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初中各学科有效整合的教学模式研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信息技术与初中各学科有效整合的教学模式研究》结题报告(2011-04-0108:24:34)转载▼标签:总结【摘要】本研究为初中各学科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活动探索出了一些新型的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环境中,初中各学科教师掌握了多种获取优质资源的途径和方法,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秀教育资源提升自身的素质为初中教育教学服务;通过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通过信息技术的充分利用打造学校的品牌效应;通过信息技术构建了有效的交互平台,更好的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教学模式。【关键词】信息技术环境有效整合教学活动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初中各学科有效整合的教学模式研究》是由我校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国家级研究课题《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模式及应用方法的研究》下的子课题。2006年9月申报,2006年11月经由东北师大理想信息技术研究院“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课题研究专家组审批立项。申报时,课题研究组长是李存银,因工作的变更,2010年9月,课题组长更换为徐文良。从立项开始,我们认真做好开题工作,整个实验过程中边研究、边修改、边发展,2008年12月顺利通过中期评估,并在中期评估中获优秀等次,代表课题研究学校在瑶海区《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模式及应用方法的研究》大会上作交流。通过四年多的探索与实践,我校真正做到信息技术用到教学第一线,真正使信息技术在教学上发挥了作用,参与研究的各学科已基本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一、本课题研究的意义(一)学校发展的需要我们已经进入了21世纪的信息时代,信息时代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极大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也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习惯和学习方式,并促进学校教育越来越走向网络化、虚拟化和个性化的方向发展。面对这种日新月异的数字化生存环境,学校如何教与学关系到新时期转型人才的培养,关系到教育能否跟上信息时代的发展步伐,关系到能否与世界先进教育理念的接轨。信息时代的到来,改变了教育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信息时代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由资本转向了知识和信息,这对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指出了新的方向。信息时代的通讯技术的高度发达,既丰富了教育教学资源,也改变了人的时空关系。“今天如果你不生活在未来,那么明天你将生活在过去”。学校教育除了教育教材和传统课堂的教育凭借外,越来越多地注意到了信息技术在学习中的应用。我们的教育,应该及时地抓住这个机遇,充分地利用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强烈兴趣和求知欲望,积极稳妥地利用网络资源的广博,本着创新的意念为学生创设以人为本的交流平台。利用信息技术这个良好的手段训练和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和实践能力,已经成为现代化校园教学必经之路,学校的品位提升离不开信息化,学校的未来发展需要信息技术注入源源不断的新活力。(二)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信息时代对教育提出了挑战,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水平,这就大大促进了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教师要用全新的教育观念和理论去重新审视和指导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教师教育改革的重大主题之一,也是教师教育研究的核心课题。通过此课题研究,有利于教师新的理论观念和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和形成。建立符合当代教育理念、具有现代教育特色、综合教育效益较高的有效教学模式,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创新教学思路和方法,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提升教师的生命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我校教学质量、教师水平和教学设施在合肥市是一流的,我们具备条件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更加关注教学效能,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工作,努力改善教学活动、优化教学,运用教育理论及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提升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引导每位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素质与能力。与此同时,我们也不忽略传统教育技能(导入、提问、组织教学、结课等)的有效性发挥,注重效果、提高效率、改进效能、追求效益,最终实现传统和现代优势互补、特色发展、整体提升。(三)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校园网络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学生越来越多地意识到网络资源的丰富多彩。我们的教育,应该及时地抓住这个机遇,引导学生有效学习网络的健康知识,利用信息技术这个良好的手段训练和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和实践能力,已经成为现代化校园教学必经之路。信息时代下的现代化教学,已经无法脱离开信息技术而独立存在。传统模式下的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虽然说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其不可避免地受到时间、空间和交流效率等方面因素的制约。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现代化教学打破了上述的限制,利用网络资源的广博性和共享性的特点,为学生锻炼其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二、对课题有关概念的界定(一)对有效整合的界定:有效整合是指在教学中有效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创新学科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层次和效率。(二)对教学模式的界定: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学习理论指导下,在一定环境下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的结构形式。教学模式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一套方法体系,是基于一定教学理论而建立起来的较稳定的教学活动的框架和程序。我们知道“模式”是一种标准样式,具有固定性和不变性。可是我们的教材的具体内容各不相同的,我们面对的又是一个个鲜活的的个体,所以我们探究的模式本质要能活跃学习气氛,激活学生思维,提高教学效率,进而关注生命的发展。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本课题研究与实践的理论依据主要有多元智能理论、创造教育理论、建构主义理论、有意义学习理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理论等。(一)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1)每—个个体的智力都具有自己的特点和独特的表现形式。(2)智力强调的是个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生产及创造出社会需要的有效产品的能力。(3)个体智力的发展方向和程度受到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和制约。多元智能理论的产生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看问题方法,给我们很多启示。首先,使我们转变旧的观念。以传统的智力观念为基础的应试教育,强调统一要求、统一大纲、统一教材、统一进度、统一考试,将教育的目标日益社会化与僵化,完全抹杀了人类个性与差异。升学科目的成绩,成为衡量学生学习好坏的唯一尺度。多少学生因为一门功课甚至一分之差,被摈弃于重点学校之外,更有多少学生为了追求应试学科的高分而挤占了几乎所有自由活动的时间与空间。在这样的应试教育环境中培养出来的学生,其智能结构往往是不健全的,一旦走上社会,往往表现为高分低能,尽管书面解题能力较强,但自己独立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缺乏创造性。而多元智能理论提供了一种更完备的智能,使人们在教育目标上展现出更广阔的视野。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任务就在于如何创设活动情景,提供表现机会,主动发现每个孩子潜能,创造条件,因势利导,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能力。(二)创造教育理论创造教育理论认为:人人都具有创造潜能,这种潜能如果发挥得好,那么就能促进经济、科技、社会乃至人类的全面进步,所以教育就要努力挖掘人的这种创造潜能,培养人的创造思维,研究创造规律,传授创造技法。创造教育理论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和教育实践都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创造教育也是一种综合性的全方位教育,包括课内创造教育、课外创造教育和社会创造教育三大领域。一般说来,以第二课堂、课余创造发明竞赛、创造成果展览、创造力培训、业余创造发明学校等为主要形式的社会创造教育,因为并不直接“打乱”现行的教学秩序,在现阶段较容易被接受。课内创造教育应该成为创造教育的主战场。(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活动是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景,借助教师与同学的帮助,通过协作和会话的方式,达到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认知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引导者;书本知识的掌握和实践活动都是学习,而通过后者建构的是无法靠他人传授获得的。“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教师要想充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必须有效地把握教学的各个环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真实情境,使学生逐步构建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当前实施信息化教育中的一个热点问题。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出发点应当是课程,而不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应用要服务于课程,要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仅指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辅助工具,提高教学的效果和效率,还指利用信息技术创建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和提供强大的认知工具,促进学生探究性、体验性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并不意味着排斥传统的教学形式和技术。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所指出的:“尤其应把技术与传统的教育形式结合起来加以使用,而不应将其看作是一种取代传统形式的独立的手段。”四、课题研究的目标(一)理论目标建立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符合当代教育理念、具有现代教育特色、综合教育效益较高的有效教学模式和集体备课模式。(二)实践目标:建立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符合当代教育理念、具有现代教育特色、综合教育效益较高的有效教学模式和集体备课模式;各学科将已建立的信息技术与本学科有效整合的教学模式充分应用于教学实践,提高学生的成绩和综合实践能力;各学科将已建立的信息技术与本学科有效整合的集体备课模式应用于备课组的教研活动,有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五、课题研究的内容(一)探索教学模式策略:每个学科均以课堂教学实践研究为龙头,通过研究不断摸索信息技术与本学科的有效整合点,探索课堂教学中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途径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总结有效教学模式;另外,每个学科还须积极摸索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极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二)开展特色实践研究:不同学科还可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开展具有本学科特点的特色研究,如信息组可以将信息技术与创新实践相结合开展学生电脑绘画、编程以及机器人竞赛方面的研究,体育组也可以将信息技术与创新实践相结合开展学生“三模”方面的探索,物理、生物、数学、化学等组可以将信息技术与创新实践相结合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方面的研究,美术组可以开展科幻画方面的研究,音乐组可以开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音乐素养方面的研究,语文组可以开展利用网络资源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方面的研究等。(三)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水平,使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普遍提高,并取得一定质量的教育科研成果。六、课题研究的方法本课题属于应用性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具有如下4个特点:(1)重在解决实际问题;(2)强调研究与行动相结合;(3)不做理论上的一般性推论;(4)根据实际需要不断修正行动计划。我校遵循理论先行、科研领路,注重实践的思想,侧重于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改善教师的课堂教学为主,走“实践—研究—行动—思考—发展—实践”的研究路线。通过采用理论学习、教学实践、自我积累、专题研讨、案例分析、经验总结和专家咨询等方法,选择多角度、多层次进行研究,确保课题研究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七、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一)准备阶段(2006年9月—2007年9月)1、建立课题研究组织机构,保障课题研究有序开展自2006年3月份申报课题后,学校建立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