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企业管理与企业信息化》课程专题研究报告姓名:杨婷婷班级:信管11-2学号:201101051028成绩:_________________信息化与组织创新的关系研究1.信息化与组织理论的含义1.1.企业信息化含义信息化是指信息技术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被广泛采用的过程,在技术层次上体现为信息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在知识层次上体现为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产业层次上体现为信息产业的增长。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细胞在这股信息化浪潮中首先受到冲击,并且其信息化水平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信息化水平高低。企业信息化就是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信息资源的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过程。1.2.组织创新含义任何组织机构,经过合理的设计并实施后,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如向生物的机体一样,必须随着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地进行调整和变革,才能顺利地成长、发展,避免老化和死亡。应用行为科学的知识和方法,把人的成长和发展希望与组织目标结合起来,通过调整和变革组织结构及管理方式.使其能够适应外部环境及组织内部条件的变化,从而提高组织活动效益的过程。就是所谓的组织创新,亦称组织开发。2.信息化对组织创新的影响2.1.信息化对企业制度的影响2.1.1.企业制度与企业组织结构、业务流程企业制度包括产权制度、组织制度、管理制度三方面的内容,其中产权制度在企业内部表现为要素分配方式,这种要素分配方式内嵌于企业的组织方式、业务流程之中。信息化到一定水平,会改变企业内部的生产组织方式(包括管理方式)。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在日常运作中具体表现为企业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企业的组织结构、业务流程由企业的组织制度、管理制度(包括管理标准和岗位标准)固化。组织制度、管理制度是对企业组织结构、业务流程的明文的运作规则。因此,组织结构、业务流程是微观企业制度的具体反映。2.1.2.企业传统组织结构、业务流程的弊端在过去一百多年里,西方企业在组织结构上经历了两次大的变革,从而形成现代企业的架构。其中,第二次变革产生的科层组织对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效用是显著的,然而其弊端也不容忽视。一是增加了沟通成本、协调成本和检查监督成本。组织工作的目的是使人际合作更有效率,但个人能力和精力的有限性决定了管理人员有效管理规模的有限性。这样随着企业规模的增大,企业内部的组织层次必将增多,从而带来一系列影响其功能发挥的问题。首先,企业内部组织层次的增多会延长垂直的信息沟通渠道,从而会增加信息传递时间,增加沟通成本,而且可能造成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失真。其次,指挥路线过长,管理的多头,往往使上下级关系不确定,出现管理的真空地带,遇事相互推脱,徒增了大量的协调成本和检查监督成本。二是无法取得整体工作效益的最优。由于科层组织结构把管理过程分别交由各职能子部门负责,而各子部门通常只精心考虑自己的行为,一切以子部门的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把子部门的目标凌驾于总目标之上,这样就会出现为某一个局部利益而牺牲全局利益的事情,而且部门间利益的不一致,又会加剧各子部门之间的矛盾冲突,提高企业的管理成本。另一方面,由于完整的工作流程被分割成不同的岗位,每个工人只干自己岗位的工作。单调而枯燥的劳动,使工人成为没有决策能力,没有信仰的“机器人”。这种组织体制无法满足组织成员的自尊及自我实现的高层次需要,无法发挥个人的自主决策积极性、创造力和想象力,也就无法取得组织整体工作效益的最优化。三是无法对急剧变化的市场做出迅速的反应。科层组织的优势在于对可以预料的常规状态进行有效的管理。而市场是瞬息万变的,消费者日益追求多样化、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技术进步的速度加快,企业经营发展中的常规事情将日趋减少。特别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各方面都呈现出加速变化的特征,企业必须迅速对这种加速变化的市场做出反应,它所面临的一些决策问题,都是以前所没有遇见过的、崭新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科层组织所强调的稳定性、秩序和纪律,势必降低企业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损伤了企业组织的创造性和创新能力。2.2.2信息化通过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变革为企业制度演变提供助力信息化使企业经营环境、内部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企业原有生产经营组织方式被逐步改变。作为生产经营组织方式的明文规则的企业制度也随之发生变化。1、扁平化:信息化降低了企业内部交易成本。简化组织结构,克服组织活力的衰退,一直是困扰企业界的一大难题,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企业组织结构向扁平化方向的变革得以实现。所谓组织扁平化,就是通过破除公司自上而下的垂直高耸的结构,减少管理层次,增加管理幅度,裁减冗员来建立一种紧凑的横向组织,达到使组织变得灵活,敏捷,富有柔性、创造性的目的。它强调系统、管理层次的简化、管理幅度的增加与分权。实现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其着眼点是简化结构,把企业的非核心管理职能逐步分离出去,集中力量增强核心能力和建立在核心能力之上的竞争优势。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企业中层职能部门管理人员上通下达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被现代技术所提供的大容量通讯技术所替代。企业正是通过逐渐删除、减少管理层,缩短企业内部上下级之间的距离,来实现组织结构“扁平化”的目标的。扁平化的真正目的主要是为了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反应速度。2、柔性化:信息化增强了企业的快速反应能力简单地说,所谓“柔性”,就是指企业组织并行工作的能力和适应意外变化的能力。组织结构的柔性化就是将固定的组织模式抛弃,拆除人为设置在市场、设计、生产、财务和人事等工作之间的围墙,以临时的、以任务为导向的团队式组织完成企业的工作。这种团队式组织可以使员工打破原有的部门界限,绕过原来的中间管理层次,直接面对顾客和向公司总体目标负责,从而以群体和协作优势赢得竞争主导地位。因此,柔性化组织要做到灵活性与多样性的统一,它要能给企业提供应对内外环境变化的应变能力。柔性化组织又被称为“双形式”组织,因为它能应付许多成对出现的压力,并具有调和的功能。这些成对的压力表现为诸如集权与分权、稳定与变化、统一与多样等。在当代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的复杂性远远大于我们的预期,正如有的经济学家使用“千变万化”一词来描述当今知识经济大环境中的变化那样,一个小的不起眼的变化可能深刻地改变组织的所有环节,眼前的成功并不是长期生存的保障,技术的不断突破,意外的公司股权重组,或是市场条件的突发性变化,都会瞬间使表面上的领先优势荡然无存,因而未来组织更需要能对出乎意料的市场环境变化具有快速反应的能力。人们需要柔性化的组织系统对组织中存在的上述两种对立的效果加以平衡,既有利于组织的创造、革新,加快反应速度,又能使组织在不断磨合中加强控制的向心力,具有适时根据可预期的变化的意外结果迅速调整的能力,以保持组织力量来避免组织遭受灾难。3、集约化:信息化减少了企业制度经济的代理成本和剩余损失集约化的“集”就是指集中,集合人力、物力、财力、管理等生产要素,进行统一配置:“约”是指在集中、统一配置生产要素的过程中,以节俭、约束、高效为价值取向,从而达到降低成本、高效管理。信息化不是简单的信息传递或信息共享,而是指信息与产生信息的系统之间的互动关系,它包含了企业行为的集成,可利用资源的集成。围绕业务组织数据和管理,业务处理范围从物资采购到产品销售、资金回收,在业务处理的同时,通过与会计核算账户体系对应的方式直接产生账务数据,大大减少了财务部门的核算量,而将以前的事后监督核算转变为事前规划、事中控制、事后分析。信息系统作为企业级的数据处理平台,包含了集团公司自下而上的实时资源信息,集团公司通过下属企业经营项目、经营数据的实时动态反映,达到整体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管理。通过资金、资产、人力、物力的有效整合,使可利用资源充分发挥作用,争取价值最大化,保证了企业行为的同步处理以及处理信息的总体完整。如在工程项目的管理中实施财务信息管理系统,改变了现在财务部门被动接受各种工程决算资料的局面,信息系统从项目开始立项就进行全过程掌控,决算报告在工程业务处理完后可自动生成,从而保障了业务信息管理的整体性和集成性。这些都有利于减少委托一代理机制的信息不对称,降低信息租金。2.2.信息化对企业文化结构的影响企业文化自20世纪80年代首次提出并产生日益广泛的影响以来,始终处于不断的变革与创新之中。企业信息化推动了企业文化的演变。具体来说,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为企业文化增加了许多新内容,推动着企业文化向着柔性、民主、平等、参与、创新、合作、速度的方向发展。信息化正在逐渐变革传统企业己经形成的文化机制。大部分的企业为适应不断变化的管理潮流和商业环境,自动或被动地接受了这些变革。信息化对重塑企业文化的推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2.1.企业由重视企业内部价值和能力,变革为重视以客户资源为主的企业外部资源的利用能力。传统企业管理的着眼点在内部资源管理,即企业的后合部分,而对于直接以客户为主的外部资源的前台部分,缺乏相应的管理。信息化的出现使企业的外部资源主要是客户资源得以合理利用,它提供了一个利用各种方式收集和分析客户资源的系统,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战略理念。它深刻揭示了客户作为现代企业重要资源的价值,可以帮助企业充分利用以客户为主的外部关系资源,扩展新的市场和业务渠道,提高客户满意度和企业的赢利能力,从而成为企业腾飞的动力。2.2.2.信息化使企业向以人为本迈出了新的一步。信息技术对组织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组织结构、制度体系的变革上,也反映在对组织中人的影响上。信息技术要求组织中的员工在思想观念、技能等方面都要能够适应其要求。首先,信息技术己经渗透到企业的日常经营中,作为企业的员工必须掌握信息技术的特点,更新自己的信息技能,才能够更好地完成工作。此外,信息技术将代替企业经营中的简单重复的劳动,员工将有更多的时间来用于思考,如何更加合理地完成工作,如何更有效地来利用信息。其次,信息技术使得基层员工可以在专家系统等技术支持下对常规型问题进行决策。这也要求管理人员要敢于对下级人员进行授权,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非常规型问题的决策控制上。因此,管理人员的角色也由过去的控制变成了教练,要更多地对下级进行指导,以帮助他们在新的技术条件下能够胜任工作。而基层员工则要摆脱依赖思想,要勇于承担责任,敢于决策。第三,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企业的经营环境在不断变化,企业必须不断地进行创新,才能够求得生存和发展。员工是企业的主体,这也就要求广大员工改变传统观念、善于接受挑战,勇于创新。2.2.3.信息化的推广有助于企业培育求真务实的干事氛围信息化可部分弥补企业内部层级管理机构所特有的委托人一代理人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缺陷。信息对称和充分是客观的评价员工工作业绩的基础。通过信息集成,委托人对代理人的工作轨迹、工作风格、干事能力有了更清晰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委托人对代理人的评价不再仅仅局限于代理人的直接汇报和当面表现。这有助于在企业内部形成“愿意干事的有机会,能够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有客观评价”的干事机制,有助于企业培育求真务实的干事氛围。2.2.4.信息化有助于企业培育团结协作的干事氛围信息技术特别是数据库技术,能够帮助获取和扩散知识和专家经验,使得基层人员能够在遇到问题时直接决策。这就要求管理人员相信员工的能力,扩大对其的授权。管理人员的角色也从监督、控制转变为指导、支持下属的工作,更多地发挥服务的角色。信息化使以职能为导向的组织结构向以流程为导向的工作方式转变,拆除了人为设置在市场、设计、生产、财务和人事等工作之间的围墙。信息化带来的协同工作和团队工作使工作的组织可以跨越不同的职能边界,广泛分散的任务型团队成为主要工作群体。2.3.信息化与企业制度、企业文化的作用机制。信息化使数据的收集、储存、查询、汇总变得简单易行,大量信息化设备的使用代替了人工的简单操作,信息沟通渠道的拓展使得多任务并行工作得以实现。信息化在企业内部通过改变组织方式、工作流程变革企业的组织制度、管理制度和以内部要素分配为特征的产权制度。图2.3信息化与企业制度、企业文化的作用机制模型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