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费尔巴哈透视中国当前道德建设内容提要:费尔巴哈的伦理观是建立在抽象的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抽象关系上,他空谈道德的基础和基本准则,忽视了道德的阶级性。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对其进行了分析和批判,指出费尔巴哈的伦理观是唯心主义的。马克思批判地继承发展了费尔巴哈的理论,创造性地提出了“现实的人”这一理论,确立了“现实的人”不仅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人,而且规定了“现实的人”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人,是自然、社会和意识相统一的人。评判性地继承费尔巴哈的伦理观,以马克思“现实的人”的理论为指导,对我国当前道德建设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关键词:伦理观,现实的人,道德建设,方法论意义费尔巴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是马克思之前的一位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但是,他的唯物主义只体现在他的自然观,而在社会历史观方面,他是唯心主义者。费尔巴哈的唯心主义历史观主要体现在他的宗教哲学和伦理学中。本文主要谈论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对费尔巴哈伦理观的科学批判,以及马克思对该伦理观的继承和发展,这对我国当前的道德建设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一、恩格斯对费尔巴哈伦理观的批判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第三章中,恩格斯对费尔巴哈陷入历史唯心主义迷途的道德观进行了深刻的批判。首先,恩格斯指出,同黑格尔比较起来,费尔巴哈的伦理观是惊人的贫乏。尽管黑格尔关于伦理的学说形式是唯心主义的,可他却研究了家庭、社会、国家等各个方面的道德内容,论证了伦理道德产生发展的经济、政治、文化、法律等一切条件,因此,其内容是实在论的。相形之下,费尔巴哈不能联系人的现实生存条件去研究道德,不能从政治学、社会学的角度去神话道德研究。他“从来没有看到现实存在着的、活动的人,而是停留于抽象的‘人’,并且仅限于感情范围内承认现实的、单个的、肉体的人。”1道德观研究的出发点应该人,这个人应该是生活在现实的、历史地发生和历史地确定了的世界里面。其次,恩格斯指出黑格尔道德观的深刻和费尔巴哈伦理观的肤浅。黑格尔能从善与恶对立的角度研究道德的社会作用,认为恶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在这里,黑格尔的“恶”有两种:一种是历史进步力量对主流价值观的叛逆和亵渎,于是旧势力被视为“恶”;另一种“恶”指的是贪欲和权势欲。费尔巴哈却从来没有想到要研究道德上的恶所起的历史作用。他忽视了“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精神现象和意识形态,其特殊性就在于它是以善与恶的对立统一所构成的一类现象。”2恩格斯认为,黑格尔对善恶关系的辩证研究,凸显了费尔巴哈善恶观的单调和肤浅。最后,恩格斯指出费尔巴哈的道德观是软弱无力的。费尔巴哈鼓吹超阶级、超历史的爱,宣扬“爱的道德”。他认为“爱”是道德的原初起源,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解决道德问题乃至一切社会问题的万能法宝。然而,在阶级2社会中,由于利益的根本对立,适合一切阶级的道德是不存在的,各阶级有各阶级的道德。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费尔巴哈的道德论是为“一切时代、一切民族、一切情况恶设计出来的;正因为如此,它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地方都是不适用的”。费尔巴哈伦理观背离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作用,他不能找到抽象王国通向活生生现实世界的道路。要从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转到现实的人,必须把这些人作为在历史中行动的人去考察。一如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所说“对抽象人的崇拜,必定会由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性来代替。”二、以“现实的人”为研究出发点的科学性超出费尔巴哈而进一步发展费尔巴哈观点的工作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完成的。马克思批判地吸收并逐步发展深化了黑格尔“理念的人”、费尔巴哈“抽象的人”,最终确立了历史观赖以形成的基石——“现实的人”这一概念。马克思坚持从实际生活考察人,他说:“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设想的,所想象的东西出发,也不是从口头说的、思考出来的、设想出来的、想象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有血有肉的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3马克思“现实的人”的思想是在生产劳动的时间基础下发展起来的,有着丰富的科学内涵。第一,“现实的人”是处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的人。人为了生存就必须进行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因而,“现实的人”的最根本含义是从事实践的人,是一种现实的实践活动存在。这种实践活动是处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而不是脱离社会现实的抽象活动。人在政府自然、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会产生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这些关系既是物质生产活动的产物,又是物质生产活动的基本条件和前提。人类只有在这既定条件下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第二,“现实的人”是自然存在、社会存在和意识存在相统一的人。首先,“现实的人”是个自然存在物。人起源于自然,依赖于自然,无疑认识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同时,人作为自然存在物,人的自然力、生命力乃至整个生命过程都属于自然界并受到自然条件和自然规律的制约和支配。其次,“现实的人”在本质上是社会存在物。人是社会中的人,是处于某种特定的社会关系下的人。个人的存在和活动总是以社会存在和发展为背景,脱离社会的孤立的人是不存在的。再次,“现实的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人能够思想,能够以物和自身对象进行思想,即具有意识和自我意识。因袭人能够在意识的指导下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第三,“现实的人”是个充满矛盾、辩证的人,是个不断生成变化发展的人,是现实性和历史性的统一。“现实的人”和物质生产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人的发展变化就是通过生产方式的不断变化得到确认的。人的本质不仅同社会关系相一致,而且也同他们的生产相一致,人的本质都表现在现实的活动中。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不断变化发展,受其生产力发展阶段以及与该生产力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制约,人也在不断地变化发展。因此,任何现实的人都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人。三、我国当前道德建设的方法论要求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精神基础。公民的道德素养、文明水准不仅是整个民族素质的体现,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现代公民的基本纲领和基本方式。加强公民道德素质建设,为构建文明法治、稳定和谐、谅解宽容的和谐社3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探求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方法,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评判性地继承费尔巴哈的伦理观,以马克思“现实的人”的理论为指导,对我国当前道德建设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首先,必须坚持社会的物质生产条件、生产方式、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从社会现实出发,贴近生活,实事求是。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我国当前的道德建设从性质上说应该是社会主义的道德建设;从水平上说,应该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道德建设。根据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重在建设、以人为本,在全民族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努力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其次,我国当前道德建设应该以具体的、现实的人为研究的出发点。实践性是马克思“现实的人”的主要特征,这就要求我国当前的道德建设应该结合“现实的人”所进行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关系。当今我国最大的实践是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对现代人的道德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每个人提供了自由和平等的舞台,增强了人的权利、义务观念,唤起了人的自我主体意识。追求个人正当利益、重视个人价值、讲求效率、开拓创新、平等竞争、崇尚科学、尊重知识和人才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但市场经济也给人的发展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商品交换的法则也逐步侵蚀到社会的政治生活和人们的精神领域,引发了见利忘义、权钱交易等丑恶现象,导致了国家意识、集体意识、互助精神、奉献精神的淡化,一些人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得以滋生和膨胀。只有正确全面地认识“现实的人”,才能对现实中的人有个正确的价值判断,才能针对现实中的人的缺失,全面加强人的塑造。我国当前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应该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的积极作用,不断增强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正确运用物质利益原则,反对只讲金钱、不讲道德的错误倾向,在实践中确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与思想保证。再次,我国当前的道德建设必须坚持科学的矛盾分析法。道德方面的问题不能从观念和道德本身来理解,相反,它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马克思还指出,如果道德“和现存关系发生矛盾,那么,这仅仅是因为现存的社会关系和现存的生产力发生了矛盾”。4这里,马克思提供了科学分析矛盾的正确思路:如果道德与经济发生矛盾,那么,这种矛盾不可能单从道德本身得到合理的解释,因为从根本上说,这种矛盾是产生于现存社会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因此,要解决道德与经济的矛盾,从解决现存社会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入手,才算是抓住了根本。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归根到底是人本身的解放和发展。这也就意味着,尊重客观规律而深化改革,是道德建设的根本前提。我国当前道德建设面临着种种问题: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长,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等等。面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必须从生产力和社会关系的矛盾入手,脱开生产力4和生产关系孤立地抓道德建设,单纯地加强社会公德建设、职业道德建设、家庭美德建设、学校德育建设以及弘扬民族优良传统道德等等,都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把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吴灿新.辩证道德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