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敬畏之心做好教育工作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在讲话中曾经说过,当干部要有敬畏之心,一要敬畏历史,使自己的工作能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二要敬畏百姓,让自己做的事情对得起养育我们的人民;三要敬畏人生,将来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感到后悔。德国大哲学家康德的敬畏刻在他的墓碑上:天上繁星和心中的道德法则。孟子以“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表明了他的敬畏。孔子则强调“知天命”,就是心存敬畏,并躬身行之,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和侮慢……。中外的智者之所以不同于凡人,就是因为他们有所畏惧和敬仰。学校不是集市贸易,知识、文化、精神不是能以钱作为交易的,我们的事业在一定程度上是超越世俗的。因此,只有心怀敬畏之心,才能不以物惑,不以情移,才能坚守这一方圣土的纯洁。教师不是一个普通的职业,不能仅仅将其看作是一种谋生的手段,一个生存的岗位,而是要全身心地投入,一如虔诚的朝圣者渴望永恒的神明一般,既敬又畏。心怀一颗敬畏之心。学校不仅是真理的殿堂,更是文化的圣地、心灵的故乡。在这里,学生不仅要得到科学素养的训练,而且还应受到人文精神的陶冶,由此养成健全的人格,收获诗意的生活。因此,我们的教师要始终保持对知识和真理的敬畏,给学生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作为教育工作者,理应常怀敬畏之心。常怀对责任的敬畏之心。责任与生俱来,伴随着一个生命的始终。一个人从来到这个世界到离开这个世界,时刻都承担着对工作的责任、对家庭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对生命的责任。工作实质上就是在履行一种契约,责任感就是对契约的遵守和敬畏。对一个负责任的人来说,人的每一天都在“赶考”,每一天的工作就是一道道试题。如果不会答不得分,如果被试题的难度吓倒放弃答不得分,如果会答却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答出来也不得分,如果认为试题太简单而不认真答会丢分,如果认为考好考坏无所谓而敷衍答不会得高分。不管以上哪一种情况,归根结底都是一个责任心的问题。出色地完成职责范围内的每一件事,需要具备良好的政治修养、进取的思想意识、较强的业务能力和扎实的工作作风等等,而高度的责任感是具备这些素质的源动力。一个高度负责的人,总是不讲客观原因,只讲主观努力,创造一切条件,克服一切困难,去竭尽全力答好每一道题,不断追求得到人生更高的“分数”。教育涉及千家万户的的美好未来,事关学生的成长成才,事关家庭的幸福美满,事关民族和国家的兴旺发达。所以,教育人肩上的责任是沉甸甸的,选择了教育就选择了奉献,选择了教育就选择了责任。从事了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我们不仅要享受党和国家给予的待遇和荣誉,更应该尽职尽责,把自己的整个心思和精力用于教书育人,不惜为学生的每一步成长付出百倍努力,不惜为教育事业发展奋斗终身,在忙碌中快乐,在付出中收获,在坚守中成功。常怀对岗位的敬畏之心。敬畏岗位,必须想清楚“昨天、今天、明天”三个问题:一是昨天是谁养育、教育、培育了我,应该如何去感恩和回报?二是今天才干成绩是怎么来的,应该如何去珍惜和爱护?三是为了明天的繁荣、进步应该如何去保证和保险?人的一生也许会经历很多个不同的岗位,但对于一个理智的人、高尚的人来讲,任何一个岗位都需要谨慎对待,都需要艰辛付出。梁启超曾说过:“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敬畏岗位,投入工作,倾心工作,享受工作,这是很美丽的人生境界。教育工作者担负着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岗位就是课堂,讲台就是舞台。教师如果不思进取,不负责任,不下功夫,就将使一大批学生、千百个家庭甚至一个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一个民族的繁荣振兴蒙受直接或间接的损失。失败的教育造成的影响看似隐性的,但其面积大、程度深、时间长的特性是其他任何职业都无法比拟的。所以,教育人一定要清醒认识到自己所在岗位的份量,一定要坚守自己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经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摆得正心态,用心用情用力做好每一件事,不愧对人民教师这一神圣岗位。常怀对人民的敬畏之心。胡锦涛总书记曾语重心长地说:“凡是得民心、顺民意的事情,都要竭尽全力去做;凡是失民心、背民意的问题,都要雷厉风行去改。”教育是最重要的民生工程之一,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渴望、对教育质量的关注、对多样化和个性化教育的需求都前所未有的强烈。作为教育工作者一定要顺应这种形势,始终遵循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的价值和规律,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教学观,尽职履责,教书育人,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只有这样,教育工作者的价值才会被学生、家长、社会所认同;也只有这样,教育工作者的生命、生活才会格外充实、格外有意义。常怀对生命的敬畏之心。对每个人来说,生命只有一次,生命是最宝贵的,失去了生命,人也就失去了一切。敬畏生命,就是要珍惜生命,帮助学生树立生命意识。生命的成长需要呵护,生命因呵护而充满活力。生命的成长需要尊重,生命因尊重而得到升华。敬畏生命,就是要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万物、尊重规律,就是对一切生命的成长具有神圣的道德感和使命感,也就是对生命的价值、尊严、创造有深刻的体认。幼稚的、青涩的生命,更需要得到尊重和敬畏。我们要敬畏每一个生命,让每一个富有个性而鲜活的生命都具有尊严、富有创造。敬畏生命的最高形态是需要我们敬畏他人、内省自己、包容万物,只有这样,教育事业才是一项感动人生的事业。敬畏生命,能够引导我们自觉地探求教育的本真;敬畏生命,能够让我们倍感教育的责任重大,需要负重前行。说到底,敬畏生命就是一种教育自觉,就是推崇每一个生命都至高无上。因此,教师师应成为敬畏生命的典范常怀对孩子的敬畏之心。教师要真正地把孩子作为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来看待和尊重,多一些微笑、肯定、鼓励,用自己的言谈举止来示范、演绎生命的意义,同时将“敬畏生命”的高尚道德标准和价值观传达给学生。我们的教育才会有鲜活灵动之气,才会闪烁人性的光辉。敬畏孩子,就是要尊重孩子,尊重孩子发展的规律,尊重孩子的感受,尊重孩子的情感需要。每时每刻把学生的尊严和权利、学生个人的发展看得高于一切,始终把学生看作是一个人,看作是一个发展中的人,而且是一个全面发展中的人。每个生命,他们或文静,或活泼,或机灵,或憨厚,都是唯一和独特的。多几分尊重,少几分自以为是;多几分欣赏,少几分刻薄;敬畏孩子的“圣洁”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底线。教师只有虔诚地对待生命,才能真正热爱每一个孩子。这样的教师才会由枯燥走向丰富,由狭隘走向宽容,才能拥有阳光般灿烂的心境。敬畏孩子蕴含着对孩子深厚的爱。因为爱,所以敬畏;爱之愈深,敬畏之愈切。心有敬畏,就能够视孩子的生心发展规律高于一切,有强烈的责任意识,生怕有所失误、有负重托。有“敬畏之心”,才是一种“大智若愚”的选择。常怀对家长的敬畏之心。家长养育了孩子,把孩子送到学校让我们培养是对我们的信任,家长是学校工作的同盟军,是参与者、合作者,家长是我们的服务对象,是推进学校工作的重要力量。我说的敬畏家长不是一味去迎合家长,而是对家长应有诚意和尊重。首先,尊重家长的特有情感。我们的老师对家长要热情地笑脸相迎,真情地笑脸相送。每次交往对家长和孩子都应是一种激励,一种教育,一种鞭策。其次,要平等地对待每个家长。无论是开宝马车的老板还是摆地摊的小商,无论是政府要员还是普通工人,每个家长的心中都同样凝聚着对孩子不可估量的爱,我们不能卷入趋炎附势和追名逐利的旋涡。作为某方面不具备优势、或孩子发展缓慢、甚至犯错的家长,更害怕受到老师的歧视。因此,“主动与家长联系,认真听取意见和建议,取得支持与配合。积极宣传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不训斥、指责家长。”这是对所有家长必须有的态度和原则。第三要为家长“减负”。作为家长,他们担任着其他多重社会角色,他们要工作,要谋生养家糊口。因此,家长把孩子托付给我们教师,是让我们来教育和培养的,教师要尽量地从家长的角度看待和处理问题,不要动不动就请家长,要考虑家长的难处,要帮助家长教育孩子,不要把犯错误孩子的家长当做出气筒和对立面,发泄不良情绪,要辅以真情,共寻良策。常怀对规律的敬畏之心。这里所说的规律是指教育教学规律、学生认知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等。规律是指事物内部所存在的固有、本质和必然的联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为人的意识所支配,人们只有尊重、掌握和合理运用规律,才能把事情做好,否则就要受到规律的惩罚。在实际教学中,有了对规律的敬畏之心,就会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提升自我、超越自我,主动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法和学法,做到课堂高效,不会加重学生负担,就会让孩子们快乐学习,全面发展。敬畏规律,就是要确立生命意识的课堂教学价值导向,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生命体验,把知识的教学纳入学生的动态生成之中,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因敬畏生命,就是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获得积极的生命体验和生活态度,并影响周围的其他人,影响学生的整个生命。总之,只要对规律心存敬畏,就不敢背道而驰,就不会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泯灭学生的创新精神,不会做出有损学生长远发展的事情,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也许就更加科学有效了,孩子们的眼镜也许就少了、脸上就会绽放出更多天真和烂漫了……常怀对规则的敬畏之心。这里所说的规则是指法律法规、职业规则、管理制度和道德规范等,是对老师权利、责任、义务的界定,同时也对学生的合法权益进行了明确。教师有了对规则的敬畏之心,会主动学习《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和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就会坚守道德和法律的底线,知道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孩子的哪些权益是不可侵犯的就会了然于心,学生的人权和尊严就会大于天,是神圣的!坚决杜绝体罚和变相体罚和语言冷暴力,坚决杜绝动辄撵学生出教室剥夺其受教育权。“敬畏”可以励志,“戒惧”可以担责,敬畏是内在精神境界和价值追求的自然外化,是做人做事的一种态度,一种信念。一个人如果失去敬畏之心,为人处世就可能变得狂妄自大、肆无忌惮,甚至贪得无厌、无法无天,只有常存敬畏之心,才会时刻有一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感觉,自觉严格要求自己,保持正确人生航向,堂堂正正为人,踏踏实实做事。唐太宗心怀敬畏,才有了虚心纳谏,才会虚心听取别人的逆耳之言,才有了流传千古的贞观之治。作为教育工作者要以史为鉴,让我们常怀敬畏之心,高擎理想的火炬,播种未来的希望,不负党和人民的期望与重托,为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为人才强国战略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