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寓语文作业于活动中”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常州市潞城中学语文教研组执笔:沈丽英、沈静娟、陈华萍一、研究背景1、实际情况“大语文”早已深入人心,老师起劲教,学生卖力学,结果却往往是事倍功半。中国人的母语是汉语,语文则是汉语的浓缩,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花了大力气而效果却甚微,所以,我们不得不反思,不得不深入研究。我们发现:教学中,总有一部分学生不愿意做作业,要么干脆不交作业,要么偷工减料,有的即使完成也只是应付而已,而作业正是巩固消化所学知识、提升能力的最好形式,学生若不能认真对待,当然会直接影响他的学习成绩。看来,作业问题解决不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就难以提高,语文成绩自然就上不去。为此,我们专门对学生进行了有关语文作业完成情况的调查。从调查中我们发现:从重视程度上讲,很少有学生把语文作业放在第一位的,而且,学生大多埋怨作业量大,认为语文作业枯燥、单调,成就感没数理化明显,学习语文兴趣不浓,语文成绩很难提高。看来,我们不仅要巧妙设计语文作业,优化语文作业的结构,更要外化语文作业的形式,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法培养他们对语文作业的兴趣。学生只有对作业充满了乐趣,才会迸发出最大的主动性,正如心理学原理指出的:“兴趣导致欢乐,学起来得到内在的满足,浓厚的情趣又会促发强烈的求知欲,出自内心的迫切需要而学习,学习中的艰辛再不感到苦。”语文作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但万变不离其宗,它总是围绕着听、说、读、写等方面展开的。语文作业的设计是语文教学的一种手段,一种过程,它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实践性,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各类语文作业,它能促使学生在语文活动中,在实践的基础上生成素养与能力。2、以课改为核心任务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是改变学生原有的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而各类语文活动的创设,就其本身而言,它改变了原来较死板的作业形式,它可以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吸引学生,在他们的心目中造成一种假象,认为这只是一种活动,而不是所谓的2作业。活动的设置,可以为学生提供动脑、动手、动口的实践机会,在他们参与的过程中,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能开发他们的思维和智力,能发扬同学之间的合作精神,无形中,转变学生的作业态度,使他们乐意搞活动、主动做作业,从而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和热情。有了兴趣,当然就有了学习的动力。3、理论依据《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上来认识。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而语文活动的开展刚好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了一种宽松民主的环境。语文活动之所以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是有其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依据的。心理学表明,学龄儿童的智力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处在学龄中期的初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占主导地位,但思维中具体形象的成分仍然起着重要作用。也就是说,初中学生的思维一般是经验型的,而不是理论型的,即在进行抽象思维时,需要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作支持。而主要的感性认识和经验是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自经历的各种实践活动,如观察、制作、表演、参观、调查、访问等丰富多彩的感性活动中得来的。因此,在开展学科教学时,就不能抽象地传授学科有关的知识、法规、原则,而必须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活动性,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中去感受,去体会,去发现。初中语文活动课将语文教学与语文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结合起来,创设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和学习活动,使教学成为学生语文知识、能力具体运用的一种实际尝试或模拟,学生通过参加活动,得到感性认识,经过反复,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仅是准确可靠的,也是比较全面深刻的、切实有用的。从教育学看,学科教学的任务和目的在于促使学生由知识向能力迁移,只有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自学能力,学生的文化素质才能得到真正提高。而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主体实践。当代教学论研究表明,技能形成的过程是学生合理运用知识解决多种实际问题和选择活动方式的过程,是一种知识转化为行动的结果。学生学到的知识要转化为技能,没有在一定实际活动中反复练习和运用,是不可能实现的。语文作为交际工具,必须通过3作业的形式进行反复的训练,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把握要领,形成技能,进而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语文活动课强调活动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的积极参与,强调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我设计、自我活动和自我感受、体会,从某种意义上讲,活动课可以说是可行性强、操作过程具体的实践应用课,它将有力地促进学生把学过的语文知识以作业为载体进行消化、吸收并转化为能力。二、概念的界定1、新课程背景下语文作业的内涵指的是体现新课程的目标、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以新的语文教材为依托,在语文作业的形式、内涵、科学定量、载体运用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创新和突破,它具有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的特点。2、活动的基本含义活动是指主体通过行为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实践过程,它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基础,是意识能动性和个体能动性的高级形式。学生活动是指学生主体通过动作操作与一定范围的客观环境(包括人和物)进行交互作用的实践活动。学生的所有活动可分为内部活动和外部活动两大类。内部活动主要是主体心理的无形活动,外部活动主要指实物性的操作,感性的实践性的有形活动。任何一种学习活动,都没有纯的内部活动和外部活动,它们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在活动中,学生不但认识了客观环境,也在活动中改造自身,促进了自身的发展。3、语文活动课的概念语文活动是“语文+活动”的课程。它突出表现为语文学习在活动中进行,以学生为活动主体,以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活动为主要形式,让活动贯穿始终。为此,在设计语文活动时,既要将学生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培养目标有机整合,又要重视学生收集、运用、创造信息能力的训练,还要关注学生的合作和创新精神、竞争意识、情感熏陶、品德教育、心理素质训练等,发挥活动的多重功能,使每项活动都能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4、语文作业与语文活动的关系实际上,语文作业与各类语文活动可以有机整合,融为一体,语文作业的设计可以巧妙地安排在语文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如:开故事会,我们可以提供主题,先让学生写,再让学生讲。三、研究目标1、阶段性研究目标(1)初一阶段:侧重积累,学会运用主要由朱静娟、陈华萍、巴进生负责,有老师或学生设计活动,把听说读写等方面的作业4有意识设置在活动中,组织钢笔字比赛、诗歌朗诵会、古诗词的鉴赏、成语接龙、讲故事等活动,活动形式可多样化,大到年级、班级,小到小组、同桌、个人等,可以课内搞活动,也可搞课外实践活动,于2004年9月——2005年9月完成。(2)初二阶段:强化运用,学着创新主要由沈静娟、李海炎负责,有老师或学生设计活动,把听说读写等方面的作业有意识设置在活动中,组织读书笔记(札记)展览、名著鉴赏会、搜集资料展示、凡言评比、周记评比等活动,活动形式可多样化,大到年级、班级,小到小组、同桌、个人等,可以课内搞活动,也可搞课外实践活动,于2005年9月——2006年9月完成。(3)初三阶段:大胆创新,提升能力和素养由沈丽英、刘昌、蒋惠琴负责,有老师或学生设计活动,把听说读写等方面的作业有意识设置在活动中,有老师或学生设计活动,组织采风、演讲、自编格言、搜集资料、写作、制作课件等活动,活动形式可多样化,大到年级、班级,小到小组、同桌、个人等,可以课内搞活动,也可搞课外实践活动,于2006年9月——2007年9月完成。(4)总结、鉴定、结题阶段(2007年10月——2007年12月)汇集课题研究成果集、教师优秀课堂教学展示活动、撰写研究总报告、举办成果鉴定活动。2、最终研究目标学生爱做语文作业(调查学生对作业情况的反馈信息及作业效果),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运用能力得到提高,在各类活动中,有具体的评比情况和成果展示。教师在实践中能不断反思,不断改进,撰写与课题有关的论文。根据研究情况,深入分析,撰写研究报告,于2007年12月完成。四、研究方案(一)、理论学习阶段(2004年9月——2006年12月)1、确定课题名称和研究内容,填写“常州市教科研课题申报、评审表”。2、召集课题组成员商讨并制定研究策略,明确分工细则。3、订阅报刊杂志,查阅相关理论资料,学习科研资料。(二)、调查实况阶段(2004年10月、2005年10月、2007年3月)1、以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学生对语文作业的喜好程度,做作业的态度和质量以及对语文作业类型的看法,了解学生对语文作业的需求情况和困惑等。2、由沈丽英、陈华萍、刘昌等老师拟定调查问卷。5(三)课题实施阶段(2004年9月——2007年4月)从听、说、读、写、综合性学习等五个方面进行研究,以2004届学生为主角,2005、2006届同时参与。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材特点,把语文作业的布置纳入到各项活动中。活动有大有小,形式多样,有独立完成的,也有几个人合作完成的,一般情况是人人参与,一些难度较大的或选拔性的活动,则根据学生的能力,有部分人参加。从这五个方面由浅入深开展,融听说读写各类语文作业于活动的前前后后,使作业成为活动的必要,同时成为学生的需要。以提高学生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能力和语文素养。(四)结题阶段(2007年3月——2007年4月)1、回顾、反思课题研究中的得与失。2、讨论布置有关结题的事宜。3、对课题研究中的各类材料进行归类、整理。4、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五、研究方法1、行动研究法:(1)预诊。通过调查、数据分析、查阅资料等方法了解情况,提出对策。(2)制定计划。尽可能地占有材料,制订实施总体计划,进而分解,制定阶段性计划。(3)行动。研究人员根据计划,逐步实施,并做好反思记录,观察学生的发展过程。(4)总结。对研究中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科学处理,对计划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最后阶段形成研究报告,对所有的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形成理性认识。以上四中方法既贯穿于每一阶段,又循环于大的过程。2、观察法、个案研究法等与行动研究法综合运用。五、研究内容、过程及成果我们语文组全体成员本着以课题的研究促使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为原则,开设了《寓语文作业于活动中》这一课题研究。为了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我们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从语文作业入手,寓语文作业于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中完成作业,从而开启他们学习语文的主动心,让他们真正感到语文作业的趣味性和享受性,而不再把语文作业看作是一种负担。各年级听说读写典型作业与活动的结合七年级:1、钢笔字比赛(训练两个月后开展比赛)2、成语知识比赛(搜集常见成语,要求掌握意思、故事等)63、“我爱文学”手抄报比赛(手抄报上的内容都以“文学”为主题,所做的作业有自创小诗、散文、评论,有关文学的知识之窗等)4、讲关于“狼”的故事比赛(作业有:搜集有关狼的成语、谚语、歇后语、故事及一些介绍狼的资料,撰写对狼的看法的小论文等)5、做一日小记者,采访捕、售、吃野生动物的人和事(设计活动方案,写采访日记或得)6、讲故事比赛(提供主题,搜集故事,讲故事)7、古诗词朗诵比赛(确定主题,搜集古诗,背诵)8、人人都当小老师——互批互改作文8、美文阅读比赛((写推荐理由)这一阶段的活动最主要的是让学生养成自觉积累的习惯,让他们知道积累的过程就是自我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为自己说话、写文章积累资本,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如举行讲故事比赛,老师先要提供主题和评分标准,给学生一段时间,让他们作好充分的准备,搜集并训练复述相应的故事,然后在规定的时间、地点举行比赛。通过各类活动的开展,激发了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有计划地积累好词佳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