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孔子“以和为贵”思想的现实意义自古以来有一种思想一直被流放,提到它的人多,做到的人却少。于是,人间也因此不知多了多少无辜的魂灵,夜夜游走——它渐渐被淡忘了,也渐渐从我们的眼皮底下溜走,直到今天,我门终于重新把它发现,重新把它认识,那就是中国古代思想的精华——“和”。自孔子以来,我们的民族就形成了“和为贵”“亲仁善仁”的文化传统。其中的“和为贵”更是一种坚韧不灭的思想。“和”是孔子思想中占有终极地位的概念。孔子追求的社会乃是以“和”为本质,人与人之间相互配合协调,各守其位的和谐社会。任何一种思想,倘能经受住历史长河的淘洗而历久弥新,那必定有它内在的魅力和存在的价值。所以我们绝对有理由相信“和”其存在的意义,“以和为贵”是中国文化的思想精华。也许你会以为它只是儒家的独述,又怎能代表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呢?其实不然!不仅儒家,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份中,“和”也有着一定的份量,如佛、道、墨诸家,也都主张人与人之间、族群与族群之间的“和”。佛教反对杀生,主张与世无争;道家倡导“不争”,以“慈”,“俭”“不敢为天下先”为三宝;墨家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尤为反对战争。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和”作为这其中的灵魂,是始终贯穿着中国文化的精髓。《大学》曾提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可见,孔子在论“和”时,把作为社会细胞的心性之“和”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然而,作为儒家终极修养的“和”在社会的普及和衍化程度又如何呢?依本人愚见,“和”的运用可分为:一、人际之和其实,从我们一进入社会,就一直面临着这个问题,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各种不愉快的事,已越来越重要,而“和“也作为这其中的中介,逐渐被人们所接纳。当然,想处理好人际关系,首先就得先讲个人之“和”。孔子在讲个人之“和”时,也非常注重致和的手段,就是自身的修身养性,要求人们“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惠而不费,劳而不恕,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认为,一个人只有在修身养性之后,才有可能成为有别于“小人”的君子,才可进入“和”而不同,周而不比的境界。这样以后,也就有了一股非凡的“中和”之气徘徊于五脏六腑之间,使人平和、冷静,又不失分寸。战国时期的大将蔺相如,为了社稷之安,三让廉颇,终使廉颇心悦诚服,背上藤条,留下负荆请罪的好评。蜀中诸葛亮也曾七擒七纵孟获,最终迎来了后方的稳定而安心于跟曹魏一决高下。这冥冥之中何尝不是体现着“和”的本质呢?古人亦知如此,而今的我们呢?总是为了一些不屑一顾的小事而破口大骂,甚至大动干戈,以至招来不必要的伤害。说到底也只是面子问题,真不明白?难道面子比生命还重要吗?我看这些人都是没读过《论语》的。其实我们应该反省,有许多人总是事后的“清醒者”,事后总埋怨:“真不应该……”,但我更希望我们都是醉中的“清醒者”,永远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万事以和为贵,就会有一条更光明的路出现在你眼前。二、国家之“和”当今世界,科技文化飞跃发展,一日千里,使人眼花缭乱。但这个飞跃的时代也处处暗含“战争”,眼前的利益已不能满足国与国的欲望,于是在利益的驱动下,战争就蠢蠢欲动。21世纪刚开始,便迎来了美国被恐怖袭击的“9.11”事件,接着就是美国对阿富汗塔利班政权的反恐战争,还有以巴的冲突等等,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些问题难道不值得我们的深思吗?难道解决问题就非得要战争不可吗?来看看我们祖先又是如何化解这个问题的吧。孙武,无可否认的军事专家,他曾提出“上兵伐谋,其次伐交,不战而屈人之兵”。将运用外交与和平谈判的方法交换彼此都冲突的认识,提出均可接受的方案,以解决双方的矛盾,此上上之策,而将指挥军队在战场互相厮杀,用强兵猛将和尖锐武器去攻城略地,俘虏他国的人民,作为不得已的下下策。可见,前人已早已深知“和”的可贵,而今一些国家的领导人却将战争视为游戏,恣意挑拨,真是令人发指。其实,国与国之间,更应考虑或重视“以和为本,以和为贵”的思想,因为他们的决定影响的将是整个国民的命运。“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说的正是孔子“政和”的思想。孔子对战争一直是持反对态度的——“子之所慎:齐,战,疾。”再有“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可见,孔子对战争是厌恶的,他更主张的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节用而爱人”,而今的世界更需要这种思想,更需孔子这种“以和为贵,政是以和”的处事方式,这样一个国家才能得以生存、发展。三、天人之“和”所谓天人之“和”,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和谐发展或可持续发展。关于“和谐”,于繁华的大都市仍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人们只看到了发展的一面,却没有为后代为自然而谋想过,这种人是自私的,地球有他们是地球的不幸。据调查,由于城市热岛效应,全球气温逐渐上升,这也意味着南北两极的冰山正在以一个惊人的速度溶化,这就是大自然向人类敲响的警钟,预告着如果人类再对大自然这样干下去,人类必将无所遁形。为什么人类还要这样愚蠢下去呢?三千年前的孔子就已经知道了凡事应当“致中和”,即和谐发展,不应该违背大自然之规律,否则就是给自己挖墓地,而我们勤劳的现代人就愿意干这种事?但愿我们勤劳的人类别再犯这种傻事了。“和”才是持续发展的准则,“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才是发展的至真之理。关于“和谐”,如今的人可能已注意到这点,于是陆续地出现了“和谐校园,和谐家园,和谐社会”等关于和谐的新名词,这一点可能是今人面对孔子唯一值得骄傲的。有子曾说过:“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不以礼节之。”可见“和为贵”的前提是要“以礼节之”。也就是说,制礼守礼是“致中和”的条件,只有“克己(克制欲望)复礼”才能“天下归和”。否则,泛泛而谈“和”,会很容易流于迂腐,成为乡愿,也就成了小人之“和”、同人之“和”了。然而,“和”也有一定的适用范围,亲人、朋友、同事之间,一般人与人,国与国之间,当然要讲“和为贵”;但对于一些凶残的歹徒,屡教不改的暴徒就不能轻易谈“和”了,前提是如果他能放下屠刀,洗心革面,那“和”才能对他们起作用,否则就是对牛弹琴,纸上谈兵,甚至会成为罪恶的帮凶。“和为贵”作为新时代道德前进的力量已不容置疑,只是我们能否一直坚持不懈的走下去,还有待人性的考验和坚韧的意志。前路已经打开,步子已迈出,难道我们还不愿起航吗?难道我们会半途而废吗?既然风帆已扬起,就不要再拒绝起航,只要我们有一颗虔诚的心,有一颗以“和为贵”的心,终有一天,浮现于我们眼前的必是一个“和”满天下的新景。写后反思:关于我写的这个内容,刚开始时只是信手拈来,没有多加考虑,搜了很多材料后,才发现这内容不好写,但已经上了船,没办法只好硬着头皮走下去,反复阅读查得的资料,发现隐约出现了一些“天人之和,国家之和”之类的词语,于是又顺理推章的想着把文章分类,分类之后发觉文章好写多了,因为一个基本的框架已经出来了,剩下的只是填充内容而已,接着再结合自己的观点和现代中的一些事实,一篇文章就基本完成了。再后来,吴老师帮我改了题目,我才意识到内容与题目不合,于是朝着题目再次整理和校正一些错别字,终于顺利脱稿。这次写作,我觉得在转化语言时,应先阅读材料,再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来,而不应照搬。总之,这次写作还是快乐的,遗憾的是,没得到吴老师的亲自指导以和为贵的思想,放在谈兵的首篇,实在是我国传统兵法洞悉战争的成熟认识。用兵的目的,是要取得政治和经济努力所得不到的东西。通过战争,这个目的经常是达到了。所以有人开始崇拜武力。但是与此两相对照的另一种常态,是两个对手无法在短时间内消灭对方而共存,甚至两方的战争会引起第三方强大势力的关注和参与。于是,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以和为贵的战争辨证思想,呼之而出。道德,常常有智慧无法企及的力量;贵和,常常有战争无法取得的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