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从我国积极的就业政策浅析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发展是目的,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所在;而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当然稳定是发展和改革和发展的前提,改革和发展必须要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为此,党和国家领导人将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当作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把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好改革发展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本文将以管中窥豹的方式,从我国近年来积极的就业政策来浅析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一、当前就业面临的复杂形势1、世界经济危机及局部地区形势紧张的给我国就业带来新阻力当前世界经济仍未摆脱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市场需求不振进一步影响了我国外贸出口,由此影响了国内外贸产业用工情况;此外,叙利亚、利比亚等部分地区社会动荡、政权更迭、局势紧张有严重影响了我国劳务输出。受上述因素影响,我国很多企业净利润大幅下降甚至倒闭,很多企业大幅削减用人岗位数,从而也导致了社会供给岗位减少、就业压力较大等问题。2、农村劳动力转移给就业带来新的压力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发展,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转移。最新的人口普查结果表明,我国农村约有2亿剩余劳动力,迁移人口超过1.25亿,其中省内迁移的9146万人中52%为农村到城市的移民;1在跨省迁移人口的3314万人中78%为农村到城市的移民。这些迁移劳动力大规模进入城市的非国有经济部门和国有企业中的低级岗位就业,形成对城市劳动力的间接竞争,使得城市就业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3、新增劳动力给就业带来新的冲击同时随着20世纪6O年代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人口到8O年代进入就业大军的行列,从而形成了持续的就业压力。据统计,新成长的劳动力和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在逐年上升,l982年为61.5%,1995年为67.2%,2002年为70.3%;2011年为72.1%。近年来每年城镇需要安排就业数达到2200~2500万人。按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7%左右,每年新增的就业岗位700~800万个,年度供大于求的缺口在1400~1700万个左右,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尖锐。4、高校扩招给就业带来新挑战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越来越多的学生相继涌人高校。2003年是高校扩招以来的第一个就业高峰期,据统计,2003年高校毕业生从2002年的145万猛增至212万,2004年则达到280万,2005年338万,2011年758万,2012年上升至900多万。这就意味着大学毕业生就业人数在8年的时间里上升了9倍。二、新时期我国就业政策的改革与发展中国人口众多,就业压力大,已经成为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一个突出矛盾。面对上述就业面临的种种严峻形势,党和国家相继颁布了相关法律法规,提出、实施了一系列符合当时政治经济形势的促进就业的政策,有效地提高我国整体的就业率,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创造了稳定的环境。1、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劳动就业工作22001年11月,江泽民总书记提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扩大就业作为很重要的工作目标”。2002年6月在就业工作会议上朱镕基总理提出:“把扩大就业,促进下岗再就业,是我们当前一项紧迫的重要任务,是贯彻“三个代表”要求的具体体现,关系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长治久安。”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实现社会就业更加充分,关系亿万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温家宝总理也明确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必须把改善创业环境和增加就业岗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用更大的精力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2、积极完善法律法规,就业工作走上法制化轨道改革开放起来,我国积极就业政策经历了从破土萌芽,到成长壮大,再到枝繁叶茂的过程,特别是分别在1995年1月施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2008年1月施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形成了以《劳动法》为基础、以《就业促进法》为主干、以《劳动合同法》为重要补充的促进就业法律体系,将积极就业政策上升为法律,建立起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就业工作纳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3、开展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积极就业架构就业是民生之本,促进就业是安国之策。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就业工作。2005年,中央提出“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位置”;2010年,中央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强调,“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2011年底,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十二五”促进就业规划时进一步明确,“要切实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3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把促进就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确立了就业优先发展战略,制定实施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积极就业政策,健全了促进就业的法律体系,构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就业的体制机制框架,建立了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体系,形成了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体系,特别是“十二五”实施了以下面五个方面为重点的就业优先战略:(1)选择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经济发展战略。将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目标,实现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2)实施与财政、金融、产业等政策相协调的就业政策,形成促进就业的综合性经济政策体系。实行了更加有利于促进就业的财政保障政策,财政公共投资向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倾斜,财政支出逐步向结构性减税和民生倾斜,加大对困难群体的扶持力度。实行了更加有利于促进就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充分发挥税收优惠政策在鼓励劳动者创业和企业增加就业岗位中的作用。实行了更加有利于促进就业的金融支持政策,积极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为劳动者创业和自己组织就业提供小额担保贷款等金融服务。实行了更加有利于促进就业和减少失业的对外贸易政策。(3)宏观调控防止失业风险,实现更加充分的就业目标。在制订国民经济计划时,要把就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优先目标予以考虑;在确定经济增长方式和增长速度以及对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进行重大调整时,都要重点考虑对就业的影响,确保更加充分就业目标的实现。4(4)加大对就业的资金投入,形成公共财政保障、社会各方面多元化投入的机制。按照《就业促进法》的要求,开展实行了有利于促进就业的财政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在财政预算和支出中重点安排就业专项资金用于促进就业工作,建立起政府财政投入的保障机制。同时,规范就业资金的使用和管理,进一步发挥资金效益。鼓励社会各方面对就业的投入,形成公共财政保障、社会各方面多元化投入的机制。实行了更加有利于促进就业的税收优惠政策。(5)把就业效应作为评价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最主要指标,作为考核政府实践科学发展观和解决民生问题的首要因素。一方面,要按照《就业促进法》的要求,进一步强化政府在促进就业上的6项重要职责,即:发展经济和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就业岗位、制定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规范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提供就业援助。另一方面,建立促进就业的目标责任制,建立对所属有关部门和下一级人民政府进行考核和监督的制度。三、我国积极就业政策取得的成效通过大力发展推广就业产业、行业与企业多管道多方式增加就业,不断完善促进就业的财税金融政策,发挥自主创业与自谋职业的作用,大力构建面向全体劳动者的包括创业培训与再就业培训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2011年底,全国就业人数达到7.642亿,城镇新增就业达到1221万人,是2006年以来新增就业最多的一年,全年农民工总量达到25278万人,比上年增长4.4%。2003年底,全国登记失业率为4.3%,2004年底和2005年底为4.2%,2006年至2011年下降到4.1%。在劳动力总量矛盾和结构矛盾十分突出的情况下,我国就业局势保持了基本稳定。5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就业形势仍十分严峻,在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压力持续增长的同时,结构性矛盾日愈突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将对就业带来新的挑战;青年就业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三碰头”局面将使就业矛盾进一步加剧。根本解决中国的就业发展问题,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性任务。宏观经济政策和就业政策的改革,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舒缓就业压力,但是要根本解决中国的就业发展问题,还有赖于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实质性转变,即从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经济增长优先”转向以扩大就业、减少失业为核心的“就业增长优先”模式,正确处理和协调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与资本密集型产业之间、劳工利益与资本利益之间、扩大内需与创造就业之间的关系。参考文献:【1】陈跃,尤勇.改革开放30年就业政策与实践探析.《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6):117-125.【2】宋培臣.做好新形势下稳定和促进就业工作.《山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2010(9).【3】王滨生.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与形势分析研究.《大学教育》,2012(9):88-89.【4】胡鞍钢,杨永恒,盛欣.经济增长转型与就业促进.《数理统计与管理》,2004(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