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为奴十二年》来看黑奴命运的悲惨2012级历史学三班梁海祥1221110028《为奴十二载》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而成的一部电影,而我也是在看了这部影片之后,深刻的感受到了在反抗被殖民的令人向往的美利坚合众国的土地上,被称为世界民主典范的国家,竟然在摆脱自己的悲惨命运的同时又把他人推向了悲惨命运的深渊。之后,我又进一步的了解到,原作是一本小说《为奴十二年》,并饶有兴趣的把它读完。原文《为奴十二年》作者所罗门·诺瑟普(1808-1864),是一个有着自由人身份的黑人。从他父亲时起他们便被废除奴隶身份,成为了一名美国州的自由人。但作为纽约州市民的他却被人欺骗后于1841年在华盛顿州被人绑架,被强迫的成为一名奴隶。在经历了12年被奴役的生涯后于1853年被解救出来,便根据自己亲身经历的奴隶生活,回忆了自己的悲惨境遇并写作出版。“人人生而平等,人人都有追求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力”这是美国独立战争期间,美国为了反抗英属殖民统治,争取早日独立解放而广而告之的宣言。对于当时被统治、被奴役的北美人民,是多么的震耳发聩!他们仿佛感觉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民族,无情悲惨的被英属所奴役着,遥遥无期。意识到了一个人最基本的尊严和人格是需要为之奋斗,拼命争取而来的。不得不说北美人民勇敢、勤劳、伟大、敢于追求自己权利的解放。但在美国建国之后便把自己所承受过的痛苦、所经历过的奴役又以另一种“合法合理”的形式转嫁给无辜的黑人种族。需要注意的是在杰斐逊起草的《独立宣言》草稿中,有谴责英王乔治三世允许在殖民地存在奴隶制和奴隶买卖的一段话的。并且还说道:“他向人性本身发动了残酷的战争,侵犯了一个从未冒犯过他的远方民族的最神圣的生存权和自由权。他诱骗他们,并把他们运往另一半球充当奴隶,或使他们惨死在运送途中。”却在后来,大陆会议通过的最后宣言中删去了这一段话。政策、国家、和谐等都是妥协的产物,人人都有追求自由的权力这时便是被分割开来了。也许人就是自私的,因为人就是人,永远不会成为救世主。也许一个人的私欲不会明显的显现出来,或者还不足以表现出来,那么当结成群体之后,这些私欲汇总之后,被放大之后,集体的就是正确的,为了阶层、为了成功便无法克制集体的魔鬼,得以让它跳将出来。即使出现所谓伟大的、有先见的人也是被埋没与此中。那些获得独立解放的伟大的北美人民,似乎继续着英属未完成的事业,只不过对象双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被奴役的人此时变成了主人并在奴役着他人。他们不曾想此时遭受奴役的种族有着他们当年的身影,这些人会不会像当年他们那样有一天起来反抗同样是为了自由、平等、幸福,当然这种可能性很小历史事实也说明毫无可能,但理论上存在着那么一刻的并与他们记忆有相似之处。试想假如有那么一刻,则是“后人复哀后人”而已。主人公所罗门·诺瑟普作为美国自由人的普通一员,正如他在回忆录中开篇写道的那样:“我的人生一直平淡安宁。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黑人,我和我的家人怀揣着最不起眼的梦想,用心去爱,去劳动,在这熙熙攘攘的世界努力向前。但是……”但是在他生命的十二年里却注定要为那些拥有同样身份的所奴役。所罗门·诺瑟普是生活在纽约州里下属的一个叫萨拉托加的地方,生活像往常一样,他和妻子靠双手劳动积极工作,踏实生活,家庭也很满足。就在一次不经意间被奴隶贩子盯上,欺骗他到华盛顿演出,而且承诺利润丰厚。结果一觉醒来,人生的天平发生了倾斜。他被戴上了手铐、手链并被关在了一个陌生的屋子里。他在想:“一个自由的纽约州公民,没有得罪过任何人,也没有触犯过任何法律,怎么能平白无故受到如此非人的对待?然而此时此刻的处境,毋庸置疑—我被绑架了。”是啊,在一个统一的国度里,由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突然就从自由人变成了奴隶,这乍一听荒唐可笑。美国有自由州和蓄奴州之分。而在独立之初,美国南部在大西洋沿岸便有6个州实行奴隶制,并在之后迅速向西推行奴隶制。到1850年南部已经有15个蓄奴州,即边界州马里州、特拉华、肯塔基、密苏里,上南部的弗吉尼亚、北卡罗来、田纳西、阿肯色,下南部的亚拉巴马、路易斯安那、密西西比、佛罗里达、德克萨斯、南卡罗来纳和佐治亚。奴隶贩子说所罗门·诺瑟普是奴隶并是来自佐治亚的奴隶。其中的佐治亚就是蓄奴州。当所罗门·诺瑟普争辩说自己是自由人并来自于萨拉托亚时候,这位贩子凶狠起来,拿着两个异常的刑具专门是惩罚教训奴隶的,不由分说的开始在所罗门身上施展,重重的打在所罗门的背上,每次下手都是用尽全力,一个刑具打坏了,则用另外一个继续痛打,不停的骂和说“你是从佐治亚来的奴隶”之类的话,以使他屈服。由天堂到地狱我想也不过如此,从一个自由自在的人到可以随意打骂并限制自由的奴隶。从此被关在暗无天日的囚牢里,任凭你发出什么样的呼声都无人关注,更无人来救。那种内心的歇斯底里的孤独绝望在一刻一刻的吞噬着他。“人性的贪婪和邪恶早已超过了我能预想的程度”。是的,不用多想可悲的他已早是盘中餐了。他就在华盛顿的某个地方,被深深的掩藏着。正如文中:华盛顿是这个国家的首都,是一个声称“人人都拥有不可剥夺的生存权、自由权和谋福权的地方,尤其使我们当时所在的哥伦比亚特区,更被人成为“伟大而自由的人间天堂”,这一切是多么的讽刺。就是这样在自由天堂的地方操纵着剥夺自由、奴役人性的见不得人的勾当。谁也不知晓,谁也不怀疑,不知上帝是否知道,这或是他要成为上帝选民的必由之路?像他一样,在重大的压力之下,每个奴隶都被赋予另一个名字,接受另一种命运,变成另一个人。而压力则是鞭打,只有无尽的鞭打。在辩解自己的名字时会被打耳光而阻止;在交易的时候就像在交易牲口一样;母子被无情的鞭子分开;采摘棉花的任务没有完成则要鞭打;没有犯什么错的时候也避免不了奴隶主的鞭打甚至会有性命之忧。奴隶之间各自裸露着身体聚在一处洗澡,这就是努力生活的真实写照。每天处在极大的压力和痛苦之中。如果说所罗门是男奴的代表人物,那么其中文中的女奴帕西就是女奴的代表。她被自己的主人所欣赏,强迫的与之发生性关系,受到了女主人的极其鄙视。不知道什么时候便从女主人手里的什么东西所砸伤。有一次,在奴隶主找她不在的情况下,她一回来便极其变态的惩罚她。让她脱光衣服,命令所罗门拿着鞭子狠狠抽她,在所罗门打不下去的时候,他便接过来继续打,此时女奴帕西已经被打的有气无力了,每一鞭下去一股鲜血溅开,绳上沾满了血,真的是皮开肉绽了。其残忍无情的惩罚每天笼罩在他们头上,如文中所言:谁要是在黎明之后还留在宿舍里,那是不可饶恕的错误,不可避免地要遭受鞭打。于是,新一天的劳动和恐惧又开始了。日复一日,奴隶们一刻也不能休息。白天黑夜,时刻恐惧鞭子会落到自己身上。这就是贝夫河沿岸摘棉季节奴隶们的真实生活,我没有一丝一毫的杜撰和夸张。鞭子的噼啪声和受罚奴隶的惨叫声,每一天都会从黄昏一直响到午夜睡觉前。我每天目睹人间的各种苦难—听奴隶们苦不堪言的抱怨,看他们在无情的皮鞭下痛苦地翻滚,或被恶狗疯狂地撕咬,默默无闻地死去,连寿衣和棺材都没有,就被随意地埋入地下。在这种社会环境下,谈何尊重生命,关爱生命?而这些在白人看来是极其应该的天经地义的,甚至其观念在黑人奴隶心中也是这样,从小被奴役、被鞭打,心中只剩屈从。正如文中体现出的:至于其他奴隶,我们却丝毫不敢相信。他们从小在恐惧和无知中长大,你无法想象,他们对白人是怎样从骨子里敬畏,如此“胆大包天”的计划是绝对不能告诉他们的。我们决定,这个计划就由我们三人来干。坚信不疑地认为“一个人可以占有另一个人,并将其视为私有财产”。这种观念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他只是自然而然地继承了而已。如果他在另外一种环境中长大,毫无疑问,他会拥有截然不同的道德观。不可否认,至此奴隶制度已经存在并发展多年了,已经潜移默化了。这种观念已经根深蒂固的存在于蓄奴州里了。所罗门从成为奴隶那一刻起,虽然每天在鞭打生活之下,默默的受着主人无情奴役,但他无时无刻不在想着逃脱,渴望着有一天能够摆脱这毫无人性的生活。不过这只是美好的幻想,后来也多次证明逃跑是天方夜谭。在自由民主的国度里,自由的白人却在无情的奴役着无辜的黑人,黑人就像笼子里的牲口,是白人的私有财产,毫无自由可言并备受摧残。于是所有白人就是他们的驯化师,时刻在监视着笼子里的猎物,所有白人都有义务有责任拦截抓捕黑人并把他们重新送回笼子。正如所言:我没有路条,任何白人都有权抓住我,并把我投进监狱,除非我的主人前来出示证明,交点钱,才能再把我领走。我就相当于一头走失的牲口,如果我不幸遇到的是个“一贯守法”的路易斯安那好公民,他会毫不犹豫地抓住我,并认为那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说真的,我也说不清到底什么才最危险—狗、鳄鱼,还是人?对于一个想要逃亡的奴隶来说,通往自由的路上荆棘密布,障碍重重,这不是一个普通人所能理解的。因为每一个白人都是敌人,巡逻队无处不在,猎狗们虎视眈眈,而这里的田野更是危险重重,想要安全地逃出去几乎是不可能的。美国奴隶制度形成于17世纪,亦即殖民地创建时期,到19世纪60年代,才被内战的炮火所摧毁,算起来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了。此时形成的黑人奴隶制度有着长久的变迁过程。北美殖民地上的地主资产阶级,为解决劳动力缺少的问题,借鉴西、葡上的奴隶制度,强制使用奴隶进行劳动。最初也不是黑人充当奴隶,是从印第安人到欧洲大陆的白人到非洲的黑人,并且还不是终身受人奴役更没有其子女后代都是奴隶的情况。最初实行的契约奴的形式,奴役期限满了之后就可以自由活动,不必受其奴役了。所罗门受奴役期间,只能忍受皮鞭的痛苦,隐形埋名,不能说自己的真实姓名,也不能透露自己受过教育,更不能说自己是自由人。他此时便拥有了一个新的名字“普莱特”。最开始,当奴隶贩点到他的名字时,所罗门没有丝毫的反应。奴隶主质问他为什么不回答他说:“我的名字不是普莱特,我的名字是......”,还没说完,就被他的巴掌打断,并再一次的强调说:“你是普莱特,如果你不想死的话。”并且在之后被多次警告威胁。从此所罗门就变成了普莱特。直到最后的解救,一位绅士在地头喊:“普莱特,谁是普莱特?”所罗门等到了他的救兵,终于可以将内心的呼喊大声说出来了,并以自由人的身份回归。名字在影片中具有符号化的意义,这种意义折射出黑人的传统思维方式。从美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话语中,我们可以窥知名字对黑人的重要意义。“如果你来自非洲,你的名字就消失了。问题是不仅仅你的名字消失了,你的家族、你的部落的名字都消失了。如果你失去了你的名字,你死后,如何与你的祖先相连?这是黑人民族巨大的心灵创伤。”可见,名字对黑人来说,意味着身份,意味着与祖先的连接。白人就是这样把每个黑奴贴上另一个标签,安排另一种命运,黑奴是没有家庭存在的也不会允许其存在的,每个家庭都不可避免的要被拆开被卖到不同的地方和卖给不同的奴隶主。其结果就是一代复一代,黑奴永远的被奴役,永远的联合不起来,永远的被奴役。又因奴隶本身是被禁止接受教育的,不能学习知识的。更是剥夺了他们发展心智的权力,没有聪明才智,只有心甘情愿。美国奴隶制度奴役对象的不断变化,最后最终确定要以黑人作为永久的奴役对象。有人说这是当时的地理因素和历史条件决定的,也许是吧,但说什么黑人颜色是黑色的,便于辨认,身体强壮,力气大。这些条件都应该被白人所利用。除此之外,为了永久的给黑奴贴上标签,永远为之所用。种族主义开始闪现在白人和黑人之间,这种理论承认了白人民族天生优于黑人民族,成为了白人奴役黑人的天然武器。给黑人带来了无穷的祸害。种族主义是伴随着奴隶制度和奴隶贸易产生的,是殖民者进行奴隶贸易过程中充分论述的重要理论工具。当他们为自己辩解的时候,凡是黑人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特征都是劣质的,是低人一等的标志。先是利用宗教文化进行论证,指出黑人是未开化的民族,是一种半人半兽的生活状态。18世纪,在废奴呼声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宗教信仰显然已不能维持奴隶制度,这时便完全的从种族主义中寻找生机,揭示白人拥有先天优势,对奴役黑人具有绝对的权力。并在此过程,除了殖民者们,欧洲部分学者从各方面论证种族主义,推波助澜,使种族主义理论化、合法化。使之变成天经地义的观念,存在于当时社会,并之后影响几个世纪甚至于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