题上,因为很多都是换汤不换药,只要我们能够了解到这种问题的精髓,那么我们将会彻底吃透它。那么再例如:攻打城堡的时候,为了避免因为人多将地雷引爆,通过分散兵力从各个方向进攻,这样就不会因为人数太多会带来损失了。其实这两个问题,大同小异,也是换汤不换药的事情,因为他们的本质是一样的,都是引用的一个原理。但是有第二道题的正确率只有紧紧地30%,我们就可以得出我们的学生是不善于迁移的。为什么我们的学生不善于迁移呢?这个问题,我们要从他们理解事物说起。我们读到或听到的话语时,我们会利用已有的知识进行理解。我们的大脑假设使我们理解的更快更加顺利。不幸的是,它也让我们更难辨别问题的深层次结构。我们的认知系统不是在努力理解我们所读所听,就是在寻找合适的背景知识帮助我们理解生词,词组和语句,但是合适的背景知识总是和表层结构有关,当然我们读到肿瘤问题的时候,他们认证系统会根据已有背景知识来缩小需要理解的范围,这些只是往往和肿瘤、射线、医生有关。这就是迁移为什么这么困难的原因。第一个难题在他们看来和肿瘤有关,第二个难题和军队有关,这也难怪他们不能将两者联系起来。结局这个问题的方法听上去很简单。为什么不在阅读时直接告诉他们要思考深层结构呢?这个建议的缺点是深层结构不容易被发现。更糟糕的是,一个故事可能有无数个深层结构。你在读皇帝和城堡的难题时,很难同时思考:他的深层结构符合否定后件式定理吗?是在找最小公倍数吗?是不是牛顿第三运动定律?要理解深层结构,你必须要理解问题的所有方面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以及分清主要和次要的方面。表层结构却显而易见,这个问题和皇帝、城堡有关。但是研究肿瘤与射线难题实验的学者也告诉过被试者:“这个关于肿瘤和射线的问题可能对解答军队、城堡的问题有帮助。”这样几乎所有的人都能解答出第二道题。两者间的类比很容易看出来:城堡就像肿瘤,军队就像射线,等等。所有问题的关键是:人们没有意识到这两个问题的相似性。其他时候,即使学生知道一个新问题和已解答的问题有同样的深层结构,迁移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因为当一个问题有很多组成部分,解答步骤很多时,迁移常常因为找不到已解答的问题到新问题的映射而难以实现。这样听来好像我们对于读到、听到的事情的表面结构之外的内容束手无策,知识无法迁移。事实并非如此。我描述的实验中有一些被试者,确实想到用他们曾学过的知识来解答。此外面对全新问题时,成人往往能够利用经验做到一定程度的迁移,因此能比儿童更接近答案。也就是说认为只有在我们知道背景知识的情况下才能迁移的说法是错误的。我们对新问题有一些方法,虽然他们最终不一定有效。这些方法一定是通过经验获得的。不管是我们曾经解答过的问题,还是所知道的关于肿瘤和射线的知识等。这样说来,我们一直在迁移解答问题的方法和知识,即使我们认为从未接触过这类问题。我们对这一类迁移了解的不多,因为实在是难以寻找到它的源头。对课堂的启示:当然,在这里我说的一些信息有些让人沮丧哈,因为理解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即使理解了也不容易迁移到新的环境里。或许是没有那么差的,但是深层理解的难度真的不容小觑。1、帮助学生理解,提供实力,让学生进行比较。在学习中,是经验帮助学生看到深层结构,那就提供更多实例让他们增长经验,另一个可能有帮助的方法是让学生比较不同的例子。给学生连续几个相关联的实例,让他们自己去思考类比,这样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或许我们在给学生一些提示,他们可能会发现这些例子都具有一个共同点。通过一些比较,让学生进行深层结构的思考。2、明说暗说深层知识我们希望学生学习事情的意义,那就是深层结构。我们也应该问问自己,我们隐含的意思是不是和表现出来的一致呢?我们在课堂上题怎么样的问题,有些教师总是提客观性问题,但是这个并不是全部,这个只能了解意义的表层结构而已。我们更加应该多问问主观性的问题,让他们能够更多地思考,大胆的想象和说出自己的观点。3、对深层知识抱有确实期望尽管我们期望学生达到深层知识的目标。但是我们应该清楚学生能达到什么层次,以及他们多久能达到这一层次,当然深层知识来之不易,是反复训练的结果。如果你的学生对于一个复杂的话题在短时间内还没有深层的理解,我们千万不要泄气,表面只是比一无所知要好得多,再说表面知识是通向深层知识的台阶。我们的学生可能需要好几年才能获得真正的深层理解,教师能做的就是带领他们走下去,并掌控好前进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