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从课程标准颁布以来,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列入中学教学计划。同时,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及方式,正被越来越多地用于其他学科的教学之中。因此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如何使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更有效合理的整合运用,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课堂教学活动是学校教育最基本的途径和方式,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直接影响着该学科的教学效果,作为新兴学科的信息技术课应有其独特的教学方法。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学科,其教学方法决不能完全沿用传统方法,而应有其独特的方式。要确保信息技术教育在培养新型人才方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就必须去探讨研究适合信息技术教与学的方法。作为一名从事中学信息技术基础教育的教师,深感自己的责任重大。为此,在这几年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我认真探索、研究其教学方法的问题,并总结了以下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以供同行们参考、指正。一、课堂要多进行实例演示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任务要求70%左右的时间是上机操作,30%左右的时间是上理论指导课。但30%的理论课却指导着70%的上机操作课程。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的必修课,对于很少接触计算机的中学生来说,对其内容和形式都缺乏了解,一句话:没有理论指导,学生面对计算机会觉得“不知道要做什么,怎么去做”。因此,教师在上理论课时要多做操作演示,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到底是什么,有什么任务要去完成,怎么去完成等等。精彩、新颖的演示还会使学生对新学科产生极大兴趣,激励学生对新学科的热爱。例如,在键盘指法的教学时,教师就要先进行一次高速度的指法实地演示,当学生看到教师运指如飞时,就会产生一种敬慕心理,就会产生一种“让我来试一试”的心理,就会对本来比较枯燥的指法练习产生很大兴趣,从而促进学习。中学生的模仿能力较强,对新鲜事物敏感,接受能力强,若能抓住中学生这些特点去进行引导,将会取得很好的效果。又如,讲解用PowerPoint制作多媒体演讲稿时,教师先演示,让学生欣赏各种各样的多媒体演讲稿,从而产生一种感叹、想象,激发其思维,觉得“如果我认真学好,也会做出这样的多姿多彩的多媒体演讲稿”。这时,教师再去讲解演讲稿的制作过程,学生就会很认真地听课了。我觉得这种先操作演示,使其产生兴趣,然后讲授课本内容,从而使其认真听课的教学方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是比较适用的。二、课堂教学目标要明确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不宜采用传统的逐条列出的方法,而应把教学目标结合到教师设计的任务中,即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对学生来讲,“任务驱动”使学习目标十分明确,在某个学习阶段紧紧围绕一个既定的目标学习相关的知识和操作方法,学生完成了任务,也就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当然,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紧扣教学目标,任务设计必须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这样才会提高学习效率和兴趣。做好了这一步,一节课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例如,在讲Excel的自动序列填充与排序时,我事先设计好各班的成绩表并填上成绩(当然是随便填的),上课时,我首先展示该班的成绩表,然后要求学生看清示范操作后完成表格,看看自己处于第几名。对于这种实用性的任务,学生兴趣很浓。教师这样一提出,学生便迫不及待地做起来了。为了巩固学习内容,我再提出:同学们帮其他班也排一下名次好不好?同学们纷纷喊到:“好,哪个班?成绩表在哪个目录下?”学习热情高涨。这样一来,通过了学生自己动手排成绩来达到教学目标──掌握Excel的自动序列填充与排序。三、教学内容要灵活、合理的调整一般其他学科课程的章节编排有严密的逻辑关系,不宜调整其教学内容。比如数学课,没有前面的知识作铺垫,就无法讲授后面的内容。但信息技术课却很难讲一定要先讲什么,后讲什么。所以,教学时不要拘泥于教材的编排顺序,而应进行合理调整,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比如教材中排版与打印时,可以先做好“参加信息技术活动小组的申请书”,上课时展示申请书,然后要求学生调用未编辑处理的文件进行排版,最后讲授编辑方法、汉字输入、建立文档、高级编排技巧等。通过这样的调整,可以把word基本知识一节就溶入到了其它各节,既能激发起学生学习兴趣与求知欲,又能避免基本知识、汉字输入可能带来的畏难情绪。有些教师要求学生先输入一段文字,然后练习编辑等操作。这样会加重学生的畏难情绪,降低学习兴趣,难以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再如,所用教材介绍Windows的那一章,大部分内容就是重复训练简单的操作,要设计出有趣的任务甚为困难,如果将这章的教学内容溶合到Word、Excel等章节中讲授,就可以避免枯燥无味的机械性练习,效果会比较好。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灵活、合理地调整教学内容,有时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四、要善于发挥学生的互助精神信息技术课大部分的时间是进行实践操作,上机实践是信息技术教学的中心环节。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几乎大部分同学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特别是在刚开始上机操作的时候,教师根本忙不过来,这会挫伤许多未能辅导到的同学的积极性。因此,我采用了分组合作式的教学模式,大胆地采用学生辅导学生的办法,让学生之间互相辅导,互相帮助,这样既解决了问题,又增进了同学间的友谊,且学生间的辅导自有特点,也易于交流,有时比教师指导的效果还要好。平时那些一知半解的同学,甚至完全不爱学和不会学的同学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提高了学习兴趣,也提高了学习成绩。也就是说,示范后一边巡视辅导,一边注意观察哪些学生能顺利地完成任务,然后运用多媒体广播功能展示他们的作品和成绩,给予表扬,并宣布由他们作为教师的助手,负责辅导一组同学。然而,当前基础教育领域的信息化工作还有许多及待解决的问题。中学教育信息化存在有下述问题:1.信息技术的利用还处在低水平状态。教师使用计算机的主要用途是课件制作和课堂演示,而利用网络开展交互式教学较少;信息技术的运用是以教师操作、学生观看大屏幕为主要形式,其强大的网络功能和超文本功能和交互式功能还远未开发,信息系统的超文本特性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和开发,阻碍了教学内容的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2.对网络资源过分依赖,忽视其他教学资源从来就不存在万能媒体或唯一媒体。这种观点在教育技术领域里经过多年的误区产生及争论后,早已有了这样一个定论。网络亦然。它在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的确因为它具有很多优点。但是作为提供学习资源来讲,网络不是唯一的,不能过分偏重,生活中还有很多其他资源可以利用。3.学生在除信息技术课外的学科教学中使用计算机的时间极少,让学生运用计算机进行自主探究开展交互式学习的机会每学期几乎没有或少得可怜。4.网络特征的低利用率影响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以高级认知能力发展为标志的发现式学习。以上问题不是存在于个别学校的问题,而是在学校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何优化信息技术使用和网络教育资源并使之与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育资源有机结合、合理应用,几经成为迫切的时代要求。我们必须按照先进的教育思想,设计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教学模式,必须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教育资源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的作用。二、课题研究的意义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要实现教育技术现代化。教育技术现代化的实质就是不断地用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就武装教育信息的传播媒体,以实现教育手段的最优化。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易受教育环境、教育手段、教育信息的刺激程度的影响。应该采用多种教育教学手段,拓展与优化教育环境,以此激发学生深厚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使课堂由封闭走向开放。同时也能使教育与高度信息化的社会接轨,让学生的学习更富有实践性,能够学以致用。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了严峻挑战,为适应新课程的变化,课堂教学模式必须进行大胆改革。而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我校对学生更好地实施人生预备教育。我校的办学宗旨是:“求真做人,求学成材”。本课题研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成为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全面发展型人材。本课题的实践价值在于研究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优化应用,在对现行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进行全方位变革的同时,强调应用的合理性、科学性和实效性,从而切实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本课题的实施就是从教学设计和教学模式改革入手,将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根据学科教学规律,通过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堂教学有机的结合,促进教学内容及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层次和效率,进而提高学校办学水平与办学效益。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1.系统科学理论教学模式、教学结构和教学过程是由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学生、教育技术媒体等要素组成的系统,系统科学是研究一切系统的模式、原理及其规律的科学,是多种学科相互交叉的产物。它的完整理论对指导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在教学中的优化配置具有重要意义。2.教学设计理论在现代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设计不再是简单的设计之后加以实施的问题,而是一个在学与教的具体脉络中、在互动中发展演化的过程。利用信息资源进行基于问题解决学习活动设计,更要体现新型教学设计理论的指导,如运用新型教学设计理论,指导教师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提供学习资源、组织学习活动、控制学习进程以及评价学习成果等。3.优化教学理论优化教学理论即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就是指所选择的教育教学过程的方法,可以使师生耗费最少的必要时间和精力而收到最佳效果。优化教学理论对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新型教学模式研究提出了原则要求;实现教学的优化是课题研究假设的提出的依据之一。新型教学模式是一种体现先进教学思想的教学框架,其构建的依据是通过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教学的优化,研究中必须在优化教学上下功夫,同时重视对构成教学诸要素及其之间关系的研究。4.学习理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全过程。由皮亚杰(J.Piaget)提出的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因此真正的学习发生在学习者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认知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引导者。通过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的优化配置既而达到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身心发展规律的要求。四、课题研究的目标科研目标:1、研究并建立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优化整合的教学模式,使之符合教师、学生、教学的不同需要;2、研究并建立网络资源优化利用的信息收集和处理方法,促进校园信息网络系统的建立和发展;工作目标:1、深入推进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探索与寻找在常态教学中的优化应用信息技术基本规律和有效模式,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2、积极推进学校校园网建设步伐,构建适应本校校情、师情、生情的课件资源库;3、提高全校师生信息技术素养,建设高素质的具有信息素养的新型教师队伍,促进教师的成长和发展,促进学校整体的教育质量、科研水平与办学效益超常规大幅度提高。育人目标:1、培养学生科学使用网络资源以及收集、整理、分析、应用信息的能力;2、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网络和生活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3、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主动求知的良好品质,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本课题研究的正是利用信息技术给我们提供的一个开放性的实践平台,创设一个新的解决问题的学习环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在课堂中的优化应用,将使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更注重对教材的理解分析,对信息的使用更注重选择,更加关注的学生的状况。学生的地位将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学生将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学习过程中真正的认知主体。研究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的优化应用,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开展系列的校本培训,促进教师在信息技术领域的专业素养的提升教学设计的创设者和实践者都是教师,开展信息技术领域

1 / 1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