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市旌阳区西街小学校本科研课题结题鉴定表课题名称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的研究课题研究时间2011年10月——2012年9月课题主要研究人员名单序号姓名姓别年龄职称(职务)所承担的工作1王筱榕女41小学高级教师主研2谢朝蓉女45小学高级教师主研3刘爱民女44小学一级教师收集整理资料4吉小玲女41小学一级教师收集整理资料5谢红女36小学一级教师编写成果集课题背景(本课题主要针对什么问题)现代信息技术正在迅速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提高工作效率,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发挥了越来越明显的作用,表现为教学过程的优化,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数学课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性较强,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自主探究,思维得到发展,学习效率得到提高研究成果(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措施)1、课题组成员积极撰写课题研究课案、例案、论文、教学反思、经验总结。文章形成初稿后,在本组讨论、交流,形成课题研究成果。2、在课题研究实施过程中,我们研究和借鉴国内外的一些相关文献和资料,学习别人的成功经验。3、重视课题队伍建设,分工合作相兼。4、借助媒体信息,补充教学资源。5、认真做好阶段性总结与反思。研究效果(学生、教师、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变化)1、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能通过独立思考获得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学生能理解别人的思路,并在与同伴的交流中获益;学生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并能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学生能使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思维过程。2、教师在课题实施过程中,是指导者,也是参与者,有效提高了自身的信息素质。通过课题研究,我们的教师树立了正确的人才观和教学观,理解、掌握了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理念和方法。从而真正成为新课改的实施者、推动者和创造者。3、经历一年多课题研究后,课题组的每一位教师都树立了新的教学理念,获得了正确的价值取向,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行为方式,运用好多媒体技术,提高了教育教学技能,形成了新课标所倡导的课堂教学模式。教科室审查意见负责人(签字)年月日学校结题鉴定意见校长(签字)年月日备注德阳市旌阳区西街小学校本科研课题立项审批表课题名称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的研究课题预计研究时间2011年10月——2012年9月课题主要研究人员名单序号姓名性别年龄职称(职务)所承担的工作1王筱榕女41小学高级教师主研2谢朝蓉女45小学高级教师主研3刘爱民女44小学一级教师收集整理资料4吉小玲女41小学一级教师收集整理资料5谢红女36小学一级教师编写成果集课题背景(本课题主要针对什么问题)现代信息技术正在迅速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提高工作效率,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发挥了越来越明显的作用,表现为教学过程的优化,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数学课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性较强,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自主探究,思维得到发展,学习效率得到提高预计成果(预计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措施)1、加强理论学习,寻找探究式学习的理论依据。2、加强研究过程的管理,提高研究效率。3、重视课题队伍建设,分工合作相兼。4、借助媒体信息,补充教学资源。5、认真做好阶段性总结与反思。预计效果(预计学生、教师、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变化)1、老师能够熟练把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提高教学效率。2、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求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提高学习效率,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教科室审查意见负责人(签字)年月日学校立项意见校长(签字)年月日备注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小学数学“探究性教学”研究是我们初步摸索的一种适合新课标、新教材的教学方法。下面就本课题组这一年来的研究进行如下总结:一、以理论学习为基础,加强技能培训,团结协作1、课题组组织大家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数学课程标准,经过学习研究、展开讨论,结合课题组实验教师的理论层次、综合素质等情况确定“数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从三方面研究:探究性学习课堂教学研究,学生数学探究方法研究,中考数学探究试题研究。每个年级组分别研究一个内容,低年级重要针对学生的探究方法,中年级研究课堂模式,高年级研究网络教学。2、组织教师理论学习,提高课题实验研究的能力;主动学习素质教育教学理论著作、教育教学研究期刊、新课程标准、教科书等;积极参与数学教研的培训;在学习中做到有重点、有反思;各小组每月进行一次集体学习,有针对性地进行讨论、交流。3、教育教学的主战场在课堂,课题研究重点在课堂教学上,实验教师以课堂教学为切入点,把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作为实验研究的起点,教师对传统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与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师教学行为进行对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来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生动活泼、主动探究、富有个性地学习。4、课题研究公开课采用“定课、备课、说课、上课、评课、交流、反思、评价”模式展开,以实验研究课为载体,精心组织,凝聚全组之力,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构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促进学生共同发展(看、听、说、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陈燕老师上的《乘法的认识》,陈晨老师上的《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潘英老师上的《乘法分配律》实验课,开展探究、交流、研讨。在这些实验研究中,活动方案合理可行,情境创设实用新颖,素材选取翔实可靠;着眼于探讨在数学活动中如何处理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在关系,活动中教师合作探究、交流借鉴,课题研究形成了浓厚的氛围。每位教师带着饱满热情、全新理念上课,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在全组教师的参与下,实验课教师充分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主动探索,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初步形成对数学的整体性认识,加深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获得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和经验。活动提升了教师实施教学与研究教学的能力,推动了我校数学教学质量再上台阶。5、每次课研活动后,教师带着反思听同仁点评,领会课堂教学的真谛,每次互动交流教师都有自己新的看法和想法,评课中出现百花齐放众说纷纭的场面,其中的是与非、对与错让所有的教师都感到一些迷惑,产生强烈的课题探究欲望,上课的教师能根据点评有针对性的反思,听课的老师在听与评中能产生有效的教学认识和方法,有认可的,也有反对的,所有这些在碰撞、在反思。实验教师带着问题、质疑,听同行点评,明确学习新课标,不仅是了解,更重要的是理解和贯彻;要灵活使用教材,不仅是抓住课本的关键,更重要是适合学生发展的活动场;要突出学科的特点,不仅要有专业化教学,更重要是创造性地启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在一系列的研究课活动中,课题组全体实验教师得到很好的培训和锻炼,取得了突出的教研成绩。二、成果的形成1、课题组成员积极撰写课题研究课案、例案、论文、教学反思、经验总结。文章形成初稿后,在本组讨论、交流,形成课题研究成果。2、数学价值观的转变是这次课题研究的亮点。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存在着某些矛盾;学生活动多了,课堂气氛活了,让学生充分体验,时间却不允许,不能达到教学目标;对有些问题不一定让学生去体验、去探究,是否传统的方法更有效等等问题。经历一年多课题研究后,课题组的每一位教师都树立了新的教学理念,获得了正确的价值取向,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行为方式,运用好多媒体技术,提高了教育教学技能,形成了新课标所倡导的课堂教学模式。三、学生成果1、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2、学生能通过独立思考获得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3、学生能理解别人的思路,并在与同伴的交流中获益;4、学生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并能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5、学生能反思自己学习过程的意识;6、学生能使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思维过程。7、学生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能够不回避所遇到的困难、问题。8、学生乐于与他人合作,愿意与同伴交流各自的想法。总之,在课题研究实验中,初步形成了适应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已经成为学生的重要学习方式。课题研究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历程,我们刚刚走完其中的一程,但我们会冲出重重迷雾,迈过道道险关,勇往直前。摘要:长期以来,我国的教学模式受到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学论影响,它的特点是由教师通过讲授、板书以及教学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或灌输给学生。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教师灌输的地位。这样的教学模式存在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不能把学生的主体作用很好地体现出来,严重影响着素质教育的实现。在信息社会,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学习资源的扩大将使学习的内涵得到扩展,被动的接受式学习将转为主动探究性学习,这样学生主动性才能得到尊重和发展。因此,在教育步入信息的今天,在新的课程理论下,应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本课题研究的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这一外部因素,建立以学生为主的探究性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教师辅助者的作用,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能力,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关键词:信息技术、探究性、教学模式引言:2006年12月20日我校申报的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数学探究性教学模式的研究”被中央电化教育馆正式确定为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经过全体课题组成员的不懈努力,三年中经历了课题准备、实验、阶段小结、课题总结,现进入结题阶段,恳请各位专家学者对我们的课题进行结题审核和评估。一、课题研究的背景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和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当前我国整个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是我国面向二十一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在高度信息化的时代,新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它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发展学习者的多种能力。如学习能力、信息处理技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我们不仅要传道授业,还要着力培养学生运用信息工具获取、处理、应用、生成、创造信息的能力。因此,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最好的途径。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的最后一点提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以往,我们的数学教学总是以课本素材为中心,而信息技术则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使数学教学内容得以跳出封闭的教材,扩展到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创设了广阔的智力背景,使得构建立体化、多样化、信息化的数学大教材成为可能。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突破时空的限制,直观形象地反映客观事物,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客观揭示知识的本质特征以及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正确的价值观及对数学的情感与态度。鉴于以上认识,我们申报了此立项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数学探究性教学模式的研究”,确立了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目的与意义,并对课题研究进行了条件分析与可行性分析,确立了研究方法与手段,制定了研究计划与步骤。我们成立了以校长直接分管,教导处一名主任担任课题组组长,一批校级骨干教师为主要成员的课题组,从组织上给予切实的保证。二、课题总体设计[一]理论依据1、建构主义理论2、人本主义理论3、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4、布鲁纳的知识结构论。[二]课题的界定1、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核心内容。按照流行的说法是指:应用信息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信息进行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的技术,它覆盖了微电子技术、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