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治疗基础知识介入放射学的概念介入放射学(interventionaoradiongy)在影像学方法的引导下,采取经皮穿刺插管,对患者进行血管造影、采集病理学、生理学、细胞学、生化学检查资料,进行药物灌注、血管栓塞或扩张形成及体腔引流等非外科手术方法诊断和治疗多种疾病。其特点是简便、安全、有效、微创和并发症少。许多介入方法成为了主要的治疗方法,甚至取代或淘汰了原来的外科手术。介入放射学是临床医学和医学影像相结合的产物。介入放射学的范围介入放射学是以医学影象学引导下的导管诊断和治疗技术为特征的血管性介入放射技术非血管性介入放射技术血管性介入放射学血管疾病方面:肿瘤性疾病方面:其它方面非血管性介入放射技术经皮活检抽吸引流其它:取石,取异物,腔内治疗:包括肾囊肿,刷检:包括肺介入放射学发展简史1895年Haschek和Lindenthal首次在截肢手的动脉内作动脉内注入造影剂造影。1896年Morton开始作尸体动脉造影的研究1904年Dawbam将凡士林和蜡制成的栓子注入颈外动脉,进行肿瘤手术切除前栓塞1910年Franck和Alwens在活狗及活兔的动脉内进行造影1923年血管造影始用于人类。德国的Berberich经皮穿刺将溴化锶水溶液注入人体血管内造影成功。法国的Sicard和Forestier用含碘罂子油作静脉注射造影也获得成功1924年美国的Brooks用50%的碘化钠成功地作了第一例股动脉造影。1927年Moniz:用直接穿刺法作颈动脉造影获得成功。Nuvoli经前后胸穿刺作胸主动脉造影。Caxtellanos,Robb和Steinberg等先后采用了经前臂注射造影剂作心脏和大血管造影。1929年DosSantos采用长针经皮腰部穿刺作腹主动脉造影成功,安全有效,至今仍有人在沿用同年Fotsmann从上臂静脉将导尿管插入自己的右心房首创了心导管造影术,并因此荣膺诺贝尔奖。1930年BameyBrooka在手术中用肌肉栓塞颈动脉海绵窦瘘成功1941年,Farinas采用股动脉切开插管作腹主动脉造影1951年,Peizce通过套管作经皮置管术。同年,Biermam用手术暴露颈动脉和肱动脉的方法作选择性内脏动脉置管造影术,并作为化疗药物推注的途径1953年Seldinger首创了经皮股动脉穿刺、钢丝引导插管的动、静脉造影法,由于此法操作简便,容易掌遏,对病人损伤小,不需结扎修补血管,因而很快被广泛应用。他本人也因此获得诺贝尔奖。1956年,Oedman、Morino、Tillnader使用不同头端弯度的导管,应用于腹腔内脏动脉的选择性插管造影术1964年,Dotter利用同轴导管开创了经皮血管成形技术1965年,Sano用导管法成功地栓塞了先天性动-静脉畸形1967年,Porstman栓塞未闭的动脉导管。同年,Baum与Nusbaum又开展了血管栓塞术治疗出血。1968年Newtont用栓塞血管的方法治疗脊柱血管瘤获得满意效果。1968:Nusbaum,动脉导管灌注止血1971:Rosch,选择性血管造影发现消化道出血并栓塞70+:恶性肿瘤介入治疗1973:Maddison等,栓塞治疗脾亢1973:Almgard,肾动脉内栓塞治疗1982:Colapinto,经皮经颈静脉门腔静脉分流。国内发展史1973:中山医院,经皮穿刺股动脉插管冠脉造影1978:华山医院,肾动脉造影1982:华山医院,经皮血管成形术1980-1985年:肾动脉、恶性肿瘤和中药栓塞1983:宣武医院,肾动脉狭窄PTA1984:神经介入放射1984:心脏PTCA1994:TIPPS胆道、泌尿系疾介入放射学通用器械穿刺针导管导丝导管鞘注射器穿刺针(needle)结构:针管+针芯类型:单壁不锈钢针管、外套针和针芯、塑料外管型号:针管外径以G(Gauge)表示操作:斜面向上、拇指抵住针座,食指和中指相对捏住针座两侧向前进针导引钢丝(guidewire)引导和支撑导管鞘通过皮下组织、血管壁等软组织辅助导管进入血管分支的深处引导导管进入特定的血管分支作为导管的支撑物,减少导管在血管内的弯曲交换不同的导管和其他器材松解在血管内打结或折曲的导管推送和释放位于导管内压直的弹簧圈导管(catheter)注入药物、造影剂和栓塞剂输送特殊器材扩张狭窄管腔封闭血流防漏导引导管鞘在手术中交换使用不同的导管插入较柔软的导管或扩张球囊在术中反复灌注肝素溶液以防止血栓形成防止反复插管引起的动脉壁损伤防漏导引导管鞘导管鞘为尾端带有闭塞膜和侧路灌注装置的套管套装包括短导引钢丝、内套管和外鞘其他常用器械连接管开关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