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校视角看我国产学研合作现状1.背景介绍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这样的时代对于高校和企业的创新能力产生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拥有较丰富的知识储量和先进的技术设备以及较强的知识创新能力,而企业则具有较强的创新需求和催生高技术产业的物质能力,能敏锐地捕捉市场动态和人们的需求。因此,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应该是一种优势互补的合作,这是因为,相对于企业而言,高校虽有雄厚的科研力量,但科研经费不足,科研成果多以论文的形式出现,不能直接转化成产品。企业配备了开发产品的科研经费,但科研力量相对不足,难免走弯路,有时会错过占领市场的最佳机遇。高校与企业合作后,高校既可以从企业获得充足的科研经费,直接参与产品的开发,又可以把科技发明转化为推向市场的商品,可谓一举两得。企业凭借新产品打开了市场,会得到更大的发展,反过来又可以拿出更多的资金支持高校的科研活动。正是因为看到了这种可以互补的优势,企业与高校从很早就开始合作了,并在近几年因为知识经济的到来二者的合作更是蓬勃发展。由此可见,我国高校产学研合作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与此同时,它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方面,我国高校产学研合作工作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另一方面,我国高校产学研合作工作本身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高校与企业合作观念有差异;合作层次偏低;合作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合作机制不健全;利益分配的矛盾等等,这些问题往往导致了高校产学研合作工作不能顺利开展,影响着产学研合作的成效,有时甚至导致合作中途夭折。这种状况迫使人们不断深入研究高校产学研合作的相关问题。在我国,高校与企业之间由最初的零星合作到后来的日渐形成规模以至今天的蓬勃发展,是什么因素影响着这一发展变化?又有哪些因素影响着高校产学研合作的效果与成败?深入研究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看清高校产学研合作工作中存在的若干障碍,找到消除这些障碍的正确方法,推进高校产学研合作工作的顺利开展,明确高校产学研合作的未来发展趋势,使产学研合作真正成为激活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整合社会各方资源、提升我国科技实力的一支重要力量。2.我国高校产学研合作的主要模式中国从1992年由原国家经贸委、国家教委和中国科学院联合组织实施了“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以来,科技与经济结合己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主要得益于国家政策及科技计划的有力引导和鼓励,同时,高校自身功能的日益完善与校内研究机构越来越重视应用研究以及企业对于创新的强烈需求都促使了这一趋势的形成,它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高校与企业有了更深层次的合作。近几年,我国高校产学研合作工作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并取得了较好的成就。高校产学研合作的成效主要是通过产学研合作的途径与模式表现出来的,可以说,高校产学研合作的模式也即是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外在表现形式。本节将通过介绍我国高校产学研合作的五种主要模式来说明高校与企业合作的现状。2.1专利许可与专利转让专利许可与技术转让是高校产学研合作的主要形式之一,它是合作各方对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等专利权、专利申请权、专利实施许可权、非专利技术转让等签订的技术合同,并遵循自愿平等、诚实信用和互利有偿的原则,使合作各方的责、权、利能得到保障和约束,合作各方在合作中以合同为依据,风险共担、利益共享。2.2企业孵化器孵化器(Incubator)原是一种人工孵卵和培养雏禽的设施设备,它创造适宜的人工环境以提高雏禽的生产率和成活率。这里所说的孵化器是高校里的企业孵化器(BusinessIncubator),它是一种为新产品和小企业诞生与成长提供帮助的产学研合作的组织模式。它孵化的对象不是卵,而是具有商业化前景的高新技术成果,孵化出来的不是雏禽,而是新产品和小企业。2.3共建研究中心或机构共建研究中心或机构是高校与企业合作最紧密、最有效的形式。这种模式反映出高校与企业间的合作开始从松散型向紧密型发展的一些特点,以及在适应市场经济过程中二者合作的主要趋势。建立股份制的工程研究中心,是根据国家产业发展规划,在国家或地方部门的支持与组织下,选择有优势的学校或学科专业联合有关工业部门和企业成立国家级或省部级的工程研究中心;或以一些高校为依托,成立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的建立,旨在探索一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市场为导向,依靠企业力量,充分发挥高校的依托单位作用,以技术与资金为联结纽带,集教学、科研、生产于一体的股份制企业集团,形成稳定的经济组织及利益共同体,并按照现代企业的模式进行,从而解决资金短缺、中试基地规模有限以及适应市场经济能力差等突出矛盾。2.4校办产业所谓高校校办企业,是指在大学附近产生的利用大学的科技和智力资源、有教师和学生(或毕业生)参与创业的科技型企业。伴随着我国科技、教育体制改革的前进步伐,高校结合科研,相继办起了一大批科技企业,成为我国科技大军中的一支重要力量。特别是近几年在市场的导向下,高校有重点、有选择地发展了一批高技术企业,使高校科技企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新时期。2.5大学科技园大学科技园首先出现在发达国家(美国的斯坦福科技园),它是产学研合作的产物。我国创办大学科技园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如今,它已成为我国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基地。我国自1988年东北大学科技园(软件园)建立以来,其他很多大学也开始相继筹划创建大学科技园,我国政府一直很重视,也很支持大学科技园建设及高校科技产业化工作。经过多年的发展,国家大学科技园逐步将大学的综合智力资源优势与其它社会优势资源结合,已发展成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重要通道、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自主创新的重要基地,为高校实现产学研结合及社会服务功能提供了重要平台,也成为了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二次创业”的重要创新源泉之一。从我国高校产学研合作主要模式的介绍中可以看出,近几年,我国高校产学研合作工作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合作模式日趋多样化,合作程度日趋深入。高校产学研合作工作在取得较大成绩的同时,也面临着很多问题。3.我国高校产学研合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近几年,虽然我国产学研之间的合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其合作水平仍然比较低,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与此同时,我国高校产学研合作在取得较大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如:高校与企业合作观念的差异、利益分配的矛盾以及国家相关政策法规不健全等等。这些问题影响着高校产学研合作工作的开展与合作的成效。3.1高校的科研评价体系及科研人员观念与企业的技术创新需求不符高校不仅是我国重要的教育中心,而且是我国重要的科研中心。它们大都有着很强的科研实力和很好的科研基地,拥有一大批科技成果。但同时高校的一大特点是承接周期长、见效慢的基础研究。并且,由于体制原因,长期以来高校科研成果的价值大多单纯以获得国家经费多少、发表论文数量和所获奖励级别等来确定。这种评价体系仅体现科技成果的技术价值,而忽略了市场价值,结果导致科研单纯追求学术价值而与市场需求脱节,也使得高校巨大的创新潜力没有发挥出来。同时,高校科研人员在申请课题时,往往以知识创新为重点,以科技成果水平的先进为目标,以学术性、科学性为衡量标准,其内容多为学科性、专业性成果。这样,虽然生产出大量的成果,但许多成果并没有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此外,一些科研人员仍然保留着靠政府“皇粮”过日子的思想意识。在经费上等国家拨款,而不去市场上积极寻找;科研成果靠上级推广,而不去主动开拓市场。在项目选择上,偏向于“经费多、易得奖、好鉴定、可出名”的课题,没有从目前企业急需开发的项目中寻找课题,忽视其最终研究成果产品化和工业化的可行性,忽视成果转化成产品的市场定位、市场需求等问题。这就使得高校很多科技成果鉴定之后就束之高阁。目前,在我国的创新技术交易市场上,已出现“三多三少”的现象,即:各种为高校、企业牵线搭桥的科技交流会、科研成果发布会多,而最终成交的项目少;高效提供的科研成果、专利项目多,能满足企业需要的项目少;在科技交流会上签订意向的合同多,会后达成协议实施成功的少。因此,高校的科研成果难以适应企业需求并走向市场,进而转化为商品,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3.2企业自主研发能力薄弱,对科技成果转化的“二次创新”不够在高校产学研成果转化过程中,除了部分成果因市场外部环境变化、产品缺乏市场而难以转化外,企业对受让的技术成果进行应用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工艺再创新(二次创新)的能力不足也是科技成果转化不能继续深入一个重要的原因。一些合作开发小试成功的项目,在投入批量生产时失败。人们往往容易把失败的原因归于高校研发方技术成果的不成熟,而较少关注企业对于科技成果的“二次创新”不足,这也是产学研成果转化过程中的瓶颈问题。其实,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关键在于企业的“二次创新”。然而,目前在我国,企业还没有真正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其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很多企业仅依赖于引进先进技术,对自主研发能力的开发重视不够。自主研发投入少、研发队伍薄弱是当前我国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其实,产学研合作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与企业在成果转化各阶段的人才配置、工艺技术开发以及对高校科技成果进行再创新等相衔接的。因此,要想使产学研合作真正取得良好效益,完全依靠高校的研发创新能力是不行的,企业也必须重视自主研发中心的建设,加大对研发创新的投入力度,增强企业研发队伍,加强和高校研发力量的交流、互动与合作。3.3产学研合作中的融资渠道不畅融资渠道不畅,资金缺乏,是产学研合作过程中遇到的又一个问题。高校科研资金不足,缺乏中试基地。企业缺乏科技与开发资金,项目资金主要来源于企业自有资金。特别是对中小企业来说,大部分企业自身积累并不富裕,能够用于研究开发的经费很少,用于产学研合作的资金相对来说就更少,与世界上发达国家的企业在研发上的投入相比,则更显得微不足道。所以,拓宽产学研项目的资金来源是产学研合作发展过程中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3.4政府宏观管理不到位,高校产学研合作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政府的领导体制影响着产学研合作工作的顺利开展。一方面产学研各方都有自己的政府主管部门,政府各个职能部门都希望推进产学研合作,但又希望保护自己所属基层单位的利益;另一方面经贸系统、科技系统、教育系统的运行机制不尽相同,各部门之间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合力来共同推进产学研合作的发展。这种政府领导体系的分割有时会给产学研合作带来阻力。同时,由于受计划体制的影响,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产学研合作相关政策与法律法规不完善,现行有关产学研合作的规定大多依附于其他方面的法规。截至目前还我国没有一部专门针对产学研合作的法规。这就容易导致产学研合作中发生利益与权益纠纷,影响产学研合作的顺利进行。3.5中介机构服务体系不到位中介机构是指科技成果转化中,在科技成果的供应方和需求方之间起桥梁作用的机构和活动。总的来说,近几年,我国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中介机构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我国的科技中介机构大多功能单一,机构不健全,很多中介机构服务体系不到位。由于中介服务信息传递不够及时和准确,导致高校的很多科技成果找不到需求而无法实现转化;另一方面,企业需要的技术成果找不到合适的提供者。4.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对策与建议4.1充分发挥高校的智力优势在产学研合作中,高校和科研院所主要侧重于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处于产学研合作中的“技术链”环节。为此,高校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智力优势,真正成为产学研合作的“智囊库”。树立高校、科研院所科学研究与产业相结合的正确观念,创办高科技产业和提升传统产业,同时高校应成为科研成果转化的“孵化器”。4.2企业应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企业是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执行载体,起着中间转换的枢纽作用,是产学研能否顺利进行的决定性因素。因此,解决好企业在产学研合作中存在的问题,是产学研的核心问题。企业要树立正确、务实的合作观念,提高自身的研发能力,真正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加大科技投入是企业增强其自主创新能力的物质保证。4.3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政府在产学研合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的鼓励与支持直接影响着高校