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初中数学实验设计作者姓名:祁岩单位:兴隆中学2【主题】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标题】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初中数学实验设计作者姓名:祁岩单位:兴隆中学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数学、探究、数学实验摘要:本文研究了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数学实验设计的新内涵,对中学数学实验探究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进行了探讨,概括出五种常见范式:“验证型”、“形成型”、“方法探索型”、“模拟型”、“变换型”,从理论上阐述了中学数学实验探究教学模式的构建;从实践上论证了中学数学实验探究教学模式的实施。该模式的构建与实施,有利于“优化思维、培养能力、提高素质”,是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论文创新点:我是中学的一名数学教师,作为中学的一门主要学科----数学,教学手段似乎就是那么单调,黑板加粉笔,偶尔加一些模型。由于课堂教具的贫乏,课前往往绞尽脑汁自制一些简陋的教具。加上学科自身的特点,的确没有某些学科形象、生动、具体。难怪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枯燥无味,从而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为此身为数学教师也不得不苦思瞑索,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然而往往是美中不足,事与愿违。而当今社会知识信息的激增和“减负提素”工作深入开展,使传统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的改革已势在必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初中数学实验设计兴隆中学祁岩【摘要】本文研究了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数学实验设计的新内涵,对中学数学实验探究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进行了探讨,概括出五种常见范式:“验证型”、“形成型”、“方法探索型”、“模拟型”、“变换型”,从理论上阐述了中学数学实验探究教学模式的构建;从实践上论证了中学数学实验探究教学模式的实施。该模式的构建与实施,有利于“优化思维、培养能力、提高素质”,是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数学、探究、数学实验一、数学实验教学的提出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课程和数学教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在保证笔算训练的前提下,尽可能使用科学型计算器、各种数学教育技术平台,加强数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机整合。如,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直观演示数学模型所刻画的数量关系,体现数形结合的思想,利用计算机软件呈现大量的动态数学问题,帮助学生认识其结构特征,培养数学能力等,而数学实验是实现这一标准的重要方法。什么是数学实验教学呢?数学实验教学是指恰当运用数学实验,3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从而发现问题、提出猜想、验证猜想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教学活动。数学实验教学有助于学生对数学概念、规律及本质的产生过程加深了解和掌握;有助于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操作、分析、探究、归纳和交流的能力。由于长期以来,大多数教师、学生都认为只有在物理、化学中才有“实验”,导致数学学习活动中“实验”的缺失,对于如何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数学实验更是一筹莫展,因此,我认为有必要探讨新课标理念下数学实验的设计范式。二、数学实验教学范式的实施(一)、“验证型”数学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标准》指出:学生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从而把传统教学中偏重于演绎推理的“证明”,调整为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相结合的“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或反例”的过程。同时,又在数学思考的学段目标中明确提出7~9年级学生“能用实例对一些数学猜想作出检验,从而增加猜想的可信度或推翻猜想”的要求。因此,教师可以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出发,设计“验证型”数学实验,对猜想或解的正确性进行验证。例1、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教学时,我采用发生式命题学习模式行进行教学设计,其中命题特殊化形式(命题的逻辑起点)过渡到命题一般化形式(要学习的命题)的环节,就可设计成“验证型”数学实验,其过程设计如下(用几何画板):1.如图1,过平行四边形ABCD对角线中点O作EF∥AB分别交BC、AD于E、F。(1)E是BC的中点吗?(2)在△ABC中,OE与AB有怎样的特殊关系?说明:通过拖动点A改变平行四边形ABCD的形状,引导学生进行猜想。2.如图2,D、E分别是△ABC的边AC、BC的中点,通过拖动点C,让学生在三角形形状改变过程中,观察DE,AB的长度值以及∠CED与∠CBA度数来验证学生的猜想(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3.适度拓展:显示点F,并拖动点F,将△ABC变形为梯形ABCF,有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得铺垫,可先让学生对梯形中位线性质进行独立思考,DEBACF图3mCBA=44.41mCED=44.41mBA=2.5204厘米mED=1.2602厘米DECBA图2OEFDCBA图14并进行猜想,教师在此基础上,拖动点F,不断的改变梯形的形状(如图3),观察中位线DE的长度与(AB+CF)的和以及∠CED与∠CBA度数来验证学生的猜想。为了让学生的思维上一个台阶,使学生对中位线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最后都要求学生进行理论的证明。从上例可以看出,在新课的传授时,“验证型”数学探究实验不但能为猜想的正确性判断提供了新的途径,而且有利于学生在认知过程中及时评价、反馈,发现存在的不足,修正和调整认知策略。其时,“验证型”数学实验在练习课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例如:在一次数学测试中,出现了这样一道题:如图4所示,在直角梯形ABCD中,AB∥CD,BC⊥CD,AB=6,BC=9,将腰AD以A为中心,逆时钟旋转90至AE,连接BE,则△ABE的面积是()A.不能确定B.3C.6D.9考后同学们对这道题争论不休,许多学生认为应该选A,理由是符合这一条件的梯形形状不唯一,导致△ABE的形状也随之变化,故面积不确定,选A。在这种学生认为正确而实为错误的问题,肯定会引起学生的质疑,这时,可以用数学实验法——几何画板予以验证(如图5),改变梯形的高,发现△ABE中边AB上的高EG始终不变,激起数学问题探究的欲望,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下,“将腰AD以A为中心,逆时钟旋转90至AE”如何理解?一番画图剖析、诊断后,得出结论:将直角梯形或RT△AFD绕A旋转90度,即可观测到高线始终不变,整个过程经几何画板的实验,让数学变得更可信,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二)、“形成型”数学实验,培养学生科研意识初中学段的教学应结合集体的教学内容,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于拓展”的模式展开,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的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数学理念的抽象性通常都有某种“直观”的想法为背景,作为教师,就应该通过实验,把这种“直观”的背景显现出来,帮助学生抓住其本质,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静态问题动态化,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减负增效。BACDGDEFB图5BACDE图45在学校举行一次《同课异构,增强课堂有效性》为主题的教学研讨活动中,我听到对“圆周角定理导出”的教学有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教法一:教师事先在黑板上画出如下的三个图:师:如图,请测出一条弧BC所对的圆周角和圆心角的度数,它们之间有什么数量关系?生:圆周角是圆心角度数的一半(学生经过测量比较后)。师:再换一条弧试一试,是否有相同的结论?生:相同。师:为什么?请同学们来证明。……经过了几分钟后,定理得证,然后巩固定理,进行运用。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圆周角定理是一个有着深奥道理的数学知识。教法二:该教师运用几何画板开展数学实验教学。第一步,提出问题。把学生分成若干人一组,每组共用一台电脑。教师提出如下问题:(如右图所示)请利用几何画板的测量功能,在圆上的不同位置上,测量∠BOC与∠BAC的度数,思考这两者之间的数量关系。第二步,设计实验。学生首先认真设计实验方案,大部分学生的实验方案是:画图,测量一个位置上的两个角的度数,然后,将点B、点C或点A移动,观察两个角度的变化。第三步,实验操作。学生按实验方案进行操作,第一次测量发现两个角度之间的关系,然后移动点B、点C或点A,发现两个角度之间的关系不变。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及时记录两个角度的数据。第四步,作出结论。学生根据以上实验结果,得到结论,即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是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并将实验结果写在实验报告单上。(如下表)第五步,理论证明。圆周角定理实验报告单实验方案实验结果实验体会OBCA(1)OBCA(2)OBCA(3)OBCA图66在进行活动后的三天和两周,对“圆周角定理“的教学效果进行跟踪测试,结果如下表.项目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教师一三天后151041两周后12882教师二三天后20910两周后161130跟踪测试表明,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恰当使用实验,让学生自主的在“问题空间”或在“未知空间”里进行探索,来做数学实验,能更透彻地理解数学知识,体会数学本质,培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三)、“方法探索型”数学实验,提高学生的化归能力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正深刻的改变数学教学活动,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把一些复杂多变的几何关系,利用计算机动态的作图功能得到表示,在变化当中寻找万变不离其中的量,培养学生的转化、归纳和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尤其在一些数学难题的探索过程中,可设计“方法探索型”数学实验来发现规律和解决数学问题的本质,寻找方法和思路。例:已知点A的坐标为(m,0),在轴上存在点B(不与点A重合),以AB为边作∠B=600的菱形ABCD,使点C落在抛物线上3232xy上,请探究m满足什么条件时,符合上述条件的菱形分别为两个、三个、四个?此题属于动点问题,因为题中除了抛物线是确定不变的,点A本身位置就已经不确定,再加上点B的位置还不确定,更难确定点C的位置了,解决此题时,不仅花费了较长的时间,而且答案还是五花八门,如果教师如果不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形象演示,而是简单的用一只粉笔代替,学生要真正理解难度就相当大,这时,可利用几何画板设计“方法探索型”数学实验(如图7),拖动点A和点B,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的同时认真思考,寻找万变不离其宗的量。由于有了刚才的实验过程,经过讨论,学生经历了下面两个阶段的认识观察,得出了两个不同的发现:发现一:此题实际上是只与点A有关,与点B无关,过点A且与x轴夹角图7图854321123108642246动画点A动画点BD2C2D1C1BA65432112386422468l2l1动画点AA7为60度的两条直线l1、l2在x轴上运动,直线l1、l2与抛物线的交点就是点C,这样的点C有几个,菱形就有几个(这就是运动中保持不变的几何关系)。再次利用几何实验(如图8)(隐去无关点B),直接拖动点A,探索菱形的个数转换为研究直线与抛物线交点个数,因此得出第二个发现:发现二:菱形的个数就是直线l1、l2与抛物线的交点个数,当两条直线都与抛物线相交时,可作四个菱形,当两条直线中有一条与抛物线相交,一条相切时,可作三个菱形,当两条中一条与抛物线相交,另一条与抛物线无交点时,可作两个菱形。这样我们可以提炼出“精彩瞬间”确定类动态问题认知模式:“适当模拟,画出特殊图形,化动为静,量化图形”。当学生遇到同类问题时,就可以借助这一认知模式,探寻的解题思路。这种认知模式的提炼和积累,比教师只从动态问题的运动形式进行归类(如单质点运动问题、双质点运动的问题、动线问题、动形问题)更具有普遍的指导性,又比只从数学思想角度去归纳(数形结合思想、方程思想、分类思想等)更具有实际的操作性,可以成为沟通数学思想与解题操作的桥梁。(四)、“模拟型”数学实验,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本质数学中的变量,由于其动态的复杂性往往无法在静观或想象中完成对它的刻画,如果利用多媒体技术中的交互性特点,可设计出较强带有控制性的“模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