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青春之歌》看女性意识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从《青春之歌》看女性意识摘要:《青春之歌》是杨沫著写的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学生运动、塑造革命知识分子形象的优秀长篇小说,也是一部以女性视角关注知识分子题材的重要女性主义小说。它成了当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也成了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走向革命的范本。本文以女性的角度,从《青春之歌》的创作思想和、典型人物的塑造这两方面简要分析此小说的意义,揭示其独特的价值。关键词:《青春之歌》女性意识创作思想典型人物价值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现了有像丁玲、白朗、杨沫、茹志鹃、刘真等一批个性鲜明、才华横溢的女性作家活跃在创作领域,而且在她们具体的创作中时时还会不可遏制地体现出一种女性的生命体验、女性的情感判断和女性的文学气质。杨沫的《青春之歌》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青春之歌》是杨沫著写的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学生运动、塑造革命知识分子形象的优秀长篇小说,也是一部以女性视角关注知识分子题材的重要女性主义小说。它主要是通过对女主人公林道静这小知识分子从不屈服于命运和对家庭与社会的个人反抗到最后投入时代洪流走上革命道路的艰难曲折的“苦难历程”的生动叙述,以女性的视角形象地展现了“九·一八”——“一二·九”(1931--1935)这一特定历史时期我国学生革命运动的历史风貌和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成为了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走向革命的经典范本。小说最大的艺术成就在于成功的人物塑造,特别是女主公林道静的塑造。林道静的出现引起了当时先进知识分子对女性意识的再度关注和探析,掀起了女性意识的旗帜。在此,笔者从女性的角度,运用女性意识的理论简要分析此小说的意义,揭示其独特的价值。一、从《青春之歌》的创作思想看女性意识《青春之歌》这部以20世纪30年代初为生活背景,重点反映从“九·一八”事变至“一二·九”运动这一时期爱国学生运动的长篇小说,是以青年知识女性林道静的生活命运为线索来结构作品的。不难看出,它的构思有着杨沫作为女性鲜明的生命感觉和情感投射,蕴含了很多作者身上女性意识的精神。作者放弃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由高级文化培育出的犹豫、多虑、患得患失、软弱、不敢抗争以及敏感纤细等女性情感特征,她内心激荡着的是经过改造后和过滤之后的对更崇敬、更神圣、更纯洁的伟大革命事业的向往和追求。她有着顽强不息、勇于反抗、不怕挫折的女性意识的觉醒,有着自尊自爱、追求自由的独立女性人格的起崛,于是作者想通过《青春之歌》来创造一位符合心中理想的女性主人公来反映她身上的女性意识。林道静正是她完成了自己思想改造后,对其思想改造必由之路的确认并通过个人的心路历程得到确认的一个文学人物范本。小说其实也是作者的亲身写照。杨沫在谈到她在创作《青春之歌》的心态时曾说到:“作家创造出来的形象,不仅可以教育和感动读者,同时也可以教育和感动作者本人。在创造卢嘉川、林红这些视死如归的共产党员形象的过程中,我自己的精神就仿佛升华了,就仿佛飞扬到崇高的境界中......”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好像把自己本人列入了小说的人物中,列入了犹如林道静那样受过了共产党员的教育感染后的愉悦及对共产党员无限的崇高敬佩之情。要是作者本身没有这样的意识,又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感悟体会呢?在“答读者”的一篇文章中,杨沫回顾了她之所以能够塑造出林道静这一形象的思想经历,她认为:“其根源正是因为我遵照了毛主席的教导,曾经在抗日战争中和广大的群众生活在一起,战斗在一起,滚着一身虱子和他们同住在一条炕上。工农兵群众改造了我,那些崇高的英雄们教育和感染了我,所以我才能写出像卢嘉川和林道静那样一些人物来。只有人民生活才是创作的唯一源泉。如果我不曾投身到革命战争的烈火中去,如果我不曾接触、理解,并且常常爱像卢嘉川、林红那样的英雄人物,如果我只有一些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生活经历,而没有在火热的斗争中得到改造的话,那我自信绝对写不出《青春之歌》来。”通过作品文本我们可以得到确认,作者在创作这部小说时的思想与这些追忆性的表述没有太大的差别,林道静也正是按照作家的这一体验踏上精神解放之路的。《青春之歌》不仅体现了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女性意识的觉醒,也反映了现实作家的女性意识强烈的崛起。二、从《青春之歌》的典型人物看女性意识《青春之歌》最大的艺术成就在于成功的人物塑造,而作品中最典型的塑造人物女主人公林道静。此小说不同于当时同类题材的一些作品那样,只是通过一些重大的革命事件来反映人物命运的变化及成长,而是巧妙地通过女主人公和三位男性的感情联系,将情感线索与精神成长线索交织在一起刻画人物,显示了一位女作家对女性心理和情感的特殊把握。作品中的林道静出生在一个大地主家庭,她的母亲是被她父亲霸占了的贫农女儿,她身上“有白骨头也有黑骨头”,她心地善良,同情民众,憎恨她的家庭,反抗她的家庭,为追求自由离家出走,想靠自己的力量谋求生存。但是她虽然逃离了她家庭给她设置的网,却又踏进了余敬唐的罗网,她从绝望走向自杀的道路。北大学生余永泽救了她,余永泽以“骑士兼诗人”的风度和温情体贴赢得了林道静的爱情。他们度过暂短的爱情生活,在许多实际问题上发生分歧。向往自由追求革命的林道静,终于认清了余永泽自私、庸碌、狭隘的本质,毅然与余永泽分手。林道静跨出了“爱”的小圈子,标志着她思想历程和人生道路的重要转折。这时期她的主要思想特征是向往革命,并投身到革命。她张贴标语,撒发传单,单枪匹马地进行革命活动,遭到国民党特务的逮捕,党组织营救了她,把她秘密护送到定县农村。在这里,党又派果敢、机敏、干练的江华同志领导她工作,在江华的帮助和教育下,林道静的思想逐渐成熟起来。在狱中,她又亲眼看到了共产党员林红面对敌人的屠刀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经受住了党的考验,出狱后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林道静的成长历程看,她对女性人格和女性意识具有强烈的追求并努力尝试去拥有获得。林道静作为一个女性,“既是性的受害者,又是性的自觉者”。她与传统女性不一样,不想沦为男人的玩物,不想听从于家长的包办婚姻,不想屈服于命运额安排,她逃离了自己的家庭,踏上了流亡的不归路,这突出的反映了她的抗争意识,而抗争意识又因为她的女性身份而带有了更加深刻的内容。作品深刻的刻画了女性性别给林道静带来的灾难,但是这性别带给她的不仅只是灾难,同时也是一种挑战。林道静为抗婚毅然离家出走,只身到北戴河谋生,在经历了一系列挫折和打击之后,她对前途绝望了,在这样的时刻,“诗人兼骑士”的于永泽进入了她的生活,成为了她的伴侣。可是渴望着“独立生活”的林道静并不满足做家庭主妇,他对下层人民的同情,使她同冷酷无情的于永泽出现了裂痕,她逐渐的看清了于永泽的自私平庸的男性面目,通过与卢嘉川的交往,革命的新形势使她感觉到了与于永泽的格格不入。终于林道静摆脱了小资产阶级感情的羁绊,离开于永泽,义无返顾的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小说中,林道静自称自己的骨头“一半白一半黑”,其实这是林道静对于自己的家庭出身及阶级成分的困惑、苦恼的心理,这决定了林道静在以后的斗争生活中总是努力地改造主观世界以改变自己的阶级成分。一开始,林道静把自己的生存理想寄托在了爱情上,她与于永泽的婚姻使从小就孤苦无依的林道静暂时感受到了家庭的温馨,爱情的感动唤醒了林道静对生活的热情。可是后来她马上发现,爱情不是她的归宿,她不想被别人供养,要想在这个乱世中生活下去就必须另寻出路。而卢嘉川的出现,使她开始接受革命思想,逐渐明白,只有把个人前途同国家民族的命运、人民的革命事业结合在一起,投入到时代的洪流中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才有真正的前途和出路。现实生活的残酷使林道静不信任任何人。对于独自沉醉在美妙爱情中的男人,林道静对他们表现出了更多的怀疑和彷徨,在一天天的生活中,林道静发现了男人(于永泽)的平庸和无能,没有能力去改变她的内心,也不能给她安全感,而当男人(卢嘉川)作为政治符号出现的时候,才使她觉得有了前进的方向,因为在长期的悲惨生活中林道静懂得只有政治才能救赎她,只有政治才是她生存权利的唯一保证。林道静的成长过程其实就是辗转于各种政治符号之间的过程,男人的自然性别被政治信息所取代,而林道静的女性性别便成为了她与政治结合的资本,这就是女性性别给林道静带来的机遇。从刚开始的逃避婚姻,到后来的拒绝、面对,最后接受自己的性别并成为自己的自救资本,这一过程,完全地展示了林道静由一个女孩到女人的转变。而政治在这一过程中是林道静追求自我解放、独立生活的终极目标,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无产阶级战士,从而完成自己一生的使命。林道静这典型人物的塑造充实丰满,生动感人,使作品有了较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从杨沫《青春之歌》的创作,使我们感受到即使在高扬着“阶级”、“革命”旗帜的20世纪50-60年代,文学创作中的“女性意识”并没有“完全泯灭”。正是由于这部出自女作家之手的作品反映出了强烈的女性意识,在那个年代显示了不同的格调,从而使《青春之歌》赋予了独特的价值意义,成为文学史上优秀的长篇小说。参考书籍:1、罗雪松:《性别视角下的文学诠释》,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年9月2、孟繁华、程光炜:《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3、杨沫:《中国当代长篇小说藏本:青春之歌》,中国人民文学出版,2005年7月1日4、罗兴萍:《中国当代文学60年》,上海大学出版社,2010年01月5、吴道弘:《书旅集——四方文丛》,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中本113班邱云荧学号:201101402141

1 / 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