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文关怀促历史教学——赣州市章贡区历史教学特色经验介绍钟民(赣州市第七中学)杨晓奇(章贡区教研室)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加强人文科学、人文精神教育,提高人文素质,在国际上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和重视。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人文关怀倍受关注,人文精神已经成为当今历史课程标准的核心精神。然而作为人才培育的重要基地,许多全日制中学却没有主动适应这一历史性教育变革的趋势,存在着忽视乃至轻视人文教育的现象。我们认为在人文精神指导下,历史教学应关注历史人物的奋斗历程,关注学生的发展。为更好地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我们开展了相关的教学实践活动,并做了如下尝试:一、利用视频或动态图示进行历史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历史的乐趣,让教师从传统的教学方式中解脱出来。历史课堂不应该是为了教学而教学,更不应该只是为了应试而教学。若只是照本宣科、就事论事,而没有情感的激励,历史课堂必将是空洞而令人窒息的;若只是对历史年代、人物、事件的纯粹记忆,而没有情感的共鸣,历史学习也必将是枯燥乏味的,历史教学也将丧失生命力。例如,讲授《汉朝的中外交流》中“张骞通西域”一目时,投影运用3D动画制成的《张骞通西域路线示意图》,使图上的马匹可以活动,通过马匹的走动显示其路线,并配上音乐《阳关三叠》选段,行走到关键地段时配上当地的历史图片,设置点按触摸区,点击后可以使图片放大或缩回原位,指出出使路途的艰难,引导学生回到历史情境中。还可以请一位同学,以当事人张骞的口气,叙述出使西域的经过……。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能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到张骞出使西域路途的艰难险阻及张骞所具有的意志品质和冒险精神。再如,在《两次鸦片战争》里,“火烧圆明园”一目程序设计中,导入部分的“景观介绍——圆明园”,中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视频欣赏、历史剧“火烧圆明园”,结尾处的同唱一首歌——“激励永远”等,无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落到“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情感激励上。如此,在教育的目标上,摒弃了传统历史教学目标界定中的唯理性、唯知识的倾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实施非限制性审美化的教学,在教学中使用好视频、动画、图片,不仅对完成教学任务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还有利于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积极性,使学生深入理解和牢固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同时还能提供历史现象的依据,帮助学生减少形成历史观念和掌握历史概念的困难。二、在讲述基本历史知识的基础上,为学生创设媒体、问题、辨论等多种情景,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历史参与性。利用网络架构一个轻松、快捷教学的平台,让学生在这个平台上成为真正的主角,使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都洋溢着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例如,在学习《汉朝的中外交流》一课“张骞通西域”与“丝绸之路”这两目中,使用网络教学,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新课预习是带领学生上网查阅有关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以及西汉的政治经济的历史资料。课件则主要由以下几个版块构成: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边塞诗情、知识大冲浪、拓展探究、历史论坛、与我联系。“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以学生阅读为主,突出知识性;“边塞诗情”注重学科交叉、文史渗透,体现综合性,也以学生阅读和感悟为主;“知识大冲浪”、“拓展探究”“历史论坛”以学生活动为主,辅以师生借助网络论坛互动,并结合传统教学手法引导学生在填充图上描画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路线并据此设计旅游线路(即从社会到历史,从历史又回归社会)。再如,讲授《诸子百家》一课内容时,设计如下教学流程:先播放一曲悠扬动听的古典音乐和一段反映春秋战国时代的录像,让学生感受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背景。然后,学生分组学习,围绕“诸子”的生平、思想、评价等方面的内容,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将自己从报刊、杂志、互联网上搜集到的相关资料展示出来,与同学们分享。又如,讲授《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西安事变”一目内容时,讲到张、杨两位将军实行“兵谏”,扣押解蒋介石后,老师先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旧知识,指出: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时,残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在日本侵略者入侵后,继续实行反革命、反人民的内战。并通过提出:“张学良、杨虎城抓住蒋介石后是杀还是不杀?为什么?”这样的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接着请7位同学分别扮演“亲日派何应钦”、“亲英美派宋美龄”、“日本代表”、“英美代表”、“中共代表”、“群众代表”、“时事记者”等7个角色,然后逐一采访。最后,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得出“不杀蒋介石比杀蒋介石更有利”的结论,从而让学生加深了对中国共产党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政策的理解。多向性的思维发散,对于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生的思路是颇为有益的。这种以学生为主体分组教学的教学方案,在教学内容(程序设计)上,融入了人文精神,打破了“以教材为中心”,以灌、仿、记为特征的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真正树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一个“导演”,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帮助者和欣赏者,学生才是真正的“主角”,是知识海洋的探索者、开发者和受益者。这样不仅能与时俱进、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质、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更能体现出人文关怀的精神,把讨论权、发言权、动手权交还给学生,把发展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三、充分利用新课程标准中活动课的设置,上出具有浓厚人文色彩的历史课。“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重要……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格的伟大”,教师可充分利用课本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教育素材和自身的优良品格,潜移默化地去影响学生,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目的,引导学生建塑优良的人格。例如,学完《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9课《文学艺术(上)》一课后,开展“漫游古诗王国”活动。设计如下:⒈活动目标——通过对诗、品诗等形式,提高对古诗的欣赏能力,激发对古代文化的热爱;⒉活动准备——①收集自己喜欢的古诗若干。②了解古诗的有关知识(作者、时代、写作背景等)。⒊活动过程——①参加活动的班级学生分成十组,每组推选一名裁判员。②分组进行对诗比赛,一组说出古诗的上句,一组接出古诗的下句,说对的得分,说错的不得分。③进行“七彩游乐园”活动,在诗句的空格内,填上表示色彩的字,组成古诗的“七彩世界”④通过摘“葡萄”、抽签等活动形式,进行品诗活动。⒋活动记录——古诗、作者、诗意、佳句等。⒌介绍几位唐代诗人及其作品名称等。在教师的得当引导中,学生会在互问互答的活动中产生一种自豪感和自我满足感,产生愉快的心情,从而提高学习兴趣,产生愿意与老师、与同学合作学习的欲望。再如,上完《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后,开展“我与历史——成语故事竞赛”:课前教师放手发动学生搜集与本册课本有关的成语典故及相关历史资料,并指导学生自己制定竞赛规则、策划竞赛流程、设计抢答题目、选定主持人和裁判等。课堂上学生在自己推荐的主持人引导下,分成五个组,组内分工合作,组际竞争共进。有的小组出示录像,有的小组播放音乐,有的小组编制谜语,有的小组搜集文言文段落,有的小组表演历史短剧……,目的都是体现这节竞赛课的主旨,即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教师在课堂上只是为学生提供有限的指导(譬如提供一些音像资料、解答个别影响课程正常进行的疑难问题等)。在活动中通过这种合作与竞争的教育,使人文素养教育赋予了重塑现代人格精神的内涵。通过历史活动课的训练,让每一个学生都学会有合作地竞争、有竞争地合作,组内合作,组外竞争,用合作赢得竞争,用竞争促进合作。并在这一过程中,注重培养全体学生的公共意识、规范意识和自律自谦精神。四、根据自己的特长或与相关学科的教师配合,利用活动课,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基础,对学生进行人文知识的基本训练。在历史教学中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文学艺术的鉴赏,阅读人物评传,学习书法、绘画、泥塑、雕刻、文化常识等。或侧重于情感熏陶,或侧重于健康人格的培养,或侧重于审美情趣的引导,兼收并蓄了解和学习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创造学习的人文氛围,使我们的人文教育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促使“让学生们都动起来”成为历史课堂教学的主旋律。例如,在讲授《祖国统一大业》一课中,对于“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一目,老师给予了纵向和横向处理:纵向上,交代了香港、澳门问题的历史由来和回归及展望,“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邓小平)、实践(香港、澳门问题的解决)、展望(台湾回到祖国怀抱)既使知识体系化、线条化,又使知识内化为学生的爱国情感;横向上,历史、地理(香港、澳门的位置)、时政(江泽民在十六大上的报告的第八部分有关“一国两制”和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的论述)相互交叉渗透,同时展示丰富的图片并以《七子之歌》作背景音乐,烘托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氛围。在讲授《两次鸦片战争》中溶进“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教育,达到历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交融渗透;讲授《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在“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一目中溶进挫折教育。讲授《红色政权的创建与红军长征》中“井冈山会师”一目,关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时,把政治、历史、地理知识充分地结合起来:①中国工农红军选择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有利地理条件是什么?②井冈山根据地创建的历史与政治意义如何?③赣州中学生夏令营营员,到井冈山地区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所走交通路线的捷径是什么?④你对开发井冈山及其周边地区的旅游资源有何好的建议?等等。又如,在讲授《原始农耕文化》一课时后,教师尝试着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件陶土作品,并要求他们结合有关资料,找出河姆渡时期、半坡时期的陶器各有什么特点。同时,邀请美术老师协助,为同学们上一堂“陶土艺术欣赏”课。在讲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0课《文学艺术(下)》一课时,组织学生欣赏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的书法后讨论:他们的书法各有什么特点?分别被称为什么体?宋朝人将他们的楷书用作印刷体,称为“宋体”。我们课本中就有大量宋体,它们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有什么相似之处?历史强大的德育功能是历史本身的学科优势,但如果就史论史,没有拓展、延伸、综合,难免流于说教。五、配合好课堂素质教学,实施作业优选化。每堂课后我们都有意识地留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和探究,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具体做法为:变随意性为针对性;变单一性为层次性;变呆板性为实践性。寓教于乐。例如,在学完《从“公天下”到“家天下”》后,布置这样一道作业题:你觉得尧、舜、禹有哪些优秀品质?从中你得到哪些启示?在学完《秦的统一》后,布置作业:有人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有人说秦始皇是暴君,你同意哪种观点?请阐明你的理由。在学完《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4课《科学技术(下)》后,问:为什么说“纸”的发明,对人类文明的进步产生了重大影响?今天人们大力提倡使用“再生纸”又有什么重要意义?在学完《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后,布置作业:①张学良、杨虎城实行“兵谏”的目的是什么?②蒋介石被捉后,对如何处置蒋介石人们有哪些主张?③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是什么?④今天,我们重新认识这一历史事件有什么现实意义?再如,在学完《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后,布置作业题:以第一人称的形式写“唐太宗自述”。由于课堂讨论充分,学生积极性空前高涨,对唐太宗的一生进行了较准确的概述,对本课知识掌握得相当牢固。这种开放式、参与式、合作式的作业,调动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又使学生所学知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得到巩固,最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高效、全身心地参与,“思当所思,说当所就,做当所做,记当所记”。正如美国教育家苏娜丹戴克说:“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我国教育正在接受着时代的挑战,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决不是换一套教科书,也不是课程内容的调整,而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一场“革命”正轰轰烈烈地展开,这场“革命”的旗帜就是“人文关怀”。人文关怀对于提高人的文明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时代的召唤,是民族复兴的召唤,是我们21世纪人类社会美好家园不可缺少的部分。进行人文主义教育是历史教学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