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学科分类号030301本科毕业论文题目(中文):大学生“手机依赖”问题研究——一个社会互动论的视角(英文):Thethemobilephonedependence_________ofcollegestudentsandsocialinteraction姓名付鑫学号20120604004院(系)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专业、年级2012级社会学指导教师陈海平二〇一五年十二月湖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诚信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本科毕业论文,是本人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成果不存在知识产权争议,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本科毕业论文作者签名:二〇一五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一、湖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书论文题目大学生“手机依赖”问题研究——一个社会互动论的视角作者姓名付鑫所属院、专业、年级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专业2012年级指导教师姓名、职称陈海平讲师预计字数10000字开题日期2015年12月29日选题的根据:1.本选题的意义1)理论意义:拓展并深化手机依赖的研究。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手机应用的增多,人们对手机的依赖逐渐超过了传统的对手机通话和短信功能的依赖。手机依赖、手机成瘾是当前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但目前的研究多是从心理学视角进行的,从社会学视角进行的较少,因此本研究有利于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当前对手机依赖这一现状的研究。(主要讲本研究对深化与完善互动理论有什么意义)2)现实意义:促使人们对大学生手机依赖问题的关注与反思,矫正大学生对手机使用及其影响的认识偏差对于大学生来说,大学四年应是其武装自己、成长自我的关键四年,因此,学生本身的一切行动都应将此作为主要任务。然而,在今天的大学校园中却存在各种阻碍这一任务实现的各种问题,手机依赖现象即为其中之一。手机依赖必然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而且负面影响尤为值得我们关注。本研究旨在调查和剖析大学生手机使用的现状及其对大学生的影响,从而引发人们对大学生手机依赖这一问题现象的关注和深层次思考,以寻求更好的解决措施。避免大学生出现手机依赖,改善手机依赖者的行为本研究通过分析总结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原因,可以帮助大学生群体从这些原因出现的源头出发,从而避免手机依赖的出现。同时,还可以帮助已经出现手机依赖倾向的大学生,查找自己对应的原因,从而可以对症下药,有针对性的采取具体可行的对策改善手机依赖。2.国内外有关本选题的研究文献综述(本部分主要是将国内外主要相关研究的成果分门别类的归纳出来并进行适当的评价。如,一是关于。。。。。。。的研究;二是关于。。。。。。。。。的研究;三是关于。。。。。。。。。的研究,等等)随着智能手机的出现,手机逐渐融合了即时通讯、网络终端、娱乐工具等多重功能。功能的多元化对手机使用者最大的影晌是手机使用逐渐从碎片化转变为长时化和固定化手机使用成为一种固定化的生活习惯(中国互联网中心,2013)。这意味着人们在手机上花费的时间越来越多,手机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作为“数字原生代”的当代大学生群体也不可避免地把手机使用作为一种习惯甚至是一种生活方式。国外的研究者多参照医学和心理学对精神疾病、物质成瘾和其他成瘾行为的研究框架,将手机依赖作为一个心理上和病理上的问题行为来研究,并发展出若干手机依赖量表,如《手机问题使用量表》、《手机的问题性使用问卷》等。国内的研究者也按照相似的思路从物质依赖和行为成瘾的角度研究发展出手机依赖量表(徐华等,2008,屠斌斌等,2009)。综合心理学领域对手机依赖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如何通过量表来诊断或者判断手机依赖的程度,并从不同维度如从行为(心理)耐受性、行为(心理)戒断、社会功能和生理反应,来解构手机依赖问题。心理学家的研究借鉴了物质成瘾的研究,不仅关注了手机依赖行为,而且关注到行为背后的生理和心理原因,其研究框架、思路和方法对后续研究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但手机依赖与物质成瘾在形成原因、行为表现和生理影响上并不相同,没有足够的研究证明手机依赖是一种病症或者问题,国际电信联盟发布报告也认为手机依赖并不能视为心理或者生理上的病症。因而使用对物质依赖和上瘾行为的研究框架来分析手机依赖行为固然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有研究立场上的偏倚。研究立场上的偏倚在针对青年人群和学生群体的研究中体现的尤为明显。关于青年人群和学生群体使用手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范围内。随着青年人使用手机的普及,国内外学者不约而同地关注到青年人群和学生群体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两个问题其一是为什么青年人群热衷于使用手机?其二是影响学生手机依赖的因素有哪些?国内的研究者在方法论上多使用自己编制测量手机依赖程度量表,分析手机依赖的影响因素,比如性别、性格、生源地和专业等等。这些研究并没有达成一致性的研究结论,比如手机依赖对学习的影响,或者手机依赖与学生性格的关系等,而在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上却往往沿袭传统思路,将手机依赖视为影响学生学业成绩、心理性格、日常行为“异常”的原因之一并试图从不同的角度提出纠正手机依赖这一“异常”行为的教育手段和方法。这与国外研究者提出的在信息社会中对学生使用手机应当因势利导,将手机作为促进教学有助于学习工具的思路大相径庭。实际上,青年人群和学生群体对手机的使用作为一个新的社会现象从其出现到现在时间不长,国内外研究者的研究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研究体系,也没有形成确信的研究结论。我们在当前研究中必须要特别注重的一个背景条件是:当前社会是一个移动互联的信息社会,现在的大学生是“数字原生代”大学生的手机使用及手机依赖研究“数字原生代”,他们成长经历决定了手机在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和功能,他们也习惯在日常生活中与手机形影不离。樊佩佩认为移动电话革命可以看作基于当代社会网络基础上沟通模式转型的结果,手机技术的使用与社会变迁是双向作用关系,即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决定了对手机的依赖,而移动通讯技术的运用又促进了他们生产生活的改善(樊佩佩,2010);杨善华和朱伟志则把手机使用视为人们“主动”选择的结果,其背后是网络文化的新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杨善华、朱伟志,2006),有研究认为手机使用与社会资本、社会网络存在紧密的联系,手机依赖实际上是手机成为人们依赖社会资本和社会网络的工具。可见,无手机焦虑症或者手机依赖背后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因此,本研究从社会学理论视角出发多角度进行剖析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原因,以及手机依赖对大学生生活的多重影响,以期探讨避免手机的过度使用的不良影响的途径。主要内容:研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要简单将研究框架、逻辑结构写出来,具体到三级标题)大学生“手机依赖”问题研究——一个社会互动论的视角1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基本状况1.11.22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差异分析2.1性格差异2.2性别差异2.32.32.3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虽然已有的关于大学生与手机依赖的研究成果还不尽丰富,但是已经有一定的成果出现。本研究将对有关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各种文献做出分析,以便掌握相关方面的研究现状、前沿动态,在此基础上开展本研究,以使本研究做到科学、有效。在进行调查问卷的编制过程中,参考已有研究的成果,充分借鉴其成果,并尽量避免和补充前人的不足。2.参与式观察该方法主要应用于调查的前期,我将深入到一线学生群体中,在真实的场域观察,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采用中立视角观察大学生手机使用的情况,获得客观的事实资料。这部分资料的作用有两个:一是应用于整个研究结果的分析,包括现状、影响和原因;二是根据已有研究和观察、访谈的结果编制调查问卷,以确保问卷的信度和效度。3.访谈法访谈对象主要来自我在观察过程中发现的具有手机依赖倾向的大学生。访谈对象比较有针对性。笔者利用他们的课余时间与其交谈,了解他们手机依赖的表现、手机依赖对他们的影响,根据所了解的情况分析造成他们手机依赖可能的原因。4.问卷调查法本研究的研究问题集中于大学生手机依赖的现状和影响,而这一问题必须通过调查才能得到充分而有力的材料,除去观察和访谈之外,问卷调查法比较适合。问卷调查可以得到各类详细数据,进而通过对数据分析获得大学手机依赖的现状和影响。完成期限和采取的主要措施:1.前期准备阶段:2015年12月29日—2016年2月29日收集整理目前关于大学生手机依赖的研究成果,进行文献分析,为以后的问卷调查及进一步开展研究奠定基础。2.试调研实施准备阶段:2016年3月1日—2016年3月15日具体工作为进行试调查,对设计调查和访谈的题目进行小范围信度和效度检测,总结和修改方案。3.数据收集阶段:2016年3月16日—2016年4月15日进行实地问卷调查及个案访谈,并做好相关记录,同时不断修改访谈提纲和内容,总结阶段性的成果。4.数据资料分析阶段:2016年4月16日—2015年4月30日根据前期调查问卷及个案访谈记录,进行数据整理和资料分析。5.结题阶段:2016年5月1日—2016年5月15日将研究成果进行汇总、整理,完成论文撰写。主要参考资料:[1]袁潇,风笑天.青少年手机需求及使用行为研究现状[J].中国青年研究,2011,(4):78-81.[2]黄时华,张卫,胡谏萍.“无聊”的心理学研究述评[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133-139.[3]葛续华,祝卓宏.青少年学生手机成瘾倾向与成人依恋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14,30(1):95-97.[4]朱凯悦,张玮芝.大学生“手机依赖症”情况的研究综述[J].今日中国论坛,2013(7):26-27.[5]董海军,杨荣辉.大学生手机依赖与需求的实证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4(4):15-19.[6]马烨.大学生对手机媒体的使用与满足分析—基于对北京市24名大学生的深度访谈[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1.[7]马斌,马潇萌,朱记伟.手机过度使用危害及影响分析—基于大学生群体的实证[J].中国电力教育,2011,(29):184-185,119.[8]王欢,祝阳.手机媒介对“90后”大学生人际关系建立与维持的效用分析[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10-14[9]黄世祥.90后大学生手机媒体消费及其价值观研究[D].暨南大学,2010.[10]靖鸣,刘锐.手机人际传播的动机分析—“手机传播的人际动机、心理与社会学解构”之一[J].新闻知识,2008(06).[11]王佳煌.手机社会学.台北:学富文化,2005[12]王宁消费的欲望——中国城市消费文化的社会学解读.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5[13](美)保罗·莱文森著.手机:挡不住的呼唤[M].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14][美]默顿.科学社会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5][美]罗伯特;默顿.科学社会学散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指导教师意见:签名:年月日开题报告会纪要时间地点与会人员姓名职务(职称)姓名职务(职称)姓名职务(职称)会议记录摘要:会议主持人签名:记录人签名:年月日指导小组意见负责人签名:年月日学院意见负责人签名:年月日湖南师范大学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