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关系江苏顾建华2004年9月1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四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决定》全面分析了当前的形势,着重研究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若干重大问题,其中依法执政是党执政55年来的重要经验之一,并作为党执政的基本方式,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目标和任务之一。那么,依法执政与依法治国、依法行政有什么区别和内在联系?一、主要区别1.三者含义不同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它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执政就是执政党接受宪法和法律的规范,努力建立科学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通过完备的制度和法律体系来治理国家。它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执政方式。依法行政就是要求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严格依法行使其权力,依法处理国家各种事务。2.三者行为主体不同依法治国的行为主体是全体人民群众,范围最广。依法执政的行为主体是执政党,主要是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依法行政的行为主体是各级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二、内在联系1.三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必须按照法律规定的范围、程序、内容和手段来行使执政权力。坚持依法执政,体现在政府工作中就要严格依法行政。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只有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严格依法行政,才能把依法治国落到实处。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要创新,是政府正确行使权力的基本保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必须不断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因此,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依法执政是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是改革和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重要途径。推动政府依法行政是实施依法治国的关键,是依法执政的必然要求。2.三者统一于法律规范、党的领导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1)统一于宪法和法律的规范实行依法治国就是将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纳入依法治理的轨道。依法治国的本质是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在现代法治国家中,执政党必须在法治的框架内活动,它有依法执政的责任与义务,不能享有任何超出法律范围以外的特权,执政党的活动要纳入国家法制的轨道。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宪法和法律是党领导人民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制定的,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所以中国共产党也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必须依法执政。党的政治领导主要依靠法律来实现。在国家机关体系中,行政机关所占的比重最大,人数最多,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也最大,所以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必须依法行使权力,依法处理国家各种事务。(2)统一于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必须在党的领导下进行,党的领导是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保证有法可依。依法执政本身就是针对中国共产党而言的,依法执政是检验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党的领导内容之一。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督促、支持和保证国家机关依法行使职权,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才能保证依法行政的真正落实。(3)统一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行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在于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依法执政就是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按照法律程序和方法为人民执政,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依法行政就是保证各级政府机关依法决策,行政人员依法管理,切实杜绝滥用权力的行为和不良的工作作风及方法,提高工作人员的行政执法素质和水平,真正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最终保证和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总之,认真把握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关系,能使我们更好地把课本知识和时事热点的学习结合起来,有利于我们理解和贯彻执行现阶段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