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流动党校”为依托实现牧区党员教育管理全覆盖——阿克塞县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阿克塞县是甘肃省唯一的一个以哈萨克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地处甘、青、新三省区交界处、青藏高原边缘地带,境内气候严寒,生活条件艰苦,以畜牧业为基础产业。全县有党员1574名,其中少数民族党员669名。有农牧村党员628名,其中从事农牧业生产的党员有256名。近年来,阿克塞县结合牧区实际,通过组建牧区流动党校,形成了以“流动党校”为依托的党员教育管理体系和活动机制,实现了牧区党员教育管理的全覆盖。一、背景阿克塞县是以牧业为主的一个县,地域广阔、山大沟深、牧业一线党员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党员集中起来经常性开展教育活动难度大,每年只能参加一次党员教育活动,即每年年底的农牧村党员“冬训”。这种状况是与牧区党建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不相适应的,牧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必须根据牧区发展的需要赋予新的内容。为了使牧业一线党员教育管理不断线,思想不掉队,近年来,阿克塞县整合各种资源,建立了牧区“流动党校”这一适合牧区特色的教育方式,为牧区党员教育管理注入了新活力,2实现了牧区党员教育管理的全覆盖。二、主要做法(一)建立灵活的教育机制,不断提升农牧村党员教育培训的针对性。“流动党校”就是针对牧区党员居住分散,难以集中,牧民党员流动性大的实际出发,以乡镇为单位设立“流动党校”,组建专业教师队伍,配备越野车、帐篷、发电机、电教设备等,采取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每月深入牧区开展一次巡回教育。教师队伍根据教育内容由乡镇党委聘请县委党校教师、各部门相关业务知识骨干、专家和乡镇机关党员干部、村干部组成。教育地点根据放牧季节、党员居住地、人员数量灵活确定。在牧闲时节,抓住牧民在县城定居的有利时机,充分利用乡镇教育培训资源,把牧民党员集中到乡镇党校进行5-10天的培训;在牧忙季节,在牧民居住相对集中的草场,确定党员中心户,以中心户为点组织开展活动;在居住分散,牧民流动性大的季节,按照“相临、就近、方便、务实”的原则,以片定点,组织牧民党员参加党小组活动。“流动党校”定期深入牧业一线以党员中心户开展教育培训,及时把政策、信息带到牧业一线。每村设立3-5户党员中心户,采取“大分散、小集中”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做到了畜群流动放牧到哪里,党的政策就宣传到哪里,牧民毡房搬到哪里,党员的活动就开展到哪里。目前,全县2乡1镇均建有1个“流动党校”,每村根据牧民放牧区域和人数建有3数量不等的“党员流动教育点”,使牧区党员教育覆盖率达100%。(二)整合教育教学资源,追求教育内容的务实创新。在教育内容制定上,每年年初,由乡镇党委和各农牧村党支部根据牧民生产生活需要和思想实际,列出流动党员教育培训计划并报乡镇党委,由乡“流动党校”统一制定年度流动党员培训计划,抽调乡机关干部、村党支部书记、乡司法干部、党校教师组成“流动党校”宣讲队,分配专题、收集资料、提前备课,每季度乡上统一组织宣讲骨干,深入牧业点,着力开展“五送五解决”活动,即送科技,解决农牧业科技含量低的问题;送文化,解决牧区群众精神生活单调的问题;送政策,解决牧区群众政策知晓率不高的问题;送法律,解决牧区群众法律素质不强的问题;送资金,解决牧区群众“造血”功能不强的问题;送信息,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不紧密的问题。在授课内容上既讲党的基础知识、党的政策、有关法律法规,也讲科学养畜、舍饲养殖、畜种改良、防疫灭病等牧业适用技术和牧民增收措施。在授课方式上既有现场的面授,也有播放专题片,发放宣传资料等。(三)结合农牧村生产生活实际,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阿克塞县“流动党校”在开展过程中,把活动同农牧民生产生活的实际结合起来,以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讨论的主题,比如产业结构调整、草场治理、生态环境保护、草场纠纷等问题,组织党员深入探讨,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通4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分析,为党委、政府进行决策、部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使“流动党校”起到了教育党员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密切党群关系、促进工作落实的良好作用。阿克塞县阿克旗乡在实施国家“异地扶贫搬迁项目”时,针对安南坝、东格列克两个村部分牧民因长期在牧业一线放牧,对项目政策不理解、不支持,甚至不愿搬迁,严重影响项目建设进度的情况,乡党委充分利用“流动党校”,组建“异地扶贫搬迁项目”政策宣讲队,深入各牧区放牧点,宣讲“异地扶贫搬迁项目”的优惠政策,使这部分牧民了解了政策,并积极响应政策号召,配合项目的实施,把家搬到了生活条件优越的县城定居。目前,阿克旗乡已顺利实施了“异地扶贫搬迁项目”,两村牧民家庭在城市定居率达100%,群众对此非常满意。(四)完善基础设施,不断提高“流动党校”的培训效果。随着“流动党校”的建立和开展活动,各乡镇党委多方筹措资金,陆续为“流动党校”配齐了越野车、电视机、笔记本电脑、发电机、VCD、照相机等电教设备和音像教学资料,使电化教育这一直观形象的教育手段运用到了“流动党校”教学当中。同时,针对一线少数民族党员不识汉字的实际,积极联系从新疆等地购进了哈语教材资料120余套,科技光盘50余套分发到了党员中心户,为党员学习提供了有效保障。各乡镇党委还成立了翻译室,及时将政策信息宣传资料翻译成哈萨克语,极大地方便了少数民族党员群众的学习。电化教育方式在牧区的运用,不仅拓宽了宣5传教育面,提高了“流动党校”的培训效果,而且有力地扩展和丰富了培训内容,为牧区党员管理教育提供了宽领域、全覆盖的党建活动平台。三、成效“流动党校”的建立,是对基层党员尤其是牧业一线党员进行最快速度和最广泛教育培训,发挥党员先进性的有效形式。通过党员主导、党群互动的形式,提高了党员的整体素质和致富发展能力,在提高党员队伍整体素质,增强党组织战斗力的同时,促进了牧区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流动党校”把培训阵地搬到了农牧户家中,使培训教育由固定式向动态式转变,把支部党员活动室、三会一课、科技培训、法律法规培训等结合了起来,形成了基层集中教育与经常性教育相结合的党员教育网络,为农牧区基层党校开展系统教育搭建了平台,受到党员和农牧民的欢迎,使阿克塞县基层党组织建设整体水平得到提高,切实做到了牧区党员流动放牧到哪里,党的政策就宣传到哪里,牧民帐蓬搬到哪里,党员的活动就开展到哪里,不仅使党组织的活动保持了正常开展,而且深受广大牧区党员的欢迎。通过“流动党校”这种教育形式,不仅为新时期牧区党员教育管理增加了实实在在的内容,而且也产生了实实在在的效果。一批农牧民党员经过流动党校的培养成为农牧区产业带头人,在这些产业带头人的带动下,讲科技、引种畜、调产业、增收入成为全县农牧村的新风尚。全县结成党群致富链132链,使438户农牧民走上了富裕之路,6先后涌现出养羊、养牛、养驼、畜产品流通、饲草种植、饲草加工转化等产业带头人295人,其中党员占62%,带动了全县农牧民的增收。阿勒腾乡乌呼图村牧民党员斯兰巴依,通过参加“党员流动之家”宣讲队的科技知识讲解,在本村率先采用了高原“暖棚接羔”养殖技术,通过暖棚接羔,他家的羔羊成活率比往年高了10个百分点,羔羊出栏体重增加了5—10斤,每年仅羔羊出栏这一项就多增加收入1万以上。目前,在党员斯兰巴依的带动下,乌呼图村牧民正在推广普及高原“暖棚接羔”养殖技术。四、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的打算阿克塞县“流动党校”把课堂搬到牧业一线,让农牧民党员及时了解和掌握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惠民措施和种养殖信息,取得了良好效果。但是,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培训质量不高。由于流动党校教师大多都由乡镇干部兼任,不能更好地为农牧民讲解更专业的科学知识,影响了农牧民党员参学的积极性;二是农牧民党员积极性不高。部分农牧民党员思想观念落后,以生产忙碌为借口不远参加培训,制约了“流动党校”的作用发挥。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探索“流动党校”在牧区发挥作用的长效机制,从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加强“流动党校”发挥作用的机制:一是建立专兼结合“流动党校”师资队伍,确保教学力量的优势性。为了保证流动党校的培训质量,使全体农牧民党员干部能够受到优质教育,建立以县委党校师资为主体,集合农业、林7业、畜牧等部门的专家为兼职,并且外邀部分高等院校、党校等教师为补充的综合师资队伍,狠抓流动党校硬件建设;二是围绕牧区中心工作,提高流动党校教学质量。采取“菜单式”教学模式,根据农牧民党员的需要“因需施教”;三是搭建教育平台,提高农牧民党员素质。办好“流动党校”这一新载体,着力提升我县农牧民党员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