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9221108220038喻庆瑞09行政管理从政治文化的视域看我国的政治发展--传统政治文化对我国政治发展的影响摘要:作为一种社会政治现象,政治文化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客观的政治历史和政治现实。儒家的传统政治文化是中华民族先在的精神财富,它已经作为一种文化模式长久地积淀为人们的政治心理,从而影响到人们的政治行为。本文重点从政治文化的视角阐述了我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其对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影响;并试图在批判和继承传统政治文化的基础上,构建起适合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新的政治文化目标。关键词:政治文化;传统政治文化;现代政治文化;政治发展一、政治文化的内涵政治文化内涵的探讨,不同的政治学者有着不同的观点。阿尔蒙德、鲍威尔认为,“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这个政治文化是由本民族的历史和现在社会、经济、政治过程进程所形成。”派伊认为,“政治文化是一组态度、信仰和感情,它赋予政治过程以程序和含义,并提供一种基本的假设和规则用以规范政治体系中的行为。它包裹着政治观念和政制运行的规则。”“政治文化影响着政治体系的合法性、影响一个国家政治制度模式选择和政府绩效、影响一个国家发展的进程和发展道路。”简而言之,政治文化的内涵主要包括一国家或某一地区的民族在一定时期内所形成的政治思想、政治心理、政治理论、政治信仰、政治情感、以及同政治制度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权利与义务观念、组织纪律观念等,政治文化之于政治体系犹如文化之于社会,政治文化必然对政治主体行为产生重要影响。政治文化的作用大体上可以概括为:影响政治体系、指导政治行为、制约政治发展三个方面。在政治体系的建立过程中,必然面对一定的政治文化,并受到政治文化多方面的影响和制约。任何一个民族的国家政治体系除了必然受到该民族的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外,政治文化还通过作用于政治法律制度的建立对政治体系产生影响。同时,由于政治体系的稳定始终是政治取向的基本目标,所有政治文化的基本成份都不同程度地直接或间接影响政治体系的稳定;更具现实意义的是,政治文化的变革必然会引起政治体系的变革,政治文化往往是政治实现革故鼎新的重要前提。政治文化对政治主体的影响表现在:政治文化构成政治主体的内在心理倾向和主观意识;政治文化可以促使政治主体在政治生活中做出支持或反对某种政治行为;政治文化决定着政治主体的政治信仰、政治目的、政治态度和政治情感,决定着政治团体的纲领和主张。政治文化对政治发展是一种无形的重要力量。政治发展的核心是民主建设,民主政体作为一种政治形态,它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民主对政治文化的要求也自然包括在内。民主社会需要相当广泛的政治参与,而政治参与,必须建立在社会成员对政治的一定认知水平基础之上;同时,民主社会要求社会成员对民主有恰当的认知态度,即对民主价值有广泛的认同。如果对民主所包涵的基本原则,如主权在民的原则、法治原则、多数原则等缺乏基本的认知,那么,在这样的政治文化基础上建立民主政治无疑是空想。二、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对中国政治发展的影响(一)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对中国政治发展的积极影响1.天人和谐观念2中国传统的“内圣外王之道”包含着人与自然界应该和谐相处的观念,要求人们以宽容的态度对待自然,人们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动应建立在充分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之上。这种思维模式对于我们今天维护生态平衡,保护大自然,发展现代政治文化具有重要意义。2.重视人的道德自律和尚仁、崇义、重节的基本道德精神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十分强调人的思想道德品质,认为人的思想道德修养是治国平天下的关键,因而要求人们遵循正直、善良、诚实、守信等思想道德准则。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政治道德的基本精神集中表现在尚仁、崇义、重节三个方面。这些传统的修身之道对于我们今天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领导干部和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抵制利己主义和拜金主义思想,克服腐败现象,净化社会风气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和借鉴价值。(二)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局限性1.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所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社会基础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政治文化是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关系的产物,它一旦形成便表现出比较稳定的性质;但随着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关系的变化,政治文化也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这是政治文化的时代性和历史继承性特征,中国的政治文化也不例外。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从经济上、政治上、阶级结构上逐步扫除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孕育和生长的社会基础,现代中国社会的性质、结构、环境以及相应的社会历史条件,根本不同于古代社会,这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必然要进行现代转换的社会历史前提和客观根据。2.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消极因素制约和限制了现代化的发展和实现我们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关键时期,随着整个社会的深刻变革,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发展呈现较为明显的非同步性,尤其是传统政治文化的消极作用凸现出来。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是建立在自然经济和专制主义的基础上。臣属心理、权力本位、贱民思想、人治观念等等,构成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内容。自由、平等、民主、法制等思想则相当地匮乏。可以说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这些消极负面因素已经成了中国政治文化现代化发展的“绊脚石”,使中国政治文化的现代化发展一直是步履蹒跚、一波三折。因此,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如果要从现代化的阻滞力变为现代化的内在趋助力,则必须要经历深刻的根本性变革和创造性转型。3.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自身缺乏自我超越的内在动力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是一种以自然主义精神为主导,以感性经验主义为核心的政治文化类型,这种类型的政治文化是极其缺乏自我超越的内在动力的。有几千年连绵不断血脉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体系带有极强的自在性、重复性、稳定性、保守性和惰性,而缺少自我否定、自我超越的进步性特征,中国传统政治哲学所代表的理性精神,非但没有形成对感性经验主义的超越。反而表现出对感性经验主义政治文化结构的高度认同、肯定和强化,进而在根本上扼制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内在动力机制的形成,这是传统政治文化必然要进行根本性变革的主要内因所在。因此,回应世界政治民主化浪潮的冲击,根据中国经济政治的发展实际,满足政治文化变革的根本要求,推动传统政治文化向现代政治文化的转型,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三、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现代转型的基本途径一般来说,政治文化转型的动力有两个:其一,是自上而下的推动,是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意识形态的灌输及教化。其二,是由外而内的冲击,特别是蓬勃兴起的商品经济的渗入。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政治体制的顺利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深入进行和社会全面发展的一个关键,政治文化的转型自然成为无法回避的问题,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3筑决定了我国政治文化发展的总体方向,同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培育公民意识,强化公共权力观念,树立公民的政治主体意识,激发公民的政治热情,使之积极参与政治,使全体人民具有平等协商和按法律、制度办事的政治态度。当前,应从我国现实国情出发寻求推动传统政治文化转型的现实路径。(一)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培育公民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内在蕴涵着对民主、平等、公平、公开、信用、法治的诉求,“那些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着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市场经济的发展将以最为彻底的方式打破传统社会集权模式下“全能政治”的权利观念,促使政治观念从集权转为民主,集权向民主的转变意味着分权、对个体的认同与思想的解放。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信用经济,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将大大增强公民的自我意识与主体意识,与政治体制变革对政治文化的直接性影响相比,市场经济的发展将更为根本性地改造公民的经济人格进而影响到现代政治人格的形成,使人们从传统政治文化下的人身依附型政治人格向独立自主型政治人格,使民主精神更加深入人心。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市场经济需要一整套“游戏规则”,与此相应社会主义建设也要一系列制度保障,“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而在传统政治文化中,实质是“让一个人来统治,这就在政治中混入了兽性的因素,常人既不能完全消除兽欲,虽最好的人们贤良,也未免热忱,这就往往在执政时引起偏向。法律恰恰是免除一起情欲影响的神的合理性的体现”。而市场经济的发展正是要求从人治走向法治。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第三部门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培育与全球化时代相适应的公民意识。国家权力向民众权利的回归是不可扭转的发展趋势,有限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成为必然要求。市场经济促使个体意识的萌发,平等、自由、权利观念使民众再次得到启蒙,公民对合法利益的主动追求使其产生影响政治决策、参与政策制定、参与公共管理的政治要求。“社会、经济发展促进政治参与的扩大,造就参与基础的多样化,并导致自动参与代替动员参与”,从而使政治文化形成公民文化的特征,而非传统依附型、地域型政治文化。当前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自然而生的政治文化转型已经体现出从一元化思维方式向多元化思维方式的转变,从狭隘封闭到开放宽容的政治心态的转变,从经验化、实用性、伦理化、情绪化到科学性、理性化的政治认知的转变的特征。(二)扬弃西方政治文化,建构中国现代政治文化西方政治文化一般是指从文艺复兴开始由启蒙运动发展而来的,以个体主义为指导,以正义、法治、分权、自由为内容的个体主义的政治文化。这一政治文化的基础是以产业革命为标志的商品经济发展。就历史发展来说,它是伴随现代化运动而产生的政治文化。它尽管带有资产阶级的色彩,但是它必定会有某些人类进步所共有的东西。如自由、平等、法制、制衡等观点,就值得我们借鉴。然而,这种吸收又不可能是“全盘西化”。因为即使是信奉个体主义政治文化的西方,在各国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何况中国这样历史、经济、政治文化迥异的东方大国呢?孙中山说过,“中国几千年以来社会上的民情风俗习惯和欧美大不相同。中国的社会既然是和欧美不同,所以管理社会的政治自然也是和欧美不同”。“不能完全仿效欧美”。因此,这种吸收必须是中国化了的吸收。否则,一味地追求“西化”,讲个性自由,在传统政治文化尚未清除而新的政治文化的基础尚未奠定之时,就会变成极端的个人主义,造成社会的混乱与动荡,无益而有损于实现中国政治文化的现代化。(三)推进人伦文化向科学文化的转型科学理性和科学精神的发展与民主发展密切相关,科学精神包括和蕴涵着怀疑、求真、4验证、宽容、公正无私等方面,而这些本就是民主精神的应有之义。科学文化是现代政治文化的形成和培育的有力促进因素。中国传统文化主张“天与人合而为一”,并且主张以“人”为本,因而有了遮蔽科学精神的以人伦为主的人文精神。以儒学为主体的传统文化在文化体系、价值取向、功能发挥与思维模式等方面都导致了国人科学精神和科学理性的不足。封建统治者不但以愚民的教育政策和科举体制排斥科学技术内容,还对重要的科学领域实行垄断。学术政治化渗透到了包括科学在内的一切领域,科学技术依附于政治则严重背离了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扭曲了科技发展的方向,更无从谈起科学精神的形成。从文化的核心哲学来看,中国哲学是政治哲学、人伦哲学,注意研究认识与文化,缺乏本体论的宇宙整体观,忽视形式逻辑,不追求建立严密的公理演绎系统,是一种典型的经验论的思维模式,人们排斥实践验证,往往以经验替代试验,尤其缺乏的是进行特定的试验。概念的模糊、逻辑演绎的薄弱导致人们往往诉诸直觉、顿悟等神秘主义的非逻辑的认识方式和思想方式,既不依靠逻辑推理,也不依靠思想空间、时间的连续,而是靠思维之中的突然领悟和全体把握,甚至直接与神或天意联系起来。这种思维方式对认识事物虽然具有一定的启导作用,但由于往往缺乏实践验证,常常出现与事实脱节的迷信和盲从。这种思维方式和人伦文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恰恰有助于人治型的专制文化的形成。迈入新世纪的中国正义坚定的步伐行进在现代化正道上。21世纪的中国将要建成经济发达、社会法治、科学昌明、政治民主的现代化国家。与之相应,需要建构一种会通中西古今优秀思想资源的、全新的多元文化体系。21世纪全球化与民族化多元共生的特征决定了新型中国文化的建构也必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