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外一流大学谈导师制和项目式教学法作者:樊振全学号:141310309摘要:首先分析国外典型大学的导师制和项目式教学法,然后结合本校情况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关键词:牛津大学导师制项目式教学一、从世界一流大学看导师制和项目式教学基本事实:①牛津大学是最早实施导师制的大学。牛津大学所创立的本科生导师制从学生入学时导师的选择,到学期中导师与学生面对面辅导与研讨及周论文的写作与指导,再到学期末导师制实行效果的评价都有其内在的运行规律。录取为牛津大学的新生,同时也成为某一个学院的成员,报到的同时,学院会为他安排一位导师负责制定和监控他的学习计划,并帮助学生为大学统一的考试做好准备。导师一般都是学生所在学院的教师,如果本学院没有学生所选专业方面的教师,学院就请其他学院的教师担任导师。这不会影响对学生的指导,牛津大学的各个学院的教学资源是共用的,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使学生接受到不同的观点和导师教学的不同方法,有助于学生的学习。不是学院的每一位教师都有资格担任导师。导师多为在一定的领域卓有建树的品学俱佳的学者,他将是学生所选专业方面的指导者与引路人,既负责学生的学业,也负责学生的品行。一个导师一般指导6~12个学生。牛津导师制教学的最基本要素是撰写周论文,可以是一篇研究性论文,也可以是读书体会。教师与每一个学生共同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每一门课程都是如此。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导师根据学生的情况,提供一个相关的论文题目、一本书和一份参考文献目录,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所提供书目的阅读,并按要求写出一篇2000字以上的论文。学生完成了周论文的写作并上交后,及时去见导师,也就是请导师上课。每周导师为学生上课一次,每次都要讨论学生独立撰写的这篇周论文。上课时学生首先宣读自己的论文或报告并讲解论文的内容,导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学生已完成的工作,以及在以后的进一步学习中将要研究的论文或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就文章的论点、论据进行辩论。导师上课就是面对面的辅导与指点,每周上课一次,每次一小时左右。上课的地点一般选择在导师的书房、小型教室或实验室。上课的形式一般为一对一,面对面的个别辅导,这是几百年牛津精英教育的传统。课上一般有三部分内容:一是讨论点评学生的周论文及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需要大半时间;二是讨论解决学生在大学学习和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三是导师辅导并帮助学生准备大学组织各种考试。当然,导师教学的形式绝不会是呆板如一的,而是灵活多变的。师生的会面可能少于每周一次或更频繁,上课的时间也非常灵活,师生见面的地点,因人而异。但无论授课的时间地点如何灵活,但上课的主要内容是不会发生变化的,那就是牛津人认为仍然要通过书写培养学生思考能力的学科,导师要求学生的周论文是必须提交并讨论的。但是在科学或数学的指导课中,导师不会集中于论文,而是关注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模式。②“项目驱动式”教学法是改传统的理论和实践分家、分段教学的方式,通过师生共同拟定、实施一个项目来进行教学活动。在这个活动过程中,教师在选定项目时起主导和引导作用,把知识点融入到项目中;而在具体实施和完成项目时,学生起主导作用,如此可以把理论寓于实践,二者有机结合,以师生共同完成项目为目标,做中学,学中做,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在拟定设计方案、反复修改、讨论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目标设计能力,极大地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另外,以项目小组的方式合作完成项目的过程,也能够提高学生团体合作意识,更有利于未来职场环境的适应。而更重要的是此种教学法既能够切实将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又创作出一种公司工作的实习氛围,经过这样的项目模拟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未来工作无需企业再培训直接上岗。关于“项目驱动式”教学法的具体实施。首先,提倡“项目驱动式”教学法,但也不能陷入形式怪圈,“为方法而方法”是不可取的,要以达成授课目标为核心考虑要素。如低年级学生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一些课程,是否适合“项目驱动式”要经过科学论证;一定要用“项目驱动式”也要慎重选择项目,看是否能达到知识的消化理解的授课目标。随着年级增高,“项目驱动式”教学法要偏重锻炼学生的就业技能,此时就要针对产业环境调查,有针对性地选择和本专业就业岗位相关的实际项目。其次,“项目驱动法”实施的另一个关键是项目来源问题。首先,最好的项目是真实商业项目,可以最大限度地锻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与公司工作无缝接轨,这可以通过学校与行业内一些公司建立起相对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来实现;其次是各类比赛项目,比赛项目也是有时间限制和设计要求的很好的项目来源,奖项设置能够激发学生的潜在能量,类似这样的赛事,教师经过筛选后引导学生参加,可以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第三,教师可以自己设计、模拟公司环境并自拟商业项目,融知识点于其中,设置不同的岗位,根据学生能力或指定或通过“招聘”或让学生“毛遂自荐”来共同完成项目;第四,让学生参与教师自己的科研项目以及学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学生无论是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还是在老师指导下独自承担创新、创业项目,都能够极大地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让他们在学生时代对科学研究、科技活动、创业活动或社会实践有浓厚的兴趣。项目立项后必须想办法努力如期完成,也需要学生有坚强的毅力,这对他们未来的就业、学习、研究都是很好的经验。最后“项目驱动式”教学法,是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崭新方法,需要制定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来评定教学效果,并不断改进,才能行之有效;另外,教师的引导作用非常重要,初次接触项目开发的学生,虽有热情,但很可能找不到方向,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完成项目开发各阶段间的过渡,注意观察学生工作细节和思想动向,及时检查工作进程,适时引导、启发学生思路,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向。二、实施阻力1.师生比失调,公平自愿难保证。从20世纪末开始,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步伐不断加快,高校办学规模极度膨胀,生师比日益增大。目前我国高校的师生比为1:17,如此低的师生比不可能全面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这种师生比的严重失调给高等教育质量提出严峻挑战。现实状况是导师没有选择余地,老师“被导师了”;反过来也不是每一位学生都希望被导师约束,学生“被导了”,这使得双方的积极性都不是很高。2.配套制度不健全,缺少激励机制。现在高校普遍实行学分制。因此实施本科生导师制需一系列制度保障。本科生导师制与学分制的管理制度不配套;人事管理、学生管理、教务管理、后勤保障等等方面服务不到位;本科生导师的工作量大、报酬少,不能充分激励导师的工作积极性,导致现有的导师队伍不稳定,许多人不愿继续担任导师工作。即使学校从制度安排上规定一些老师担任本科生的导师,由于不情愿,老师对本科生导师工作敷衍过关,难免流于形式,从而严重影响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和发展。3.本科生导师制双向选择自愿结合的原则坚持不够。在学校不是每个老师都可以当本科生导师,也不是每个学生都一定要被导。导师制度更适合师生双向选择。这样才能发挥优势。因材施教才会有的放矢。三、个人建议1.要有足够负责的导师,能够愿意为学生指导,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2.把有共同研究兴趣的同学组到一个小组,找到对应的导师。3.建议制定合理的考核制度,如牛津大学的周论文制。4.进行研究时,建议选一些直接企业给的项目或项目的一部分,建议选一些实用性强的课题,对以后的工作有帮助。操作流程图:相同研究课题的学生组成小组并找到对应的导师导师教导有关项目需要的知识、文献、及其他渠道。参考文献:[1]单中元.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10).[2]潘海军,等.浅谈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创新教育和人才培养[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2).[3]张芳芳,等.创新型本科全员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J].潍坊学院学报,2010,(10).[4]冯霞.本科教学中导师制设立研究[J].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10,(4).[5]晋贵堂.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6).每人每周写一篇工作的周论文(工作报告),并由导师当面审阅并指导。小组成员自学相关知识,互相讨论不能解决掉的问题向导师求助、解决。小组成员共同制定好项目计划书,由导师审查并指导修改。按照项目计划书,完成项目,总结报告。导师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