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澎湃新闻看媒体融合12级传播2班丁权玥120640218一、澎湃新闻客户端的产生2014年7月22日澎湃新闻客户端正式上线,并相继推出澎湃新闻网页版、微博和微信。这一客户端从上线之初就以以“原创”“深度”吸引了大量网民的关注。根据2014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4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6.32亿,其中手机上网的网民规模达5.27亿,所占比例为83.4%,相比2013年底上升了2.4个百分点;而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上网网民比例略有下降,分别为69.6%和43.7%;今年我国网民使用手机上网比例首次超过传统PC(仅包括台式机和笔记本,不包含平板电脑等新兴个人终端设备)上网比例80.9%,手机作为第一大上网终端设备的地位更加巩固,移动终端成为人们获取咨询和了解信息的主要渠道。澎湃新闻客户端的出现正是迎合了这种潮流,也是上海报业集团由报业向新媒体转型,实现报网融合的一次尝试。澎湃新闻客户端是上海报业集团向移动媒体改革的第一个成果。根据媒体的公开报道,澎湃项目由东方报业公司主持,纸质《东方早报》逐步缩版,原有团队三分之二的成员转战新媒体,其中记者整体转移[1]。这些来自原东方早报的大部分采编人员成为了澎湃新闻的主要生力军。纸质《东方早报》是一份财经综合性日报,定位在长三角地区关心政经时事的白领阶层,以“影响力至上”为口号,强调对主流人群的影响力。东方早报》由时事新闻、财经新闻、文体新闻和系列周刊(《上海书评》、《上海经济评论》、《艺术评论》、《身体》)四大版块构成。周一至周五均72版,周六、周日32版。而澎湃新闻客户端在此基础之上,以“专注时政与思想的互联网平台”,获得了不少读者的亲睐。而澎湃新闻客户端的出现以及上海报业为转型而做的尝试受各界瞩目,对澎湃的命运也众说纷纭,下面我将从产业链角度分析澎湃新闻客户端的创新之处以及不足。二、澎湃新闻产业链分析内容生产内容集成平台运营目标消费者1、内容生产上的革新:改变纸质与网上内容同质化现象。澎湃新闻客户端中的新闻内容是由一个400人组成的专业新闻团队生产的,在内容生产这一环节上,做到了与纸质《东方早报》相区别,也不是简单地整合各大新闻门户网站的新闻资讯,而是自己生产新闻,并且做到了有“深度”,以深度报道和新闻追踪做到了报业向新媒体转型的创新。与此同时,澎湃新闻客户端不仅仅是由专业新闻团队生产内容,也由用户生产内容。此前网络上不免出现过网名批判专业记者的新闻报道的现象,而澎湃新闻客户端中用户可以评论新闻,并可以提问,任何人都可以回答其他人的提问,并且澎湃新闻客户端专门设立了“热追问”板块,在编辑核实结果分辨事件中的真相和谣言之后,实时更新,为用户呈现关注度最高的提问。由此可以看出,澎湃新闻在内容生产上不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整合资源内容,还有原创内容,以及网民生产的内容作为支持,丰富了内容来源,也提升了对用户的吸引力。但是澎湃新闻客户端在上线之后的影响力并不是非常可观的,但其目前在安卓市场仅有2.07万热度,相比凤凰新闻8.97万热度和网易新闻2.73万的热度还有一定差距。[2]澎湃新闻客户端的未来是否能有良好的后续发展仍是不明了。2、内容集成:用户数据库资源优势不足。从澎湃新闻客户端转型之前来看,《东方报业》只是在长三角地区构成了影响力,在澎湃新闻推出之后,其影响力确实有扩大,但较之凤凰网、网易新闻等还是有一定差距,在用户数据库资源的积累方面还需要发展。此外,澎湃新闻在其客户端推出之后,少见广告,据了解,“澎湃”项目的初期投资达3到4亿元,1、400人专业新闻团队生产新闻(创新之处)2、问答评论:网民生产内容热追问东方报业的原有数据库资源以及澎湃新闻客户端建立起来的数据库资源。①澎湃新闻移动客户端(APP)②网站:网页版、WAP版③自媒体:微信公众账号、官方微博国内关心时政的用户,主要目标读者为有消费能力、有思想的白领阶层信息流但其盈利模式并不清晰。从客户端来看,澎湃项目并不想走“卖广告”的二次销售模式,而是想要“三次销售”——卖服务,但用户是否会为服务买单仍未可知。3、平台运营:建立自己的新闻客户端和自媒体目前互联网新闻的媒介发布渠道主要有三种一种是新浪凤凰网等主流新闻门户网站。第二种是通过zeaker、今日头条等新闻集成阅读器,这类新闻客户端是对其他门户网站、传统媒体的新闻进行收集、分类,新闻缺少原创性,近年来版权问题日益凸显。第三种是在微博、微信等自媒体上发布新闻。[3]而澎湃新闻客户端的出现,可以说是综合了今日头条类新闻集成器的优势,不仅仅做到了对新闻内容的手机分类,还做到了原创性,其特色的内容吸引了很多用户。但是,从客户端本身来说,在技术层面,其用户体验和视觉设计等方面并没有进行创新,仍是以“内容为王”。4、目标消费者明确,但消费者是否会为服务买单仍待考量。澎湃新闻针对的用户很明确,即26-45岁之间购买力强、思想先进、求知欲强的人群,一来这类人群是否真的会进行“深阅读”如此关心时政,二来,澎湃的新闻内容是否有足够的吸引力来让这些用户为它的服务买单也尚未可知。三、澎湃新闻客户端路在何方上海东方报业的“澎湃”项目确实是一次报业向新媒体转变、进行媒体融合的勇敢的尝试。但是从澎湃新闻的产业链也可以看出,其优势与劣势并存,所以是否能有良好发展,在于澎湃是否能够意识到其不足并加以改进,在媒体融合的大潮中脱颖而出。以下是我对澎湃新闻的几点不足处的分析:1、仍是“内容为王”,技术变革不明显。从澎湃新闻的口号中不难看出,澎湃新闻仍然是以其优质、独特的内容来吸引用户的,但是在媒体融合的时代,不仅仅是需要内容生产上的革新,技术上的革新同样十分重要,而在新闻客户端中并没有很强烈的体现,其用户体验和设计效果与其他新闻客户端并没有很大差异。若说有所突破的即是澎湃新闻的网页版,打破了新闻门户网站的众多板块,而是以栏目清晰划分,主打时政和社会类新闻,这种简洁的“贴标签”的方式有利于用户进行个性化设置,关注自己所感兴趣的话题。2、定位不够清晰,繁重的“深阅读”是否会在“碎片化”时代获得亲睐澎湃新闻主打时政和社会类新闻,可以说有其明显的主题,但是同时也出现了问题,互联网时代,人们接受的信息越来越“碎片化”,用户喜欢用最短的时间获取最有效地信息,澎湃新闻客户端就显得有些自相矛盾了。一方面,澎湃新闻为用户提供深度报道,使用户能够深度了解到时间的事实。另一方面,新闻跟踪让用户能获得时间的实时更新,获取事件的最新动态。用户是否愿意耗费时间去看一篇字符很长的报道,还是愿意通过标题得知事件的来龙去脉,澎湃新闻仿佛没有明确他们所针对的用户的真正需求。从其他新闻阅读集成器来看,都是以最快的时间获取最全面的信息为口号,因此,澎湃新闻主打“深度”和“思想”,但是仍想跟踪报道的这一模式是否会造成用户阅读量的繁重,是值得思考的。3、盈利模式不清晰澎湃项目的初期投资很大,但就目前的形式来看,澎湃新闻并没有找到很好的盈利模式。从澎湃新闻客户端来看,其盈利模式偏向于走卖服务的三次销售模式,问题在于澎湃新闻是否能够拥有自己的“用户数据库”,从而进行更好的服务。从澎湃主打时政和社会类新闻来讲,这类新闻本身对广告的依附性就不强,因此无法进行广告销售。但从用户来讲,澎湃新闻确实为用户提供了开放式的平台,可以进行交流,但是其吸引力是否足够,是否能获取充足的用户数据以提供更好的个性化服务,都需要进行考虑。最后,澎湃新闻提供的服务目前还没有足够充分的条件可以吸引用户为其“买单”,澎湃提供的个性化服务确实相对于其他媒体的转型来讲,有很大变革,但是就其本身的内容来讲还没有有足够的吸引力可以变为让用户付费的“服务”。因此,澎湃需要在其技术革新方面多加思考,做到内容与技术相结合,认真考虑其盈利方式,否则只能是昙花一现。参考文献:[1]陈曼琼.从澎湃新闻看纸媒的新媒体转型.传媒观察,2014(11):11-13[2]陈曼琼.从澎湃新闻看纸媒的新媒体转型.传媒观察,2014(11):11-13[3]陈曼琼.从澎湃新闻看纸媒的新媒体转型.传媒观察,2014(1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