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城镇化到城乡一体化的理解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一、江苏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一)我委主要工作举措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提出的“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指示精神,以及全省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工作会议要求,结合《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任务内容,我委从“定规划”、“重调研”、“抓试点”、“促改革”等4个方面工作入手,有力的促进了我省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的建立和完善。1、在全国较早颁布实施了《江苏省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作为指导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我省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推进工作的纲领性文件,《规划》明确了江苏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与发展路径,并提出了7个方面的具体改革举措。同时,为保障规划主要目标任务有序有效落实,制定《关于落实江苏省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2014-2020年)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的分工方案》以此为依据,切实加强对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工作的统筹推进以及监督检查和跟踪评估。2、深入开展我省新型城镇化基础调研工作。根据国家部委《关于印发推进“三个1亿人”城镇化实施方案的通知》(发改规划〔2014〕2958号)要求,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精心设计包括常住人口、农业转移人口、基本公共服务事项及标准、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需求等内容的各类表格,在全省范围开展调查摸底工作。以此为基础,初步形成《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的实施办法》和《改造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的实施办法》。3、全面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去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1个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的通知》,把江苏、安徽两省和其他省市区62个城市(镇)列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根据要求,我委制定形成《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任务分工方案》,初步确定省级部门的具体任务、推进责任和时间进度。此外,围绕国家赋予我省的12项试点任务,明确要求各地在全面承担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等三项基本任务基础上,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进一步开展更深、更实、更有操作性的创新探索。4、积极探索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改革。在全国率先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多规融合试点稳步推进,淮安、镇江句容列入国家首批“多规合一”试点城市。积极推进苏州市成为国家城乡发展一体化综合改革试点市,重点围绕公共服务均等化、生态文明、和谐社会、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城乡金融创新等方面开展改革探索。此外,淮安新型城镇化综合改革试点已获省委省政府批复同意,常州产城融合综合改革试点方案也获省政府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二)发展现状通过全省上下共同努力,江苏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推进机制初步建立,城乡二元结构得到有效突破,城乡差距逐步缩小,201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346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58元,分别增长8.7%和10.6%,城乡收入缩小至2.3:1,全省城镇化率提升到65.2%,高出国家10.5个百分点。1、城乡产业布局不断优化。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动并进的发展态势日益显现,通过农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土地集约开发、产业集中发展、资源要素高效利用,促进城乡之间要素的双向流动和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城乡融合的产业布局日趋合理,全省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由10年前的7.9∶56.6∶35.6调整为5.6∶47.7∶46.7。以推进农业“园区化、合作化、规模化”为抓手,积极培育各类专业性合作组织和服务组织,现代农业、高效农业发展迅猛。全省专业大户达23.5万个,家庭农场1.58万家,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发放率达98.4%,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2461万亩,约占农户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的48%,全省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5645家。其中国家级61家。2、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逐步加大。统筹推进城乡交通、水利、电力、电信、环保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重点更加向农村倾斜。进一步加大水污染防治,累计建设污水收集主干管网1600余公里,新增城镇污水处理能力56万立方米/日,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达78%。深入推进城乡环境整治,累计完成16.6万个村庄环境整治任务,建成848个“环境优美、生态宜居、设施配套、特色鲜明”的省级康居乡村。推进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农村公路路基开工、路面完工里程分别为5029公里、3011公里;桥梁开工、完工项目分别为1401座、1016座。继续加大城镇通讯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全省网络就绪度位居全国第三,城镇光纤覆盖率超过95%,城市、农村宽带接入能力分别达到50M、12M。有线电视实现全覆盖,有线电视用户数达到2120万户,数字电视用户数达到1130万户。3、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通过加快常住人口市民化以及城乡公共服务同质化为重点,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养老、体育等社会事业。进一步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深入推进教育现代化试验区建设,经国家认定的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市、区)达到89个。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全面推开,免费向城乡居民提供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达11类43项,全省所有的县级公立医院全部取消药品加成,“以药补医”机制得到扭转。养老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先后出台了《建立养老服务评估制度的意见》和《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鼓励社会力量办养老机构,统一公办、民营养老机构补助标准,今年年底前全省以县(市、区)为单位,完成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工作制度建设。4、城乡居民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实施就业服务体系七大行动,进一步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有序引导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合理有序流动。全年完成城镇新增就业138.34万人,连续10年超百万人,农村劳动力累计转移率超过70%,城镇零就业家庭和农村零转移家庭保持动态为零。完善城乡低保标准调整机制,结合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和居民收入挂钩的低保标准增长机制,我省城乡平均保障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536元和465元,农村最低标准达到每人每月300元。城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保险参保率均稳定在95%以上,基本实现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全覆盖,企业退休人员人均养老金、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分别上调10%和12.5%,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分别达到84.2%、71.2%和76%,46%的涉农县(市、区)实现城乡低保标准并轨。5、城乡社会管理模式不断创新。进一步健全城乡社会管理体系,不断完善“一委一居一站一办”社区服务管理体制,通过强化社区、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三社联动”效应,开展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按照城市社区300-400户、农村社区200-300户,全面建成覆盖城乡、条块结合、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基层服务管理网格体系,计划到今年年底,全省80%以上城乡社区达到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目标。结合新农村建设,拓展新型农村社区就业社保、医疗卫生、民政事务、综治警务、环境养护等功能,积极打造一站式综合服务。先后安排2000万元重点支持苏北、苏中经济薄弱地区150个村级综合服务中心改扩建和提档升级工作,全省已建便民服务中心17165个。(三)存在困难和问题通过积极探索、先行先试,江苏城乡差距不断缩小,许多体制机制的创新走在了全国前列。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一些工作中也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严重制约我省在更高层面实现城乡统筹发展进度,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城乡二元结构形成了重城轻乡的经济社会发展格局。近几年,尽管我省加大了对农村公共事业的投入,但农村的公共事业的投入基数低,总体规模有限,占总支出比例还是很低。农村人均财政支出远低于城镇。城乡公共财政支出不均衡,政府事权和财权严重不匹配,省级以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不健全等因素,严重制约了基层政府供给公共服务的能力,加剧了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差距和区域间公共服务差距。2、城乡资源要素流动仍然不畅。土地、人才、资本等经济要素在城乡间的不合理配置,尤其是阻碍其相互流动的体制机制是造成城乡差距的重要原因。农村财产处置市场化机制尚未建立,城乡公共就业和人力资源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仍然面临城乡、身份等诸多因素限制,人力资源跨区域、跨行业流动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存在障碍。资金缺乏有效的双向流动,大量资金从农村流向城市建设、非农产业等其他领域,导致农村经济发展严重滞后于城市发展。3、城乡发展一体化相关法规制度尚不健全。有关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法规尚不够健全,医疗、社会保障、教育等领域有关立法滞后。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和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公共服务绩效指标,并没有纳入对各级政府考核评价的主要指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也缺乏统一规范和标准,各地在提供公共服务的过程中缺乏具体的操作规范。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完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原因。4、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滞后于城乡发展新形势。政府职能缺位、越位等问题较为突出,服务功能有待加强,公共资源配置不足、布局不够合理,人口服务管理水平不高。城乡居民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能力和城市社会创造活力受到较多因素制约。基层行政管理体制与发达的镇域经济社会发展规模不相匹配,一些人口超过10万甚至20万的重点中心镇和经济发达镇面临“小马拉大车”式的行政管理体制和公共财政支出困局,迫切要求改革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5、城乡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粗放的生产生活方式与脆弱的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各类资源以及能源消耗难以支撑城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土地的低效粗放使用对耕地红线、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构成威胁,大量的征地也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隐患。二、健全江苏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的基本思路(一)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围绕《江苏省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的总体要求,深入实施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全面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同步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以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为支撑,以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发展和缩小城乡差距为目标,探索形成具有江苏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1、统筹推进产业快速发展。经济发展与城乡发展相互促进、互动提升为我省新型城镇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化提供了有力支撑和重要保障,产业的发展同时也影响到城乡发展形态、空间布局和城镇体系结构优化调整等各方面,因此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当务之急便是加强城乡产业对接,深入挖掘城乡产业互补、融合、合作发展潜力,依据城乡资源禀赋特色,强化城乡产业特色,打造新型城乡产业合作关系,通过产业链打造实现各产业环节的高效整合,实现城乡产业统筹协调发展。一是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农业的高效优质增长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压舱石,更是农民增收致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根本所在。因此要以变革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进一步提高农业规模化经营和组织化程度,加快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因地制宜发展以农户为主体、以土地集中和统一服务为主要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鼓励工商资本和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企业+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采取保底收购、股份分红、利润返还等方式,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建立现代农业保护机制。在对农民普惠补贴的基础上,对农业补贴资金增量部分及产粮(油)大省奖励资金向粮食主产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农业防灾减灾倾斜。探索开展按实际粮食播种面积或产量对生产者补贴试点,提高补贴精准性和指向性。二是推进一、二、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生产,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加快一二产业联动,构建以加工企业为核心的新型经营体系,鼓励农业加工企业通过订单或土地流转的方式进入第一产业。加强集生产、物流、监控、服务、研发、展示等多功能于一体的载体建设,形成一批基础设施配套、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要素齐全、合作开放、管理领先的现代农业园区。完善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农产品生产、储运保鲜、冷链物流、展示展销、安全质量监测和动植物检疫防疫等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强化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推动精准农业、智能农

1 / 3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