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谁来养活中国”到“水产养殖业的巨大贡献”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从“谁来养活中国”到“水产养殖业对世界是一个重大贡献”上海海洋大学海洋文化与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郑卫东(上海,200090)我们记忆深刻的是,13年前,美国学者莱斯特·布朗(LesterR.Brown)在《谁来养活中国?》一书中大胆预测:中国未来食物消费趋向不可逆转的情况会越来越明显,他们正在走西方曾经走过的路,沿着食物链向上,注重肉类食物的消费,而间接消耗掉大量的粮食。到2030年,全球将没有足够的粮食来“养活”中国。布朗近日来华,并在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提出:中国对世界的贡献是计划生育和淡水渔业。在过去30年中,中国的淡水渔业取得长足的发展,对世界是一个重大贡献。斯特·布朗认为,世界还没有意识到这是多么好的一件事情。中国是世界渔业大国,水产养殖产量占世界养殖总产量的68%,不仅为人们提供了大量优质蛋白质,还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正是布朗先生所言,几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的30年以来,我国致力于对特种水产品的养殖、繁殖技术的研究以及特种水产品种类的引进和驯养,在贫困地区通过推广成套的综合养鱼技术,使千家万户摆脱贫困,走上富裕道路。布朗曾在考察无锡淡水中心时兴奋地说:“中国真了不起!”。中国工程院院士唐启升说,中国渔业成就无愧于他的高度赞扬。中国是世界渔业大国,水产养殖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68%,不仅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大量优质蛋白质,还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保证。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使得我国渔业二三十年来在增长方式上发生了质的转变和突破,从以捕捞为主转向养殖为主,从“牧渔”变成“家养”,这是其他农业产业要花费上百年、上千年才完成的过程,改写了世界渔业的发展史和文明史,是了不起的贡献;我国水产品总量和人均占有量从全球微不足道的地位,跃升到占世界总量的三分之一,人均占有量高出世界平均水平1倍,对保障国家的食品安全和改善国民的膳食结构,做出了重要贡献;另外,,我国的海水养殖,尤其是大量的贝藻类产品养殖,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改善大气环境方面还发挥了相当作用。在回顾中国水产养殖业对世界、对中国作出的贡献之际,我们为上海海洋大学对中国水产养殖业的作出的贡献感到由衷的自傲。长期以来,我校历届校领导始终不渝地将前人倡导,与时俱进地将实践能力的培育作为学校办学特色,并一以贯之地坚持,在”产-学-研”结合中形成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独特办学传统。20世纪50、60年代,组织广大教师和学生走出校门,深入渔村、生产第一线,“将论文写在辽阔的大海和内陆水域上”。我校根据水产业发展需要及国家对学校的要求,及时调整学科、专业设置与科研方向,组织科技攻关,坚持为生产第一线服务,王素娟教授等的海带、紫菜培育、体细胞育苗、超微结构的研究,黄琪琰教授等的鱼类暴发病防治、草鱼出血病研究等项目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我校教师春夏秋冬奋斗在基层,在池塘养鱼学领域屡树功勋,我校为“四大家鱼”人工选育及推广,团头鲂(俗称武昌鱼)“浦江一号”的选育,中日合作淡水鱼类的加工研究填补了国内空白等,为满足人们群众对鱼类食品的需要作出较大贡献。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对水产品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以传统对象为主的水产养殖,逐步向以虾、蟹、鳖、贝、名贵鱼类等名特优水产品为对象的特种水产养殖转变,使我国的水产养殖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在特种水产养殖的苗种生产和养成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的同时,工厂化育苗和养成的都市型渔业也迅猛发展。这些变化给水产养殖学科的高等教育提出了新命题。因此水产养殖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人才培养质量及规格等方面的改革势在必行。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的一段时间里,我校顺应经济发展潮流,合并了淡水和海水养殖两个专业,创建了水产养殖专业,拓宽了专业面,为学科的发展挖掘了新的潜力。同时建立了特种水产养殖课程,走出校门结合生产,和上海市金山区漕泾对虾养殖公司创建了股份制企业——上海市申漕特种水产养殖公司,聘请具有大专以上具高级职称的企事业负责人担任校外生产实习的指导教师,另在上海、浙江、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新疆等地建立了多处”产-学-研”基地。二十世纪80年代,全国各地新开发了一大批商品鱼基地。但这些新渔区首先缺少的不是大学生,而是能说会干的养鱼技工。为此,谭玉钧教授等冲破“名教授办技工培训班是大材小用的干扰”,他说:渔区需要,就是我们应该做的工作。在农业部、无锡郊区等有关方面的支持下,他在无锡渔区创办了无锡养鱼技工培训班(一年制),并亲任培训班主任,编写培训班教材,组织学校有关教师赴无锡授课。招收由全国各商品鱼基地的学员(由部水产局分配)。培训班从1982年至1991年,连续十年举办了十期,学员来自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和部队、武警农场等单位,为全国渔区培养了3~6级养鱼技工近1000名。这些技工带着所学的池塘养鱼高产高效技术,回到自己的渔场,直接参与和主持科学养鱼的实践,从学员反馈的信息统计,绝大部分均取得良好的成绩。目前他们已成为各地养殖单位的主要骨干,一大部分已成为大中型养殖场的负责人,为解决人民的吃鱼难问题作出重要贡献。自90年代起,王武教授等针对崇明蟹种培育成活率低的难关,承担了长江口中华绒螯蟹蟹苗的开发利用项目,在崇明陈家镇养殖场开展试验研究,通过3年研究,创建了“综合强化法培育蟹种新技术”——简称“四个一工程”(即一亩水面,放养一斤蟹苗,生产蟹种一万只,盈利一万元),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该项成果,在崇明县科委的全力支持下,只化了一年时间,在全县推广,为推动崇明的蟹种作出了重要贡献。与此同时,以吴嘉敏教授为首,承担了河蟹健康养殖技术研究,为防止河蟹病害,建立成蟹健康养殖模式作出了贡献。90年代末,成永旭教授带领青年教授,先后主持“一龄蟹种性早熟机理的研究”、“河蟹生态育苗的研究”,经努力,均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特别是土池生态育苗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大大提高了育苗的质量和经济效益。进入21世纪,我国的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强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针对水产养殖对环境和资源造成不利影响这个现实,我们又及时调整科研方向,倡导健康养殖,闭循环高密度养殖、保护近海渔业资源,大力开展远洋渔业,使我国的渔业生产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近年来,我们与企业合作,投入经费数千万,不仅在浙江、新疆、云南、三峡库区等地建立了环保型的、水资源可重复利用的、全人工控制的高密度养殖“产、学、研”基地;还与中国远洋渔业公司合作,建立了从近海到大西洋的海上流动“产、学、研”基地。2005年,农业部表彰了全国农业科技入户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渔业行业有两个渔业科技入户先进集体、25个先进示范户、22名先进个人受到表彰。农业部渔业科技入户首席专家、上海水产大学王武教授,因其出色的工作被评为22名先进个人之一,这是高校系统唯一的入选者。2008年5月19-23日,世界水产养殖大会在韩国釜山召开。会上,因在水产养殖领域做出的突出成绩和杰出贡献,我校生命学院李思发教授被授予世界水产养殖学会终身成就奖。这是世界水产养殖学会1969年首次授奖以来,中国大陆水产科技工作者第一次获此殊荣。正如布朗先生所提醒的一样,中国食物安全问题还没有到了可以高枕无忧的地步,就水产养殖而言,还面临着许多新课题,作为一所特色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将高举水产高等教育的旗帜不动摇,为水产科技事业,为水产高等教育作出更大的贡献。

1 / 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