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一: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信息技术条件下新课程教学方式实验研究”安徽省新课程教学方式实验校课题实验指南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信息技术条件下新课程教学方式实验研究”课题组1一、课题实验背景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因此,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全面提高教师专业发展能力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实现学校办学水平跨越式发展的有力抓手。为了积极探索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整合教育教学资源,探究新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师生互动方式等方面具有可操作性的新型模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基础教育学科资源保护开发与应用研究”(课题批准号:DHA080332)于2009年4月设立了“信息技术条件下新课程教学方式实验研究”子课题,同方知好乐教育研究院(原清华同方教育技术研究院)承担该子课题的研究工作,北京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主席、国家督学兰宏生同志为该子课题负责人。二、课题实验指导思想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有关精神,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推动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整合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效的学习工具,全面提高学生素质。2三、课题实验目标选择一批“信息技术条件下新课程教学方式实验研究”课题实验学校,以理论研究与学校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计划用三年的时间,探索学校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全面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四、实验学校实验任务1、按照本课题实验的要求,为课题实验创造基本的信息技术环境。(1)配备新课程教与学的多媒体教育教学资源;构建学校可直接用于日常教学与管理的新课程资源体系,支持课程资源二次开发整合。以满足课题实验对教师学生应用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突破教学重难点问题,有效组织课堂交互活动等教学应用方面的研究。(2)支持课题实验构建学校教学网络支撑平台:包含在线备课、网上教研、教学测评、网络学案、检测反馈、互动讨论、作业提示和统计评估等功能模块,以满足基于网络的教师备课、课堂教学、课前课后学习指导、课堂互动反馈、研究性学习等凸显新课程教学要求的教学活动的需要。2、按课题研究三个方面的内容(如下),选择实验研究任务:(1)新课程多媒体资源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2)学校新课程资源中心的建设与应用研究(3)网络平台下新课程教学方式的实验研究每个学校至少承担一个学科的课题实验研究任务,在研究内容上,可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参考如下任务模式选择一项或多项内容开展研究;并保证按计划完成各阶段的研究任务。如:物理学科新课程多媒体教学资源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政治学科新课程多媒体教学资源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语文、数学、英语三个学科新课程多媒体教学资源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新课程多媒体教学资源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3数学学科新课程资源的建设与应用研究物理、化学、生物学科新课程资源的建设与应用研究政治、历史、地理学科新课程资源的建设与应用研究学校新课程资源中心的建设与应用研究语文学科在网络平台下新课程教学方式的实验研究语文学科在网络平台下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实验研究英语学科在网络平台下新课程教学方式的实验研究数学学科在网络平台下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实验研究物理、化学学科在网络平台下新课程教学方式的实验研究网络平台下新课程教学方式的实验研究网络平台下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实验研究等等3、每学年总结课题实验的阶段性成果,并报省课题组办公室。4、参加课题组的研讨、培训及成果交流活动。5、积极宣传和推广课题成果,在本地区学校发挥教学科研示范作用。4附件1:教育部“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简介1、课题概况总课题名称:基础教育学科资源保护开发与应用研究批准单位: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总课题级别:教育部重点课题总课题负责人:曹志祥、夏锦文、刘军总课题承担单位: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子课题名称:信息技术条件下新课程教学方式实验研究子课题承担单位:同方知好乐教育研究院、各地实验校(区)2、研究目的本课题研究目的是贯彻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精神,与各地“新课程教学创新实验校(区)”共同建立适合本地教育教学需要的新课程资源保障体系和基于网络的互动教学平台,并在此基础上开展新课程教学创新实践研究,探索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各地中小学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教学方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供可借鉴的操作方法和可复制的教学示范模型,深化和推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各学科课程改革的进程。3、研究内容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以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以及主流教材为线索,研究课程资源整合和开发利用的方法,探索如何建立学校新课程资源保障体系以及学校课程资源保护、开发及共享应用机制,建立适合学校(地区)本地化需求的动态课程资源中心,提高教学资源利用效率,从根本上解决新课程教学和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课程资源建设问题。5(2)构建基于网络教室、校园网和互联网等不同网络环境下,依托本地化课程资源中心的新课程教学支撑平台,探索在课程资源和网络教学平台等信息技术条件下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教学方式,全方位优化课前、课中、课后等日常教学行为,为全面、具体落实新课标教学要求,提升学校教学水平提供可操作手段。(3)开展基于信息技术条件和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课前预习、课上自主探究和互动学习、课后复习、作业、讨论等学习方式研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探究思考,引导学生合作交流、积极互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开展对学生自主学习评价测试的研究,及时对新的教学方式进行评价反馈。(4)开展学生人手一机(每个学生配备便携笔记本电脑)的新课程互动教学实验,以微型便携笔记本电脑为学习工具,加强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实现学生学习内容的多媒体化、课堂教学的差异化和个别化,让学生随时随地获取自己需要的学习资源、并可随时随地与教师和同学交流,帮助教师在课堂上得到即时教学反馈信息,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5)通过培训和课题实验,研究如何在开展新课程教学过程中帮助教师更加深入领会课改要求,引导教师学会如何利用课程资源和网络教学支撑平台优化日常教学,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能力,探索对教师业务能力的过程评价和管理方法。6附件2:课题组织机构“信息技术条件下新课程教学方式实验研究”课题组织机构课题领导小组曹志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副主任兰宏生北京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主席、国家督学李水平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教材处处长赵海波同方知好乐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课题负责人兰宏生北京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主席、国家督学课题管理办公室:主任:陈春雷副主任:代晓东胡见阳胡映霞成员:李长文李江红席跃翔俞明星课题指导专家委员会陈春雷全国知名教育技术专家、物理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王树声地理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顾德希语文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张光英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吴正宪小学数学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北京市基教研中心小学数学教研员邓新元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严宣申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张饴慈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系教授7王尚志博士生导师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系教授课标组专家苏培成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刘意青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外语学院教授孟雁君英语特级教师课标组专家林培英首都师范大学教授课标组专家白一宇教授同方知好乐教育研究院秘书长王建民数学特级教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奥林匹克数学竞赛高级教练裘伯川生物特级教师、全国生物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兼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涂克昌物理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张玲棣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英语教研员孙家镇教授北京教育学院地理系原主任李通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地理教研员黄儒兰化学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娄致武北京市西城区化学教研室原主任宋葵青少年教育专家、原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化学高级教师徐锡祺教授北京教育学院历史系原主任林镜仁生物特级教师冷洪恩副教授原《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主编赵景瑞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代晓东副研究员同方知好乐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8附件3:实验校申报环境建设指南实验校申报环境建设指南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和教育部“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信息技术条件下新课程教学方式实验研究”课题组的要求,规范“实验校”的申报建设工作,特制定“实验校的申报建设指南”。一、实验校的遴选原则1、教育部课题组在全国范围内有条件的选择一批“信息技术条件下新课程教学方式实验研究”课题实验学校,以理论研究与学校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计划用三年的时间,探索学校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全面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2、实验校的遴选按照省、地市、县(区)分布进行,各市直属同类学校不超过两所,各县(区)同类学校不超过一所。二、实验校的申请条件1、实验学校领导教学理念先进,对课程标准理解准确,重视信息化建设,重视教学科研工作,并对开展“信息技术条件下新课程教学方式实验研究”的课题实验有强烈意愿。2、实验学校必须具备开展本课题实验研究所需的条件:可正常连续运转的校园网络,网络覆盖到办公室、实验室和教室;学校有不少于2个标准的网络教室;教室有投影机等必要的教学设施。3、实验学校必须由校长或主管教学的副校长负责本课题的实验管理工作,并配备专职教师配合课题组在学校课程资源持续开发管理和应用培训方面的工作。4、实验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具有良好的影响力,愿意为其它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发挥示范与引领作用。5、按照本课题实验的要求,为课题实验创造基本的信息技术环境。9(1)配合课题组配备学校新课程教与学的多媒体教育教学资源;以满足课题实验对教师学生应用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突破教学重难点问题,有效组织课堂交互活动等教学应用方面的研究。(2)构建学校可直接用于日常教学与管理的新课程资源体系,支持课程资源二次开发、整合与应用。可直接用于日常教学与管理的新课程资源体系,支持学校特色课程资源中心的建设与整合。(3)支持课题组构建学校教学网络支撑平台:包含在线备课、网上教研、教学测评、学前指导、检测反馈、互动讨论、作业提示、统计评估和研究性学习等功能模块,以满足基于网络的教师备课、课堂教学、课前课后学习指导、课堂互动反馈、研究性学习等凸显新课程教学要求的教学活动的需要。三、实验校的环境建设建议申请“新课程教学创新实验校”的学校必须具备开展“新课程教学创新实践”的实验环境。如果学校已有完全满足要求的实验环境,可直接申请参加课题实验校。如果学校没有完全满足实验要求的实验环境,建议各校按照以下要求完善实验环境建设。(1)结合学校教材使用版本,配备和建设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多媒体教学资源体系,资源体系应根据教材章、节、页、栏目各级内容,系统恰当地组织备课教学所需要的各类多媒体教学素材和教学资料,从而全面地支持教师进行多媒体教学备课活动;同时,应把教学素材与教材全文内容进行知识链接、无逢整合,使多媒体资源的使用像翻教材一样简便,支持教师轻松进行多媒体教学备课活动。在多媒体资源选型上,重点配备以各学科知识点或者教学主题为单位,满足突破教学重点、难点的需求和组织课堂交互活动的需求,可以拿来即用的一组一组的教学动画资源;类型上应包括科学建模动画、模拟演示动画、动态图表、交互练习、多媒体题解、感悟动画、诵读动画等。参见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