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问题近年来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认真研究、总结、探索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基本经验和基本途径,对于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具有积极意义。提高文化软实力以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为前提和基础文化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因素。“软实力”是相对于一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军事实力、资源实力等“硬实力”而言的。“软实力”概念最早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提出。在他看来,软实力就是通过吸引而非强制或者利诱的方式改变他方的行为、从而使己方得偿所愿的能力;构成软实力的有三种主要资源:文化、政治价值观及外交政策。从这个意义上说,软实力体现为一国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外交策略等的国际影响力与感召力。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基础,软实力的说服作用、渗透能力和吸引力主要通过文化来体现。因此,文化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因素,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文化生产力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当今时代,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程度不断加深,与科学技术的结合更加紧密。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文化既是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又成为经济发展的深层动力。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催生了文化经济。当前,文化经济及其影响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文化生产力已经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就是大力发展文化经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生产力成为一种产业化的力量。在经济文化化和文化经济化的相互作用中,文化生产逐步走向专业化、标准化、批量化和联合化,形成了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内容非常广泛,包括文化产品的制作和销售、文化传播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等。文化产业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意为核心,使文化要素进入市场,通过技术的介入和产业化的方式制造、营销不同形态的文化产品,是文化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体现。文化产业的开发、文化市场的争夺,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提高文化生产力水平和开展文化软实力竞争的重要内容和领域,文化产业对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高起到了强大的支撑作用。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经济与文化的良性互动,提升文化的生命力与创造力。文化产业的一个主要作用,就是运用文化元素来聚集资金、发展经济,再用聚集来的资金、通过产业化的形式来发展文化,从而实现文化与经济的良性互动。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把发展文化产业摆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文化产业规模超过了农业等传统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年攀升,甚至成为这些国家出口创汇的重要来源。例如,日本大力发展动漫行业,其动漫行业经营收入已经超过了汽车等传统支柱产业的收入。文化产业的高度发展,不但促进了这些国家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而且在客观上为该国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提供了雄厚的资金基础和有效的运作方式,从而提升了该国文化的生命力与创造力。开发国际市场、传播文化理念,提升文化的传播力与影响力。文化传播能力与一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直接相关,是一国文化生产力和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构成元素。一个国家文化的影响力,不仅取决于其内容是否具有独特魅力,而且取决于该国是否具有先进的传播手段和强大的传播能力。当今时代,谁的传播手段先进、传播能力强大,谁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就能更广泛地流传,谁就能更有力地影响世界。从这个角度说,作为文化产业主要组成部分的传媒产业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据统计,目前时代华纳、迪斯尼、贝塔斯曼、维亚康姆、新闻集团、索尼、TCL、环球、日本广播公司等世界九大传媒集团,控制了全球50家传媒公司和95%的世界传媒市场。“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的形成,就与西方传媒产业的高度发展和我国传媒产业的相对落后直接相关。宣传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念,提升文化的凝聚力与感召力。文化产业提供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要的文化产品,而大多数的文化产品又承载着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念,并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起到凝聚和感召作用。例如,我们依据从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获得的知识与信息进行决策和行动;通过参与各式各样的文化娱乐活动调节身心;通过欣赏文艺表演和艺术作品来交流情感和思想;等等。而提供这些文化产品的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文化产业,就成为宣传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提升国民思想文化素质、增强社会核心价值观念凝聚力和感召力的重要载体。把握好发展我国文化产业的主要着力点我国是一个文化资源大国,具有发展文化产业的良好基础,但目前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与发达国家文化产业相比,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明显处于弱势地位,这与我国经济大国和历史悠久的文化大国身份极不相称。因此,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新形势下加快发展、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已成为当务之急。在这个问题上,以下几点需要引起重视:制定和实施适应新形势的文化产业政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全球范围内不同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日益增强,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不断拓展,网络技术革命使得文化传播出现崭新特点,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促进了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快速增长,等等。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与新形势提出的新要求相对照,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如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不强、创新能力和活力不足、文化产品生产成本高效率低等。在制定新的文化产业政策过程中,应根据新形势、针对新问题,采取行之有效的思路和对策。2009年7月,我国制定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确立了“五个坚持”的基本原则,即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以体制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坚持走中国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道路、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坚持内外并举,并作出了一系列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部署。这对于新形势下我国文化产业的加快发展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做大做强一批骨干文化企业。着力培育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是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环节。为此,应着重扶持具有市场领导地位或潜力大的文化企业,鼓励这些企业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通过跨地区、跨行业联合或重组,尽快壮大企业规模,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积极“走出去”,充分参与国际竞争,不断壮大自身实力、提高国际传播能力和影响力。在此过程中,大型国有文化企业应成为“主力军”,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广大民营文化企业应成为“生力军”,充分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和积极作用。加强高端人才培养。丰富的人才储备是文化产业保持竞争优势的一个关键因素。文化产业是典型的知识密集型产业,需要大批高素质的人才。应积极创造条件,有计划地培养一批有文化、有素质、有能力的经营人才、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复合型人才;加大人才机制创新,完善人才使用、竞争和激励机制,吸引和挖掘优秀人才,使优秀人才进得来、留得住、用得上。积极学习借鉴国外发展文化产业的有益经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西方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发展起步较早、水平较高,已经形成一整套相对成熟的体制机制和具体运作模式。积极学习借鉴其有益经验,可以降低研发成本、缩短创新时间,进一步加快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步伐和进程。在这个问题上,应从我国现实国情出发,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科学选择、合理吸收,切实维护我国文化安全和主体地位。第五,正确处理继承我国优秀文化传统与积极借鉴世界各类文明包括西方文明的关系。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文明的存在,使世界文化丰富多彩。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有其长处,这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是世界文明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我们应以宽广的眼界和博大的胸怀,在尊重差异中扩大认同,在包容多样性中达成共识,积极借鉴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博采众长,使其熔铸于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中。但所有国家和民族,尤其是处于经济弱势状态的国家和人民,必须首先对本国的文明做到自尊、自爱、自信、自立,维护和弘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和文明。因为文化和文明有着十分丰富而深刻的内涵,绝不能仅仅把科技和物质发展水平作为衡量文化先进与落后、文明高下与优劣的尺度。否则,就会把西方个别超级大国所刻意构建的意识形态作为所谓的普世文化和文明去顶礼膜拜,把西方个别超级大国向全世界进行的文化扩张当做向“未开化”国家和民族传播的“文明”去推行。其实,当今世界那些所谓的普世文明,说到底,是西方霸权主义对全世界实施文化侵略和统治的工具。这种观念的侵蚀,使发展中国家一些人产生了一种“文化自卑感”,有意无意地对西方文化如痴如醉,而对本土文化苛求甚至鄙视。实际上,越是民族的,便越是世界的。我们应该倍加珍惜我国科学的、民族的、大众的文化,并使之发扬光大、生生不息。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十分注意学习借鉴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与文明。但是,对于那些对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与文明存有敌意甚至妄图摧毁的行为,我们的一贯态度则是“威武不能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天平”。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文化软实力”这一概念并强调:“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说明“提高文化软实力”被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为以后的文化建设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文化软实力可以属于每一种文化和每个时代的文化,是任何时代的任何一种文化都可能拥有的内在凝摄自固力量和外化动态创生力量。去年是新中国建国60周年,六十一甲子,也是实行改革开放30年。古人云:三十而立,今天的中国确实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感到骄傲自豪。但未来中国向何处去?我们务必认清前方的道路,一定要居安思危,怀有强烈的忧患意识。硬实力提高了,但其只是综合国力的重要部分。面对西方文明下的文化优势地位,我们只有走符合中国国情的文化复兴之路,大力挖掘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并与当前国情相结合,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软实力。(二)中国文化软实力基本情况及研究方法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步伐明显加快,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国家之间的竞争最终是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包括硬实力和软实力两个方面。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软实力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成为未来国际竞争的核心。1990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首先提出文化软实力的概念,他在《外交政策》杂志上发表《软实力》一文,首次将国家的综合国力划分为两种,即硬实力和软实力。这种提法立刻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和热烈讨论,于是关于软实力,尤其是文化软实力的研究便开始了,也形成了一些初步研究成果,如约瑟夫·奈所著的《硬权力与软权力》、《软实力:世界政治中的成功之道》、《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马特拉所著的《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思想与战略的历史》、弗雷泽所著的《软实力:美国电影、流行乐、电视和快餐的全球统治》、柯兰齐克所著的《魅力攻势-中国的软实力如何改变世界》、考恩所著的《创造性破坏: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英)约翰·汤姆林森所著的《全球化与文化》等著作和文章陆续问世,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也引起了许多国家的高度重视,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增强国家软实力的重中之重。我国国际关系理论中的软实力研究,主要是从世界著名的国际政治学者约瑟夫·奈那里引进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不断提高,面对国际国内理论与现实的挑战,中国国际关系学者在文化软实力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北大国际政治前辈梁守德大力提倡开创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与中国改革开放语境下的现实结合起来。十多年来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