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整合的实践与应用及教学课件资源开发应注意的问题浑江区红土崖镇八方希望小学夏丰柱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是当前影响最广泛的科学技术之一,世界各国都在加大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力度,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综合和相互渗透,已成为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强大动力,传统的教和学的模式正在酝酿重大的突破,教育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变革。信息技术教育将对现存的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深刻影响。但是,对于如何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如何利用、对待信息技术教育对传统教育的影响,加速教育的综合发展,却存在众多的问题。下面就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以及具体教学中的课件资源开发中应注意的问题做简要探讨。一、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整合的实践与应用1、整合的内涵和背景(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我们提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那么什么是整合呢?很多相关专家和学者对其做了具体的定义。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即在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把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学科教学过程中,使教学资源、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融合、优化,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要将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三大功能(作为学习对象,教学工具和学习工具)统一起来,更好地完成信息技术教育和课程的目标。总之,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指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来支持、加强学和教,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机的结合,建构有效学习、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教学的最优化。(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背景①信息技术是国家发展战略需要。人才取决于教育,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人们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世界各国都试图在未来的信息社会中让教育走在前列,抢占教育信息化的“制高点”。②掌握信息技术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2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社会所需求的人才标准也随之变化。信息技术成为社会公民的基本生存技能之一。信息社会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信息技能的人。③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国家课程改革的需要。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育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作过两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一个是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即人类获取信息主要通过哪些途径。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另一个是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这两个试验说明什么呢?从数据中我们可以清晰的认识到:信息技术在教育应用中是图文并茂、声形并举的,我们既能看得到,又能听得到,还可以自主的动手操作实践。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自主的实践所获得的信息量,比单一听老师讲解强的多得多了。2、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整合的实践与应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会对教学产生哪些影响?A.对学生而言,整合的目标是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终生学习的能力。B.对教师而言,整合的目标是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扩充课程资源,革新课程内容。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整合具体的实践与应用是什么呢?A、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创设问题情境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解于问。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精心设计,提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2)创设形象情境根据教学的需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利用录像、电影、图画、幻灯、挂图、模型以及实物等形象手段激发学生情感,把学生引进知识的殿堂。(3)创设故事情境故事、小品、科学家小传、科学史事以及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传说、寓言、成语、笑话等3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小故事,都能成为学生的研究对象。(4)创设实验情境一个教学实验就是一个完整的情境,因此教师要善于设置鲜明、有趣的演示实验,以便把学生的好奇心转化为求知欲,开始对新知的探求。例:数学学科:(例子创设故事情境)例如在教学“9+几”时,将教科书中的情境图改编成故事导入:学校召开运动会,现在正进行跑步、跳绳、踢毽的比赛,小明和小刚担任为他们班的运动员服务的任务,小明想要给赛跑的运动员送点饮料,于是就问小刚:“还有多少盒饮料?”小刚看了看只见箱子里有9盒,箱子外面有4盒,一共有多少盒呢?小刚不好意思地摇摇头。那么同学们,你们能帮小刚算出来吗?你是怎样想的呢?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解决问题后,然后结合情境图提问:“小明给赛跑的同学送完饮料,又想给踢毽的和跳远的同学送点饮料,于是又问小刚‘踢毽的和跳远的同学一共有多少人?’这次小刚很快说出了正确答案,同学们你们能吗?”学生便利用刚刚获得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进一步巩固新知。由于问题提出地有情节、有意境,让故事贯穿于课堂的始终,富有趣味性,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引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极大兴趣。例如:在教学“圆锥的认识”时,教师出示方块积木、魔方、罐头、陀螺、跳棋等,先让学生辨别哪些物体是已学过的形体,接着指出像陀螺、跳棋这种形状的物体叫圆锥体,并板书。再让学生看一看,用手摸一摸,用心想一想:圆锥体有什么特征,圆锥体的侧面展开图是什么图形。通过演示、观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B、呈现教学内容将教材内容分段呈现,便于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第一阶段(导入)先行组织者(引导性材料)的呈现第二阶段(过程)逐步分化第三阶段(总结)综合贯通明确本课的目的呈现组织者鉴别限定性特征举例提供前后关系重复唤起学习者的知识和经验的意识明确组织安排学习的逻辑顺序明确材料保持注意出现材料运用综合贯通原则促进主动积极的接受学习引起对学科内容的评析态度阐明4C、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帮助建立认知《詹天佑》中“人字形线路,中部凿井法,八达岭居庸关地形特点等问题通过多媒体演示可以一目了然。《第一场雪》南方学生理解银条,雪仗等词有一定困难。学生生活接触少,从未经历过的,采用多媒体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多媒体还适用于常识性的文章如《蝙蝠与雷达》。D、拓展延伸培养学生探索能力语文:指导学生在网络开展课外阅读,如学完课文后,从网络上选文章和小诗阅读,还可以组织学生围绕一个专题自制“电子报”节假日互送贺卡,制作精美书签等。还可以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如学习〈花钟〉一文后,引导学生选择不同的研究专题如“花的习性”“花的形状”等上网搜寻资料,进行研讨,学生的研究小论文,或实验周记可以在网上讨论交流。E、提高审美情趣如在美术教学中:1.在欣赏中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2.借助古诗意境,启发创造思维。3.人人动手制作,表现创造能力。4.调动学生记忆思维,发展创造能力。总之,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应该调动一切手法,不断思考,不断完善教学方法,力求探寻出一条既被学生接受,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路子。为学生思路的展开,潜能的开发提供契机,在美术课上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F、监控指导学习。在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完成学习任务同时教师还可以把某个学生的作品或解题过程切换到大屏幕上,对其作品或使用的解题策略随时进行指导评议。这种是利用信息技术来监控调节学生的学习过程。G、营造氛围,激发创作欲望。比如数学中: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首先让学生回答以前学过的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然后教师提出:”那么比“有没有性质呢”教师要求学生以小组进行讨论。首先组内成员分别汇报各自独立思考情况相互质疑问难、找出问题,共同验证组长做好记录,最后统一意见整理方案向全班汇报。几分钟后有的小组说:“比的前项相当于除法里的被除数,后项相当于除数”,从而发现了比的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上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5比值不变。有的小组:“比的前项相当于分数的分子,比的后项相当于分数的分母,”。最后教师对学生的发现给了充分的肯定。这样,教师为学生营造了合作交流的空间,小组成员建立了友好的伙伴关系,感受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培养了全体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数学课堂教学质量。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误区及对策误区:A、为用而用B、盲目使用虽然市场上、互联网上课件颇多,有心者自然可手到拿来。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应该认识到课件的制作是制作者按他的的习惯、教学思想、教学风格、以及他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学习水平的认识等主观认识的基础上设计的。如果忽视了这一点,盲目引进的结果只能是造成机械、僵化、缺乏个性,甚至为课件而设计教学,被课件牵着鼻子走。C、以辅代主。多媒体技术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其目的也只能是弥补教师授课时“一枝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不足,只能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辅助手段,而不能代替教师的教学活动。对策:A:一个理念: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紧密结合新课改与新课标,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形成合作学习、自主探究与自主发展的新型教学模式,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B:“三个原则”①适用性原则。②适量性原则。③适当性原则。何时用才是恰当的呢?一是用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时候。小学生是处在具体思维占主导地位的时期,用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它能全方位调动起学生的听课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投入,保证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地位。二是用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帮助认知。三是用在弥补教师素质本身的不足。素质好的教师也不一定就能是个全才,他免不了有这样或那样的缺憾,而影响教学效果。6老师有的板书字迹不漂亮时,难以给学生以示范,这时亦可用电脑里的字体帮忙;再如需要归纳的知识点过多、过复杂,运用信息技术更能突出重点,一目了然等等。四是用于弥补学生生活阅历不足或延伸拓展。C:“四个需要”①符合学生认知过程的需要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③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需要④优化教学手段的需要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师应具备的能力A、现代教育技术驾熟就轻。B、不断夯实知识根基。C、教学艺术功底深厚扎实。D、教学组织调控随机应变。二、教学课件资源开发应注意的问题中小学教师所要制作的辅助课堂教学的课件,是针对课堂教学内容需要,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而设计制作的辅助课堂教学的软件。教师不是电脑公司的软件工程师,而是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多媒体辅助化教学过程主要包括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和多媒体。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为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必须正确处理四个要素之间的关系。1、背景随着集图文声像多信息的采集、加工、交互、输出于一体的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在九十年代的迅猛发展,整个世界也随之进入一个崭新多媒体化、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一系列的新的高新技术产品的出现和信息的传播的及时叙事,引发了教育技术史上空前的一场新的革命。电教媒体参与课堂教学进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我国教育界已经形成了一种共识。邓小平同志指出:“教学思想民和手段现代化问题,是教学改革的重要问题,没有教学现代化,就不可培养出具有现代素质的教学。”而支撑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主力军——课件也一样伴随着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走入了各个教学课堂中。2、教改在深化,教学已经离不开多媒体课件,如何把握使用多媒体课件的时机,如何制作多媒体课件,作为一名教师又该怎样做呢?(1)明确课件定义教师要把握好现代教育,首先得明确什么是课件?①所谓课件就是在一定的学习理论指7导下,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反映某种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的计算机软件。另外,②根据国家教育部1997年颁而的多媒体课件制作规范的界定,课件是“实现和支持特定课程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及配套的教学资料。”以上可以看出课件就是将教学内容与教学处理策略两大类信息的有机结合。一个好的多媒体课件不仅能有声、有色的把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